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参考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_婴儿论文

幼儿社会参考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_婴儿论文

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婴儿论文,进展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婴儿心理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意识到个体早期心理能力的萌芽和发展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已有研究发现,早期社会性参照能力的萌芽和发展有利于个体社会适应和社会观念的学习,对个体认知、情绪、自我概念、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本文拟对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界定

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境的不确定性、发出寻求他人帮助的信息和根据信息采取相应行动等三个方面,由于研究者们在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上各有侧重,对婴儿社会性参照的界定也看法不一。就目前的研究而论,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性信息进行参照,如J.Campos(1981)提出,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确定的情境时,会从成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采取相应行动。Emde(1982)认为,社会性参照是婴儿与成人之间的主动的情绪交流活动,是婴儿在环境变化时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其特定含义是指母-婴之间对于“第三者”的信息交流。Bertenthal(1984)提出这一参照活动中除表情信息外,还包括声音、姿势的信息。

另一类界定则是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号进行信息参照。如以Feinman(1992)为代表的研究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J.Campos(1983)关于情绪性社会参照的研究进一步提出,社会性参照也是人们利用他人对某一情境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Feinman 认为具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方式离不开行为控制。他将情绪性参照过程中体现的控制和应对具体事件的行为方式称为工具性参照。因此社会性参照不仅告诉了婴儿如何感受事物,也告诉了婴儿如何应对事物,从而使个体适应外界环境,并主动地作用于外界环境。Feinman 特别指出社会性参照的表现形式有两类——情绪和动作;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出现于婴儿期,还将贯穿人的一生;其范围将从家庭、社区,直至扩展到广阔的社会。

显然,随着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研究者关于社会性参照能力的认识与界定也更加深刻、全面,其研究方向也逐渐从情绪性参照的研究转移到工具性参照的研究;研究者不仅考察表情信号对婴儿的影响、情绪和动作等多种社会性信号对婴儿的作用,还考察了母婴双方信息参照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二、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的价值

对于前言语期的婴儿来说,由于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社会性参照信号成为婴儿获得外界信息反馈、适应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这一能力的萌芽和发展对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是个体经验习得的重要方式。对于知识经验贫乏的婴儿来说,如何恰当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在环境和新鲜事物是个体生存的首要前提。社会性参照行为的发生使婴儿与成人之间产生了“意义分享”的现象,包括分享对当前事件的理解、分享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感情等,从而有效地推动婴儿探索和理解事物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外界反馈的增加,婴儿逐渐开始适应各种正性和负性的行为强化和感情体验。孟昭兰(1989)曾提出社会性参照是婴儿的一种主动的适应性行为。它有助于个体将外界刺激内化为固定的模式,促进其掌握行为标准的进程。已有研究表明,给予婴儿的社会性参照信息会帮助婴儿把事件与其结果联系起来,因此他人对事物认识的提示信息具有预测性。反之,如果在参照交往过程中不具备这种预测性,婴儿将放弃对参照对象的依靠。可见,婴儿社会性参照行为有助于获取他人的帮助,从而得以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社会性参照能力为其它能力的发展,如个体早期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婴儿通过父母或照料者给予的正面或负面情绪信号,一方面可以获得他人的认识经验,学习恰当的行为反应,促进感知运动智力的发展,如空间关系产生、概念形成等;另一方面,还将内化各种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促进其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如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获得自尊与羞耻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等。婴儿将通过社会性参照逐步获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与反应模式,并通过对不同模式的知觉和整合,发展对于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有意义的前适应,促进包括动作、个性、社会性等其它心理能力的发展。

此外,婴儿社会性参照的增加,会带来亲子互动方式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婴儿的社会性参照与母婴交往特点有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婴儿进行社会性参照的频率有所不同,呈由反抗型、安全型、回避型递减的特点(Dickstein et al,1984)。 随着来自父母的积极鼓励与控制诱导以及外界环境反馈信息的不断增加,社会性参照过程中形成的母婴交往特点可以预测婴儿以后的依恋类型。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带来依恋系统的重组。

