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徐剑钧[1]2002年在《中国风险投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历史很短,但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本文以风险投资为分析对象,结合相关的理论,深入分析风险资本产生机制的关键问题,再浮现到现实的层面,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性的建议。本文以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引领全文,首先分析了风险资本形成的微观机制基础——契约机制,利用了企业债券、股权等作为分析工具,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多金融工具框架体系中的风险投资契约形式及违约问题,这是风险资本形成的机制基础。接下来,本文分析了我国风险资本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研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产业效应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是风险投资本身,而是风险投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及反作用问题。我国风险投资的产生与运行机制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契约研究和产业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浮现到实践层面探讨了我国风险投资的来源与组织形式并对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创新可以总结为叁个方面: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创新观点。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全文运用了结合理论的国内外对比分析的基本方法,没有简单划定理论与实证的界限,也没有就事论事地介绍国内外的状况,目的是在理论指导下深刻分析风险投资的机制规律,并浮现到现实中来寻找实证支撑,分析中还利用了数学模型方法,使研究更为深入;在研究角度上,大多数的研究或从宏观,或从微观,或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二者兼论。本文将风险资本形成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将所谓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融合,以微观机制作为基础,落足于宏观对策的结论c具体的创新观点体现在本文分析和结论过程当中,在最后一章中给出了详细的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风险资本健康成长的政策建议,分别是:及时推出有关法律法规,为创业投资发展扫除障碍;抓紧建立包括股票上市在内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积极发展中外合作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大力推进民间创业投资;积极主动地加强国际合作等。

郑卫峰[2]2005年在《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文中提出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带动能力,而新经济的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开始探索风险投资发展到2004年5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设中小企业板块,伴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国风险投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组织“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的研究到1996年底,风险投资概念在我国逐步得到引入。风险投资思想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风险投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二,信贷作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实现方式,无法有效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第叁,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成为主导思想。 从1997年底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到2000年,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逐步兴起,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总结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及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成为业内共识;第二,构建风险投资宏观体制框架、完善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导思想。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国内创业板建设的迟滞不前,国内风险投资思想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对风险投资的职能、风险投资体制框架建设、风险企业契约性质、风险投资机构契约性质、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入;第二,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投资机构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企业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声誉机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利益冲突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第叁,实物期权思想和组合投资思想在风险投资决策领域得到运用;第四,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思路已渐明晰。 创业板作为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从1998年到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是否开设创业板、创业板如何定位、创业板在什么时机推出、创业板微观制度如何设计都构成了我国风险投资思想的重要内容。

徐辉[3]2005年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典型粗放型的高代价增长模式,资源约束和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尽管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余项,然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处于劣势,科技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在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基于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GGDP)思想,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增长的问题情境,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现代数学等理论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风险机制网络结构模型和动态平衡模型;研究出了利益驱动是当前成果转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成果转化各方在“投资、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原则下的合作,可有效降低转化风险,政府支持和正确引导是成果转化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同时,根据宏观生产函数推导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代价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建立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伙伴收益有效分配机制的数理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就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正负两方面效应,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走可持续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实现绿色科技进步”的创新思想。运用实证、规范、定性、定量、比较等分析方法,演绎出我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作用,推动整个宏观生产函数上移,抵消“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实现整个宏观经济报酬的不断提高,即“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结论。

