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储蓄工作应适应居民货币收支变化的新要求_银行存款论文

银行储蓄工作要适应居民货币收支变化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支论文,货币论文,居民论文,银行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居民货币收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研究居民货币收支变化及其对银行储蓄工作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货币收入的主要变化。

1.居民货币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85年的685.53元,提高到1992年及1993年的1826.1元和2336.5元,1985年至1993年年均增长10.32%,是1978年以前的26年年均递增1.7%的6.07倍。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398.56元,上升到1993年的921.4元,年均增长4.35%。居民货币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由1983年的64.3%上升到1992年的75.9%,上升了11.6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

我国居民货币收入与国民收入比较表

注:资料来源:1993《中国统计年鉴》、《陕西金融》1994年增刊。

2.城镇居民货币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城镇居民收入中,非效益性的工资收入及工资外收入如业余兼职收入、多种实物收入、补贴赠送收入等越来越多。1985-199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全部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绝对量虽增长较快,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82.02%下降到78.4%,而非工资性收入由17.98%上升到21.96%。

3.收入增幅很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

一是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按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排队,1993年占调查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502元,比上年增长35.5%;10%的最低收入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183元,比上年增长21%。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差距,由1992年的3.4倍扩大到1993年的3.8倍。

农民收入水平从总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且农户集团内部差距进一步扩大。突出表现为低收入户减少,高收入户增多。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农户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下降为5.1%;300-800元中低收入组农户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4.7%下降为46.2%;800-1000元中高收入组农户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9.5%上升为34.9%;1500元以上高收入组农户所占比重也由上年的8.9%上升为13.8%。

二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扩大。如湖南省1985年城镇集体与全民、合营单位职工收入相对差距1∶1.22∶1.34,绝对差距是199元和358元,1992年其相对差距扩大到1∶1.32∶1.37,绝对差距扩大到511元和634元。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85年-1993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农民的2.37倍。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上升到1993年的2.53∶1。

四是不同职业者收入的差距扩大。近十年来,出现了一些高收入的职业,其中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主和集体企业、建筑工程的租赁者和承包者。这些人与普通职业者的收入差距拉得较大。1992年,湖南省个体经营者年人均收入达到11500元,私营企业主为12500元,企业承租者为8860元,建筑包工头为17800元,分别为全民和集体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的4.24倍、4.6倍、3.3倍和6.5倍。个体经营企业主阶层与普通劳动者阶层的平均收入差距,最低为6.3倍,最高为277倍。

五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迅速扩大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省市进行比较,1985年前者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后者13.12%,而1991年后者高于前者17%。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更大一些。如江苏、广东等8个东部沿海地区1992年农民人均收入1219.3元,是湖南、黑龙江等8个粮食增加多的内陆地区农民人均收入681元的1.79倍。

关于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有个资料显示的情况是:目前我国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户已有500多万户,约占总户数的2%;资产在百万元之上的有100万户,亿元户也逐步增多。1992年9月,在银行存款中,占总人口不到3%的高收入户,占有存款的28%;占总人口79%的农村人口,占存款的26%;占总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占存款的33%。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物价上升,城市中约有10%的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出现了一部分困难户。农村约有8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二、居民货币支出的主要变化。

1.生活消费性支出逐年提高,支出占比增大。

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该省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984年的540元,上升到1993年的2194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9.13%。人均消费支出占同期人均货币收入的比重1984年是70.79%,1993年为64.93%。而其占同期年人均全部实际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61.91%,上升到1993年的66.08%。其主要变化是:“吃”的食品消费由解决温饱型逐步向讲求营养型转变。主要动物性食品和副食品消费增长较快,食用油、奶类、干鲜水果的消费量也有较多增加。“穿”的衣着由单调、低档向多样化、时装化、中高档方向转变,面料、花色、式样要求越来越高,突出的是成衣消费量显著增加。耐用品的消费量由少到多,质量从低档到中高档,新消费热点是录像机、电话、大屏幕彩电、空调和高品位金首饰等。居民对住房改革十分关注,积极筹措资金购房或参加单位集资建房。近年来城市居民家庭购小汽车的也日渐约余。这种投资性,保值性消费行为的兴起,是目前居民消费支出变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2.居民持有各类证券占其货币收入的比重上升较快。