三、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水平、表现

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是在八十年代早期随着情绪研究的发展开始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利用母婴之间传递的情绪社会性参照信号来考察婴儿的情绪发展。J.Campos发现原本测查深度知觉的视崖实验可以成功地引发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行为。Emde M. klinnert &Campos et al.(1983 )在对婴儿表情辨认和运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表现为四个水平。水平1:无面部知觉(0-2个月);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和面部知觉(2-5个月);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水平4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到10个月)。研究者认为,随着婴儿活动能力提高、活动范围扩大,环境中的陌生、不确定的事情迅速增加,婴儿需要从母亲面孔上寻找信息,理解情境,以确定自己的反应,这使得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也不断提高。Feinman & Lewis(1983 )通过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的研究也发现,在父母与陌生人的交流过程中,如果父母对陌生人的情绪表现积极,婴儿也会表现出与陌生人更多的交流,否则,情况正好相反。上述研究主要是考察婴儿参照行为中对情绪信号,如表情、声音的感知、辨识和理解,及其情绪交往中的行为特点。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西方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多。研究者们发现,虽然照料者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在情绪交往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却不是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在情绪交往过程中,身体姿势、动作和言语指导等往往也同时发生。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了在社会性参照过程中,父母除了传递情感信号,还通过动作对婴儿作出示范和指导。Hufsten和Siddiqui(1993)对6-12个月婴儿进行的研究表明,婴儿不仅是一般性地模仿成人的动作,而且还在模仿中学会了与不同物体的作用方式。Lock et al.(1989 )的一个实验研究说明父母通过动作参照作用表达对物体的认识,如在母婴共同游戏过程中,母亲会把物体重要的部分显示出来,把复杂的物体分解开。这种动作为婴儿提供了知觉整合和事物理解的框架。Bandura & Hornik-Parritz等人还提出,通过行为控制,习得应对刺激的方法,将影响婴儿在参照中获得的情绪反应模式。比如,如果婴儿学会从容地应对某一事物,就不会再因此而产生恐惧。在这种意义上,情绪反应模式来自于个体控制事物的程度,工具性反应的发生有可能先于情绪反应。

关于母婴信息参照的相互作用的有关研究还发现,社会性参照不只是婴儿理解父母的情绪信号的过程,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相互沟通的过程(Rogoff et al.,1992)。研究者们发现, 母亲总是不断地根据婴儿的情绪和动作表现调整自己的行为。父母的反应性有赖于感知和正确地理解婴儿的信号,从而选择恰当的信息(Lamb & Easter Brooks,1981 );

婴儿信号的可读性与父母的反应性呈正相关(Umbel&Lavoie,1988)。Fogel(1990 )认为这构成了一个关于需求的动力系统,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性行为。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性参照是“思维的交界面”,这种有意识的交流即是思维的开端。

四、婴儿社会性参照的可能机制、过程

已有研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性参照作用的表现,然而对其内在作用的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有的研究者认为,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发展与个体早期额叶的发展有关。随着额叶皮质的发展,婴儿开始能够将自己的情绪状态有选择地与外部刺激联系起来。婴儿逐渐能够抑制先天的生理反应,考虑所处的外部环境,运用新的动作图式,调节自身的情绪行为。如一个13个月的婴儿在玩瓶子时并不能成功地将盖子打开,他在片刻的烦躁之后,会将目光转向母亲。在母亲打开瓶盖后,他会随之安静下来。上述一连串的动作要求婴儿:(1 )有选择地注意有关刺激;(2)将注意从单一的刺激扩展到社会情境中;(3)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另一行为之间的依存关系;(4 )监控暂时的一连串行为;(5)抑制先天的生理反应;(6)完成延迟和迂回式的目标指向行为(Kopp.1989)。额叶的正常发展是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基本保证。临床研究证明,额叶受损的病人是难以完成这些动作的。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性参照与大脑区域性变化的关系, 如额叶EEG的变化, 对于揭示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十分有益的。