杨向辉[4]2010年在《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国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着,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了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从全局和总体来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依然偏低,技术转移成效始终不高的现实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其中区域中观层面的上述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本文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的微观机理分析入手,将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视为一个连续的经济实现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区域科技经济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全面的实证研究。本文正文由六大部分组成,共八章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即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即第2章,对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以及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叁部分,理论基础分析,即第3章,主要从系统的基本理论、协同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博弈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五个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理论研究,即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主要从总体上对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宏观动力机制、子系统之间的循环协同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论证了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两大系统基础动力机制运行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循环运行协同机制的分析表明:基础研究的投入、技术市场完善程度、基础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政府的科技职能定位四个变量是决定系统协同机制的关键因素。第5章对区域科技资源微观配置机制及其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1)关于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主体的角度展开。对政府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重点论证了政府对区域科技发展的职能定位及其执行过程中的相关管理、监督、评价问题的机理。关于企业的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则分别运用Markov-chain理论和多目标模糊决策理论对企业科技需求的确定机制及其科技投资决策机制进行了理论论证;(2)关于区域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基于非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建立了科技人力资源的价值显示模型。并对其结论的实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关于区域科技基础物力资源和区域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重点对如何实现二者的区域共享进行了全面的探讨。(4)最后,关于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评价,建立了评价区域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模型和区域研发资源总配置效应测算模型。第6章对区域技术转移微观机制及其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对企业为主体的两种代表性技术转移方式——技术交易与合作研发,分别运用博弈论和模糊评判理论对两种方式的内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论显示,技术交易的效率取决于技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合作研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研发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而收益分配机制的确定则取决于合作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合作各方对风险的分担程度;关于政府推动型的技术转移机制的研究,结论表明,政府科技职能的准确定位以及基础市场体系的完善是决定其效率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对区域技术转移多主体、多层次的理论认识,建立了区域技术转移综合指标体系,作为间接评价区域技术转移效率的基础。第五部分,实证研究,即第7章。以第四部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第7章对天津市科技资源配置以及技术转移的总体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其中,天津市科技投入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表明,科技财力资源要素边际产出弹性要高于科技人力资源要素边际产出弹性,研发资本存量相对于其他投入要素而言,具有较高的边际产出弹性。因此,天津市总体上应继续增加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尤其增加研发资本存量的积累;关于研发资源总配置效应的测算及其制度性影响因素的解析表明,在天津市当前研发资源配置的既定规模和结构格局下,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政府科技职能执行过程中的“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已经成为天津市优化区域研发资源总配置效应的第一要务。同时,健全各级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法治、规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依然是促进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最后,第六部分,即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总体研究结论做了系统的陈述,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其系统分析框架进行了展望。

付玉秀[5]2003年在《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创业投资公司为风险管理主体,以创业投资周期中的风险因素为管理客体,从外在保证——宏观环境风险防范、内部基础——风险管理主体的认知、核心内容——不同风险客体的微观管理机制叁个层面展开,首次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宏观环境风险的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认知、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障碍、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的行为表现、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风险态度、投资后阶段的监控现状、增值服务的供需、退出实践等内容,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 论文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创业投资的高风险性和主要风险因素介绍国内外有关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拟开展的研究。按照风险管理的叁个层面,本文的研究可分为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叁章,主要研究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外在保证——宏观环境的风险分析。结合发达国家发展创业投资的有效经验,分析宏观环境和创业投资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在创业投资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和迫切需要的改进措施展开调查,为研究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设定外部条件。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研究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内部基础——主体的认知情况。根据对风险管理主体、客体、原则、特点的界定,实证调查我国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态度及对风险管理的认知现状,分析发现不同出资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在风险态度和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方面都存在显着性差异。这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微观机制得以运行的前提。 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针对创业投资周期中的决策风险、代理风险、成长风险和退出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其微观管理机制。 第五章通过案例分析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在项目评审决策程序方面的特点及潜在风险,借鉴国外创业投资家信息网络的经验,对我国创业投资家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的信息障碍进行了调查,提出解决对策;然后对比分析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常用的叁类决策方法,做出最佳选择,并根据创业投资项目的共性特点,构建简单的多阶段实物期权模型。 第六章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的成因及其可控性,作为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创业企业家在创业投资周期不同阶段的代理风险行为,分析我国创业投资公司对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时采取的控制措施及遇到的障碍,构建全程控制机制,从约束的角度管理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再次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创业企业家的创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报酬、声誉、控制权相结合的层次激励机制,从激励的角度管理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最后基于对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风险态度的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在创业企业家对风险的偏好高于创业投资家时的最优风险分担安排。 第七章主要研究投资后管理阶段的风险跟踪管理,管理的客体是受资企业的成长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减少投资损失,实现创业企业的价值增值。首先对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和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一般规律;其次对风险跟踪管理的内涵、特点、主要手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在比较分析美英两国创业投资的监控模式的基础上,调查了我国创业投资业的投资偏好和对受资企业的监控现状,证实了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我国创业投资监控模式的选择方案;最后依据有关创业投资家增值服务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创业投资业增值服务的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章主要针对创业投资退出风险进行管理。根据创业投资退出风险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决定退出风险管理的切入点:退出时机的选择和退出渠道的选择。与前人对退出时机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创业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着手,分析标示预期价值和实际价值变化趋势的风险指向,作为创业投资退出决策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建立终止模型,比较预期最终价值和当前退出收益,决定退出时机。对于退出渠道的选择,则在比较各种退出渠道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分析在我国的可行性;实证调查我国创业投资业的退出实践,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有关的宏微观建议。 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论和研究展望。在总结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微观机制构成;并对论文没有涉及或没有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作了点评。

