从“街”和“巴比特”看辛克莱183号刘易斯的讽刺艺术_巴比特论文

从“街”和“巴比特”看辛克莱183号刘易斯的讽刺艺术_巴比特论文

从《大街》和《巴比特》看辛克莱#183;刘易斯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莱论文,巴比特论文,刘易斯论文,大街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成功力作《大街》和《巴比特》不但使他成了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且为他赢得了社会批评家的美誉。确实,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杰出的文学天才把一幅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讽刺是最能代表刘易斯艺术技巧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他被誉为成功的讽刺艺术家,他的所有成功力作中。反话和讽刺语言比比皆是,而他的讽刺目标又极其广泛,小到人物生活细节,大到人类道德败坏,无不包括在他的讽刺笔锋之下。

为了达到讽刺的目的,辛克莱·刘易斯应用了不少艺术技巧,令人难忘的是那丰富的细节描写、矛盾修饰法、夸张手法以及典型人物的形象刻画等。

一、用于讽刺的细节描写

“要讽刺生活就得描写生活。被嘲笑的东西必须同时被显露出来。”〔1〕于是,细节描写成了刘易斯进行讽刺的显著技巧。在他的书中,成段的细节描写把某些地方的许多生动、具体的画面以及某些人物的习惯、行动及语言展示给读者。所描述的声音及所说的言语都令人信服,没有任何矫饰与伪造,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读者读着小说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感到自己与书中人物一起目睹着所发生的事,体验着其中的场景,亲耳聆听着其中的声音及对话。

在《大街》中,辛克莱·刘易斯不厌其烦地描写了戈镇的外貌——一个在卡萝尔眼里落后、贫瘠的村子。其中有戴夫·戴尔的杂货店,“店堂里有一个油腻腻的大理石冷饮柜台,还有一盏电灯,灯罩上镶嵌着红色、绿色和奶油色的精美装饰品”〔2〕还有一家杂乱无章的食品杂货店,里面有一只猫正趴在窗台上打盹儿;“了不起”的大旅馆,里面的桌上铺着污渍斑斑的台布;镇民们千篇一律的打招呼以及嘴嚼烟草;愚蠢透顶的晚会、毫无实质性内容的闲聊以及无聊之至的妇女读书会和芳华俱乐部等等。H.L.门肯之所以会说“该书的优点就在于其中众多出色的细节描写”〔3〕.原因就在于此。

《巴比特》一书在这方面也不亚于《大街》。刘易斯在此书中,细节描写的天赋从塑造主要人物巴比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章中,巴比特每天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被展示在读者面前。从早晨他如何醒来、起床、用早餐、去上班到他怎样睡觉,刘易斯对所有的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还描写了巴比特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及他内心渐渐变得烦燥不安的心理过程等。“他的每一个关节都能朝各个方向转动。他的脖子上有真正的雀斑,前额上有真实的汗水。”〔4〕

由于这些细节描写,主人公巴比特被成功地刻画成一个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的人物。他一开始便以不太雅观的形象出现。“他的大脑门上略微有些透红,他的棕色头发稀疏而又干燥。虽然脸上有了皱纹,鼻梁上两侧各有红红的一点眼镜齿印,但在微睡时却带着几分稚气。他长得并不胖,但营养极佳,两颊圆圆的鼓了起来,一只纤嫩的手无力地搭在黄褐色毯子上,显得有点儿浮肿。” 〔5〕这么一个“可爱”、满足的人物住在芙萝岗的高级住房里。但他的高级住房却并非完美无缺,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家。”房子里的房间没有人住的迹象,只是像高级旅馆里的高级客房。他家的人白天外出,只有在晚上才回来过夜。对他来说,可悲的是,他不但在家里找不到任何乐趣,而且在其它地方也得不到什么欢娱。他没有什么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的嗜好,只是沉没于人群当中,毫无个性地跟在别人后面往前爬。他最喜欢阅读的是《鼓吹晚报》上无聊而平庸的琐事。他也确曾努力过要戒烟——减少吸烟的次数,每天控制吸烟的数量,甚至把烟和火柴藏起来并上了锁。但他总是故态复萌,还不停地找借口安慰自己。于是,“事实上,样样他都做到了,就是没有戒烟。”