婴儿的社会性参照体现了信息-动作这一过程。信息的收集来自外部环境,动作即是获取信息之后的反应(Feinman,1986)。 信息的收集过程包含社会性信息的接收过程和信息参照的引发方式两个方面。婴儿接收的社会性参照信号有: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特定的体语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参照信息往往共同发生作用,婴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接收,形成对某一情境的理解。从婴儿对信息的接纳过程看,呈从非言语信息向言语信息增加的趋势,即从情绪表达、特定动作、姿势表达,再到言语形式。这一发展顺序同时也体现了婴儿成长的过程。然而,这一假设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加以证实。对于婴儿如何表达对信息参照的需求问题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目光交流(转头看父母)、指点物体、出示物体或简单的言语沟通来表达需求的。但是,另有研究者认为,对这些方式的理解仅仅是他人的解释,不一定符合婴儿自身的愿望。

信息收集过程之后,即进入了了解意义采取行动的阶段,婴儿对社会性参照信息的理解过程与皮亚杰的儿童适应的基本过程十分相似,也是按同化、顺应等步骤形成认识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以社会作用为发展动力,而后者强调直接的感知经验。在婴儿社会性参照过程中,参照信息帮助婴儿预期某一环境事物的性质,并预见按某种方式与事物相互作用的后果。在此方面有两种解释:其一,J.Campos(1983)发现母亲提供的情绪性信号含有特定的内在意义,婴儿把这些线索联系起来,形成与情绪信号相一致的理解。Feinman进一步指出, 这并不意味着婴儿总是会自动地接受每一种情绪信号的解释,而是要在婴儿接受了情绪参照信号的情况下,依照生理的过程,形成情绪信号与所指事物相一致的理解。 这一过程包括社会建构与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Feinman , 1983)。其二,通过研究不具有情绪意义的线索发现,这些线索会帮助婴儿形成对事物结果的预期,与情绪参照信号的通路是不同的。如单纯地把姿势动作信息与参照物体结合,也会使其具有参照性意义,但却是以某种经典性条件的作用完成的。这种参照更多地有赖于线索的可预测性,而不是生理机制(Gewirtz & Pelaez-Nogueras)。

由于婴儿是经过对事物的认识,将内化的理解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研究者们假定社会性参照的认识与行动具有一致性。婴儿的情绪行为和动作表现可以用于探讨内在作用机制问题。情绪性社会参照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婴儿是如何学习感受物体的。但是由于缺乏关于工具性参照的研究,对婴儿是如何学习作用物体的研究还较少。有的研究者认为婴儿很可能是通过观察,注意到某种方式可能带来的积极后果,并学习了这种应对方式(Bandura,Hornik-Parritz & Colleagues )。婴儿应该是通过间接的学习,加之自己成功的实践将各种线索与物体的意义联系起来的。

五、婴儿社会性参照的三种研究范式

如前所述,婴儿进行社会性参照是因为需要应对许多陌生的、不确定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这种情境引发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行为进而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采用视崖、陌生人情境和新异玩具三种研究范式。

视觉悬崖最早是由吉布森和沃克(1960)设计,是一种用于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J.Campos(1983 )等人首先利用视崖实验装置对婴儿情绪社会性参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婴儿爬到视崖之间平地和深崖交界处时,会犹豫不决,抬头看母亲,寻求当前情景信息,再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视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面对深崖的婴儿会依照母亲不同的面部表情采取不同的行动。参照高兴表情的婴儿多爬过深崖,参照恐惧表情的婴儿全未爬过去,而参照悲哀表情的婴儿反应不一,并且参照的时间和次数较多(Sorce,Emde,J.Campos, & Klinnert,1985)。这表明母亲的面部表情可以有效地影响婴儿的行为。