我国居民持有各类证券占居民货币收入的比重统计表

注:资料来源《陕西金融》1994年增刊。

从上表看出,我国居民持有各类证券(主要包括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数量,已由1983年的42亿元上升到1992年的1541亿元,上升了36倍。居民证券持有量占居民货币收入的比重也由1983年的1.4%上升到1992年的10.2%,提高了8.8个百分点。它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居民融资渠道也日趋多元化。这对于实现资金市场商品化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居民投资回报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居民货币积余仍主要倾向于银行储蓄。

一是居民货币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增强。

1988年我国零售物价总指数飞涨,高达18.5%,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名义利率,减去市场物价上升率,实际利息为-9.86%,在居民中“存钱不如存物”的预期心理大大增强,社会上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挤兑储蓄存款,抢购商品物资的狂潮,从而影响了银行储蓄的正常递增速度。1988年城市储蓄递增速度较上年减少了11.9个百分点。1988年9月10日国家宣布对三年期以上(含三年)的长期储蓄实行保值补贴后,储蓄存款才得以转降为升。以城市储蓄为例,当年存款递增率曾达到28.5%的较好水平。到1989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心理减弱,对国家抑制物价的预期心理加强,因而当年全国城市储蓄年递增率高达40.5%,为近十年的最高递增率。近几年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上涨,加上继续对长期存款实行保值补贴,居民对物价的上涨承受能力增强,银行储蓄存款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是居民金融资产虽呈多样化趋势,但银行储蓄将是居民的主要选择项目。

我国零售物价指数与储蓄存款利率比较表

资料来源: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1994《陕西金融》增刊。

上表显示:1983——1992年的十年中,虽然居民金融资产选择呈多样化的结果,内部结构特别是居民持有证券的占比有所变化(1992年占比上升到9.27%),但未改变储蓄占居民整个金融资产总量64-73%的主导地位。银行储蓄仍将是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选择。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情况表

资料来源:《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陕西金融》1994增刊。

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保证中、长期消费需要而参加储蓄的现象越来越多。

从全国几次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我国城市居民储蓄动机的最重要变化就是从近期消费转向了中长期消费,或者说由消费型向资产积累型、盈利型和储蓄型转变。居民这种储蓄动机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所引起的。近几年,新出台的改革措施,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金等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使家庭对未来的预期消费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故计划用于日后防范风险的储蓄资金越来越多,从而加强了中长期存款的动机。

据199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本次问卷“您存款打算做什么”的问题中,选择“为孩子攒教育费”、“为买(建)房”、“养老”、“得利息”、“防意外事故”等五项中长期储蓄动机的储户所占比重合计为58%,比93年6月的问卷调查提高了7.9个百分点。以上动机中,储户选择“为孩子攒教育费”的比重为17.3%,居第一位;“为买(建)房”的比重为13.8%;储户选择“得利息”的比重为12%。这三项动机在近几次问卷调查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断上升。

四是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的经营结算活动日趋增多,银行储蓄存款中属于经营性的资金明显增加,新增储蓄额中高收入职业阶层所占的比重上升。据中国人民银行1994年5月对全国储蓄抽样临柜调查的城乡居民存款户分职业阶层看:占临柜调查存款总户数10%的工商运个体户,发生存款额占本次临柜调查发生存款总额的20%,人均新增存款高达8489元,相当于本次城乡储户人均新增存款的2倍,居职业阶层之首;占样本户7%的经营公司,发生存款额占总额的13%,人均新增存款8096元,是人均新增存款的1.9倍;占样本户2.6%的种果菜专业户,发生存款额占总额的4%,人均新增存款6378元,是人均增存款的1.5倍。预计个体户、专业户、重点户等高收入户存入城市储蓄的资金约占储蓄净增长额的25%。

三、银行储蓄工作要适应居民货币收支变化的新要求

(一)积极组织好储户群体。

从居民货币收入变化看出,储蓄客户呈现多层次化。因此,在银行储蓄业务开拓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培植客户群体。从实质上看,赢得了客户群体就等于是赢得了储蓄资金市场。