在使用声音和语言方面,任何作家都无法与刘易斯媲美。他出色的模仿得到了高度赞誉。“达到出色程度的文学天才当然是模仿的天才。”〔6〕戈镇居民粗俗的语言也罢,巴比特在房地产董事会精彩的发言也罢,都是美国本土的语言。“他的听觉甚至比他的视觉还好。”马克·斯考勒评论说:“在重现谈话方面,我真想象不出能做到这么准确无误的人。他已达到了比录音还更精确的程度,”〔7〕他对声音的模仿如此出色,以致我们似乎能听到1922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有辆福特牌汽车在泽尼斯的路面上行驶,而在巴比特一天工作结束后洗澡的时候,我们甚至能听见他家水龙头滴水的滴答声。

所有这一切对刘易斯达到其讽刺效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每一个细节描写在加强其抨击力度上都扮演了一个角色。著名的美国评论家H.L.门肯说:“在这些场景中,不仅仅是幽默,而且带有探索中的真理。它们显示了某些东西,意味着某些东西。在精确展示真正的美国方面,没有别的小说能与之媲美。这是高层次的社会文献。”〔8〕

二、大场景的缩影

刘易斯长于细节瞄写,但他的描述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全景式的描写。在他头脑中已准备好的大场景中,他只选择了那些最能表达他所要传递的信息的东西。E.M.福斯特说,刘易斯用几部成功力作“摄下了一些快照给我们及后人观赏。”〔9〕就像《大街》的主人公威尔·肯尼科特在他们去戈镇前给卡萝尔看的一些戈镇的快照一样,刘易斯也拍下了有关美国社会的一些快照。也就是说,在许多有关当时美国社会的题材中,他只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来加以描写。其中包括占统治地位的乡间小镇生活,因为在美国内地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镇;还有能充分表现当时流行的商业主义及实利主义心态的商业小城——泽尼斯的生活;以及文化界和宗教界腐化堕落的生活,因为这能反映其他领域是怎样受商业主义和实利主义影响的。从狭义上说,刘易斯的每部作品中,他都选择了合适的题材来表现他的主题。他不仅仅是把细节调集在一块,而是选择了那些重要细节来为自己的故事情节服务。舍尔顿·格列斯坦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说刘易斯的“镜头毫不留情地缓慢移动着,什么也没漏过。但只是对特别有意义的细节才停下来加以拍摄。”〔10〕确实,他观察了所有事物,但并没有把一切都写了下来,而只是选择了那些精华那分。所以,在大场景中选择典型题材也是刘易斯的写作技巧之一。他在《大街》及《巴比特》中描写的场景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

三、矛盾修饰法和夸张手法

除了细节描写外,刘易斯也应用了矛盾修饰法来讽刺书中的人物。巴比特便是个自相矛盾的典型人物。他崇敬那些地位比他高的人。同时又经常贬低他们,这使我们想起他的自欺欺人。他曾有点倾向于自由化,与自由主义者塞尼加·多恩稍有接触,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他的观点。但一旦回到好伙伴们身边,他对自由主义的态度便来了180度大转弯,“两个星期以后,乔治·F·巴比特特别起劲地高谈阔论塞尼加·多恩的卑鄙行径,工会的重大罪行和外国移民的隐患。同时还大谈特谈打高尔夫球的乐趣、道德风尚与银行往来帐目——这在整个‘优秀公民联盟’里简直无出其右。”