陌生人情境是婴儿在生活中经常要面临的事件,其实验程序是:陌生人走进房间,母亲与陌生人进行积极、消极或不进行任何交流,然后,陌生人抱起婴儿或给婴儿玩具(Boccia & Campos,1989, Feinman& Lewis,1983,Feiring,Lewis,& Starr, 1984 )。 Feinman 和Lewis(1983)发现,当母亲用积极的或中性的语调对陌生人说话时, 积极的语调更易使婴儿对陌生人微笑,但当婴儿只是从旁观看母亲与陌生人的交流时,他们对情绪信号的反应性较低。然而Boccia和Campos(1989)的研究发现,即使母亲只是简单地与陌生人打招呼,而不进行情绪交流,在婴儿的反应上也会存在差别:当陌生人进入时,母亲高兴的表情和声音比焦虑害怕的情境更易引发婴儿的积极表现。可见,婴儿对陌生人情境的反应结果虽不象视崖研究那样显著,但仍与母亲的情绪表达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新异玩具的方法为大量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所采用。它的基本程序是通过将出声会动的玩具呈现给婴儿,以造成一种不确定的情境。成人通过表达高兴、害怕、厌恶等情绪的表情、声音或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向婴儿传递社会性参照信号,观察他们是否接近或避开玩具。通过对多种不同新异玩具的实验研究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会依照母亲的情绪信号调节对玩具的行为反应。当母亲利用表情和声音,或只用声音传达参照信号时,婴儿的行为调节比较明显;而如果只运用面部表情信息时,则作用不明显。另有研究证明负性表情和声音信号比积极的信号更有效,12个月的婴儿会因此明显减少接近玩具的行为(Hirshberg & Svejda,1990,Hornik et al,1987,Rosen,et al,1992)。同样, 只通过负性的声音信号,如害怕的声音,也会取得预期效果,而单独的负性表情信号效果不明显(Mumme et al,1996)。总之, 利用新异玩具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各种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母亲给予的不同信号,信号刺激的强弱,母亲距离的远近,不同刺激物的新异程度等因素与婴儿是否会采取与母亲情绪相一致的反应有关。

上述三种研究方法各有利弊。简单地说,视崖实验成功地揭示了情绪性信号在社会性参照过程中的有效性,但是只适用于考察运动经验和深度知觉发展相应阶段的婴儿在情绪性参照方面的特点。陌生人情境实验也证实了预期的假设,但有赖于对情境的控制,尤其是对婴儿的参与程度的要求。新异玩具的实验是一种专门为社会性参照研究设计的方法,可以考察情绪行为和动作表现等信息传递及其反应的相互作用,但需要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

六、当前婴儿社会性参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婴儿社会性参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且有利于探讨个体心理的发生及其机制。因此,关于婴儿的社会性参照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然而,由于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加之该问题的复杂性,该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性参照的概念本身尚缺乏一致的、明确的定义。虽然目前关于社会性参照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已经突破了最初的框架,即既强调情绪信号的意义,也开始重视动作、身体姿势等信号的作用,在参照信息的提供和建构上也开始考虑到社会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与明确框架。在实证性研究中对照信息的引发和接受,情境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还需要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

其次,关于社会性参照能力及其发展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如许多研究只是探讨了以面部表情或声音作为参照信息,对身体姿势、身体语言等其他参照信息的研究还很少;大量研究只是针对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对于触觉、运动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对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影响的研究则很少;目前研究的被试年龄范围基本上集中在6-24 个月之间。

第三,关于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很少涉及个体差异方面的问题。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Emde认为异常的社会性参照的表现与关系失调有关,社会性参照过程可能会体现出早期的关系失调和心理病理问题,但该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十分缺乏。

最后,社会性参照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虽然许多研究已经指出婴儿在实验室情况下的社会性参照表现与自然情境下的表现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庭、实际的社会情境下分析婴儿的社会性参照的特点,应该是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标签:;  ;  

幼儿社会参考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_婴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