韩爱华[6]2004年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西方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各国在风险投资的发展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风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以创新为主题的“新经济”尤其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与风险投资的发展相适应,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46年就开始了风险投资的研究,至今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风险投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写作搜集资料过程中从中国期刊网上共搜集到183篇相关的文章,通过阅读分析,发现已有的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文章,大多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风险投资中的产权制度、项目市场等没有涉及。本论文试图从各国及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轨迹中找出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薄弱环节和现实障碍,从宏观运行环境和微观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来研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展风险投资的有效途径。全文分为叁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介绍了风险投资的含义,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一部分 风险投资在各国实践的实证分析。主要阐述了风险投资在美国、欧洲、亚洲各国的实践,通过对各国实践的实证分析得出了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投资的特点决定其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使得风险投资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各国的发展实践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第二部分 我国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的现状。首先回顾了我国风险投资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运用历史资料和数据阐述了风险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接着从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实践中,本文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风险资本的来源、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风险资本退出渠道、项目市场、风险企业的培育、风险企业制度、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十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 第叁部分 我国风险投资宏观运行环境、微观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本部分内容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风险投资的宏观运行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广泛的内容。作者首先阐述了我国风险投资宏观运行环境建设的原则,然后利用投资、产权等相关理论及经济法、公司法相关法规对我国风险投资宏观<WP=3>运行环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包括建设多元化的风险资本来源渠道、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构建促进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植体系、中介服务机构体系、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等。有了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还需要相应的有效微观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本文从风险投资的产权制度、风险企业的评价、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叁个方面着重讨论了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建设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会使我们对今后风险投资发展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本文的分析也将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余粤[7]2001年在《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欧洲经济停滞不前之时,美国经济却创造了连续100多个月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美国的“新经济”直接源自美国信息网络、生物工程、金融工程、医疗保健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正是美国风险资本资助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成为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支撑起了美国的“新经济”。风险投资是指,风险资本家(投资专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从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处筹措风险资本,然后将所筹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或项目,并参与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待其成熟后转让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风险投资的性质是包括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的内在的错综复杂的金融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实现了四种结合:资本与增长机会(高科技风险企业)的结合;投资与融资的结合;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结合;政府鼓励政策与个人寻求经济利益的动机结合。自二战后,风险投资从美国开始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叁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即以私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财团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组织为特征的欧洲模式。其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历史最长,也最为成功。风险投资在实践中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风险投资带动了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风险资本多投向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技术进步;风险投资是投资与管理的结合,帮助了中小企业改进机制,加强管理;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具有“示范效应”,引导了社会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形式,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有效促进了金融深化。20世纪末,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密集<WP=3>型产业的竞争,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风险投资正是推动“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推进器”。历史已经造成了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落后状态,而长期政府主导的科技投资,又因总量不足、体制缺陷,禁锢着我国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避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不再落后,加快发展我国以社会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已是大势所趋。从1985年9月我国成立第一家官办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经历一个迟缓而漫长的成长过程,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1998年,民建中央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名的“一号提案”——《加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再次将我国的风险投资推向高潮。风险投资成为经济的热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学者对风险投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然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构运作不规范,缺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因而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国外有关文献的实证分析和风险投资操作规程的介绍、引进,而缺少运用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原理对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的探讨、诠释。笔者正是针对这方面的不足,期望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理论为基础对国外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研究,力求有所见地。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宏观运行环境,因此国内的研究多偏重于宏观问题,如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宏观运行机制等,而缺乏对于风险投资微观运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大部分研究从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层面展开,而忽视了微观主体经济利益、风险防范、组织运作机理等方面的分析,导致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决策往往偏离理性轨道,出现经营理念的失误。1998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倒闭,暴露了我国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鉴于此,笔者将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确定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对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意见。二、 <WP=4>论文的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保障机制,以分散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组织运作机制,风险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为主的风险投资机构间接参与投资;内部管理机制,借助具有信息传递、甄别、激励约束功能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成功地解决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风险企业家叁者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回收机制,适时运用四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在风险企业的成熟期撤出风险资本。本文旨在从微观角度运用相关原理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全文共分六章,以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为主线,对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主要的方面: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组织运作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展开论述。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篇章结构。为方便后续分析,笔者对风险投资的概念、框架体系、运作机制、各国风险投资比较等情况概况性地进行了铺垫。第二章,探讨风险投资的两个根本因素——高风险、高收益。首先,笔者从与收益