此外,刘易斯还用夸张手法来达到其讽刺目的。在《巴比特》第一章中,刘易斯说泽尼斯似乎是一个巨人城市。然而。这个城市却住满了像巴比特、琼斯·弗林克和保罗·赖斯灵这样的人。他们被刘易斯证实为市侩小人,而非巨人。刘易斯描写巴比特在早晨成功地停好车是出色地完成了“一惊人的壮举”,而他在午餐时间离开办公室时的准备工作则“仿佛象拟订一场欧洲大战的计划那么煞费苦心。”这类讽刺画面在刘易斯的书中一再出现,不胜枚举。

四、刻画典型人物的肖像

刘易斯是现代美国文学界的讽刺大师。应该指出,刻画作为小市民代表的典型人物也是刘易斯娴熟的技巧之一。“他在一大群人中加以选择,进行塑造。借用了那些能表现某一典型人物的特点及习性,然后把这些都溶合到某一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就成了所要表现的这类人的完美的典型。”〔11〕在这些人物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乔治·F·巴比特了。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以至成了某一阶层的代名词,并成了英语词汇的新词条。他是市侩作风的原型。刘易斯既没有把他塑造成完美无缺的主人公,也没有把他描绘成恶贯满盈的无赖,他只是一个优缺点兼而有之的普通美国人。作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思想意志很薄弱,对自己的成功却沾沾自喜。同时,他又是发达的美国地产掮客、忠诚的促进会成员、标准公民、好丈夫及慈爱的父亲。他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商人,住在一座典型的中产阶级房子里,而且有个典型的家庭。刘易斯用他代表了社会上的普通人。巴比特被评论界称为是与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哈克·芬齐名的人物。H.L.门肯说:“他是美国人的化身,精力充沛,精确之致。通过研究他,你便可知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国家是怎么回事,这比你读完上千本诸如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意见之类的书所知道的还要多。”〔12〕

在《大街》中,刘易斯也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他们既是小镇的代表人物,而且在其他社会阶层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些典型人物包括理想主义者卡萝尔·肯尼科特;诚实,勤恳、和善却又无聊之至且思想狭隘的肯尼科特大夫;执拗的长舌妇博加特太太;一味抱怨、闲聊,老是用没完没了的建议打扰别人的斯梅尔一家等。所有这些人物都被生动而真实地描绘出来。辛克莱·刘易斯很可能已经观察过无数的巴比特、卡萝尔及肯尼科特大夫等,然后综合了他们的全部特点,再让他们中的一个代表了这类人。不仅如此,刘易斯还含蓄地指出,正是社会造就了这些人,所以,社会环境应对此负责。从这方面来说,刘易斯含蓄地抨击了整个美国社会。

综上所述,作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大街》和《巴比特》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成功地取得了极不平凡的讽刺效果。他不但使自己的作品成了举世瞩目的艺术品,而且使自己也成了世人皆知的讽刺艺术大师。

注释:

〔1〕Ludwig Lewisohn,Expression in America,New York:Harper & Brother,Publishers,1932)P501.

〔2〕辛克莱·刘易斯著,潘庆舲译:《大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3〕〔4〕〔8〕〔9〕〔12〕Mark Schorer ed.,Sinclair Lowis: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62,p18,19,20,95,21-22。

〔5〕辛克莱·刘易斯著,潘庆(ling)、姚祖培译:《巴比特》,漓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p3。以下引文不一一注出。

〔6〕Joseph Wood Krutch,“Sinclair Lewis”,Twc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Detroit:Gade Re-search Company,1981),Vol.4,p255.

〔7〕Mark Dchorer,Sinclair Lewis:An American Life(New York:Me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61),p285。

〔8〕Mark Schorer ed.,Sinclair Lowis: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62,p18,19,20,95,21-22。

〔9〕Mark Schorer ed.,Sinclair Lowis: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62,p18,19,20,95,21-22。

〔10〕〔11〕Sheldon Norman Grebstein,Sinclair Lowis,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Inc.,1962,p65,162.

标签:;  ;  ;  ;  ;  

从“街”和“巴比特”看辛克莱183号刘易斯的讽刺艺术_巴比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