一是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所引起的储蓄动机的变化,相应培植好各类客户群体,设计既符合政府意愿又适应储户心理的新储种。如现阶段对“得利息”的客户开办国债、企业债券及各类品种齐全的高息储蓄种类或其他保值型储种。对“为买(建)房”的客户可采取与定点住宅开发公司合办住房优惠储蓄或住房有奖储蓄。同理,对“购买小汽车”的客户,可采取与定点汽车销售商(或厂家)合办汽车优惠储蓄或有奖储蓄;对“为孩子攒教育费”的客户开办期限长、利率优厚的子女教育储蓄、结婚储蓄等等;对以“养老”为目的的客户可开设年金型养老储蓄、待失业储蓄和医疗保健储蓄等。另外,对追求存取款方便、快捷的客户可开办电话储蓄、个人支票储蓄和储蓄证券自动转换储蓄等。

二是应积极做好“以贷引存”工作。银行储蓄中的高存款群体基本上是个体户、租赁承包性公司、种果蔬专业户等经营性的储户,这个群体往往会出现一时资金短缺要借贷的情况,因此,要做好这个高存款群体的以贷引存工作,按有关储蓄借款的规定积极开办资产业务。

三是全面推行储蓄所的汇兑、结算、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适应高收入客户各种经营活动的需要,以汇促存积极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培植各种中间业务的客户群体。今后银行开拓储蓄业务的方向应是为居民提供广泛的综合性服务。

(二)树立“大储蓄”的思想,使储蓄工作与居民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方式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市场的形成,狭义的储蓄概念将被广义储蓄所取代。广义储蓄包括银行储蓄、手持现金、有价证券和存款保险金等等形式。银行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改变储蓄观念,把一切社会闲散资金作为存款加以吸收,把现有的公存和储蓄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并举,存款业务与中间业务并举,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并举,现金业务与非现金业务并举的新格局。

(三)改革和完善储蓄内部经营机制。

不断增长的居民储蓄存款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信贷资金来源,但吸收储蓄存款的成本较高。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只注重存款增长额,不计储蓄成本,甚至为增存而不惜加大储蓄成本的作法必须改变。应按照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为经营总方针的要求,建立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储蓄经营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储蓄存款的结构应与全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相协调和适应。要积极增加效益存款即低息存款的比重。

二是要提高利润计划的地位,增强基层行和每个储蓄人员努力完成利润计划的自觉性,进一步改善服务,增加存款,提高效益。

三是以内部资金买卖办法取代无偿调拨。储蓄存款要核定内部买卖价格,卖给信贷部门使用,并实行部门核算。储蓄部门要逐步建立相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四是以全额承包取代任务承包,把降低成本纳入承包内容,科学界定储蓄收入部分和费用支出部分,明确储蓄专业的利润目标,以利润目标为中心建立储蓄专业考核指标体系。

五是以浮动工资取代固定工资,按工作条件,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核定岗位工资基数,按岗位效益获取个人报酬,促进责权利紧密结合。

(四)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增强对储户的吸引力。

一是要适当提高储蓄存款利率,使证券收益率水平与储蓄利率差距不偏离太多,以便稳定居民参加储蓄的积极性。

二是储蓄存款利率的正常水平应当大于物价上涨率。当物价变动较大时,利率应作相应的调整,使储户增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

三是拉开短期存款与中、长期存款的利率档次,以鼓励居民增加中、长存款。

(五)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针对需要银行储蓄服务的各阶层居民越来越广和多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现有网点的服务作用,可用人员轮班上柜的办法延长营业时间。同时,要扩大电子联网通存通兑的范围,以方便储户。

二是加强储蓄人员的培训,全面规范行为规则,促其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揽储活动。可利用《城市储蓄工作促进委员会》的形式,借助政府、主管局和企业的力量在企业职工中发动储蓄,借助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力量在个体、私营企业者中揽储,借助街道、居委会的力量,在居民中动员储蓄。

四是针对我国居民的传统喜好,在空白存折上印制“吉祥如意”等图案,并写上祝福的言语或介绍银行有关业务的内容。

五是抓好储蓄宣传。针对居民金融投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宣传储蓄在实行中长期投资前的准备作用;宣传储蓄安全系数高、变现快等优越性,正确引导居民的投资方向。同时,可积极与新闻媒体合办宣传专栏,以扩大影响,吸引居民来行储蓄。

标签:;  ;  ;  ;  ;  

银行储蓄工作应适应居民货币收支变化的新要求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