张迪[8]2016年在《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客观必然趋势。纵观国内外发展史,每次重大工业革命的发生都是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源动力,推动科技金融机制创新,进而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将是推动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推进器和加速器。福建省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时期,推动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与有序运行,深化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效度,是实现福建省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与有序运行,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实现良性稳步发展。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经济地带,更是面临着科技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以科技金融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推动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是现有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面临的问题,首先从科学技术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学科出发,研究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与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为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实践支撑;其次,结合福建省最新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福建省的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第叁,针对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发展现状,以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参与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与金融中介、担保机构、政府,构建四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子博弈实现博弈精炼均衡的最优行为策略,从微观层面对福建省的科技金融机制创新进行分析,并对机制失调的原因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实践,从宏观层面的科技金融市场机制,科技金融政府机制与社会机制,结合微观层面的各博弈主体分析结果,探索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王国丽[9]2006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投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投资中的契约关系、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等,是风险投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具有前沿性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深入剖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一般理论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提炼与综合创新,对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山西省发展风险投资业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主题背景及其意义,并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把握了风险投资领域最前言的理论观点与分歧。对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揭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山西风险投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进一步提出了山西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思路和对策。

文先明[10]2004年在《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投资中的契约关系、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等,是风险投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具前沿性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深入剖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一般理论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提炼与综合创新,对风险投资宏观与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层的剖析与探讨,系统地对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了如何对高新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评价等理论问题,并对湖南发展风险投资业提出思路与对策。 本文的研究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主题背景及其意义,并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说明。第2章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廓清了风险投资领域理论研究最前沿的理论观点与分歧,准确把握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的动态。第3章对国际风险投资在发展进程、组织模式、资金来源、资本市场、投资对象、政府作用、管理机制、退出方式、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当前国际风险投资发展的新趋势。第4章对风险投资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对风险投资的基本特点、功能、基本原则及其分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阐述了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并对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证券投资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还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过程,对中介机构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风险投资评估决策程序进行了分析。第5章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原理,对风险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研究,阐释了风险投资中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对其模型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进一步揭示了防范代理风险的期望效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分析,对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方法。同时,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定价方法、风险投资契约及微观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6章对风险投资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风险防范的机理与手段,应用资本资产定价、不确定性决策等理论,对风险投资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探讨了高新技术创新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7章对湖南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进一步提出了湖南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思路与对策。第8章对论文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使本文研究的内容更加严密而有逻辑性,研究的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风险投资形成机制研究[D]. 徐剑钧. 西北大学. 2002

[2]. 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D]. 郑卫峰. 复旦大学. 2005

[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 徐辉. 河海大学. 2005

[4]. 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杨向辉. 天津大学. 2010

[5]. 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 付玉秀. 浙江大学. 2003

[6]. 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研究[D]. 韩爱华. 新疆大学. 2004

[7]. 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D]. 余粤.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8]. 福建省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研究[D]. 张迪. 福州大学. 2016

[9]. 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投资分析[D]. 王国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06

[10].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D]. 文先明. 中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