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教学记录_国际关系论文

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教学记录_国际关系论文

《20年代的国际关系》教学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年代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同学们,我提一个问题:“借了别人的钱要不要还?”

生:当然要还。

师:同学们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如果这时债主冲进了欠债人的房子,打死了他的孩子,捣毁了他的家具而且把他的房屋也烧掉了,请问这时该先还债主的债呢,还是先赔偿债务人的损失呢?我并不是要求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告诉你们这是发生在20年代初国际关系中两位外交家之间一段真实的唇枪舌剑。今天我们讲的第二十三章第三节20年代的国际关系(板书)就与这个问题有关。

师:这里讲的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主要指欧洲的国际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国际格局或体系?它的实质是什么?

生:凡尔赛体系,它的实质是通过对战败国德国的惩罚在战胜国列强之间进行分赃,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维埃国家并对它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在此基础上建立欧洲新秩序。

师:在凡尔赛体系中,法国一度恢复了它在1870年普法战争后失去的欧洲大陆霸权地位。然而进入20年代以后,欧洲的国际关系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旗号下开始发生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其变化首先发生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出现了松动与缓和。一、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1.苏俄同协约国军事对抗局面的结束(板书)

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关系怎么会在进入20年代以后出现松动与缓和呢?

生:在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粉碎了国内白卫军的疯狂进攻,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第一轮军事对抗中赢得了胜利,使帝国主义用军事手段扼杀苏俄的企图化为泡影。

师:对,这是主要的。然而,与此同时苏俄期望十月革命火种在短期内燃遍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随着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也未能实现,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也没有形成对资本主义统治中心的致命打击。这样,进入20年代以后,苏维埃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某种“均势”,使得双方都得面对现实,承认事实。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1—一62页:“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苏俄存在事实,力图通过施加经济压力和政治影响,改变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它们也不愿意放弃这个广阔的市场;在苏俄方面,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也需要尽快地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摆脱孤立地位,并争取一个和平的环境。”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由军事上的对抗向和平共处的过渡,是在双方“均势”的前提下,以经济为动力,以贸易为突破口,出现了转机。最早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的是英国,而它的政府首脑就是列宁说的“第一流的资产阶级生意人—一”

生:劳合·乔治首相。

师:接着,又是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发起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一次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首次邀请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参加,这样,它实际上成了西方国家同苏俄的一次谈判。2.热那亚会议(板书)

师:苏俄在接到与会的邀请后,十分重视,决定派出以列宁为团长、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为副团长的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前往热那亚。同时其它8个苏维埃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也授权苏俄代表与保护他们的利益。虽然后来列宁因工作、健康和安全等原因没有出席会议,但向会议说明:“代表团的组成及拥有最广泛的全权和列宁本人参加完全一样。”会前,列宁亲自参加了会议的准备工作,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请同学们看第62页第一段小字,其中哪一句话你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或最敏感,或最关键,或最难理解?

(教师连着提问了四、五个学生,几乎都集中在“列宁要求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那一句上。)

师:就你们的理解,什么是共产党人?什么是商人?生: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

生:共产党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生:商人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做生意的,他们是唯利是图的。

师:那么列宁为什么要求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

生:列宁不要代表团到会议上去宣传共产主义,而是要“作有利于我们的生意。”

师:对。列宁实际上在这里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复杂的外交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即在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作有利于我们的生意。”列宁向代表团指出:“如果在那里,我们的对方很识时务,不过分固执,那就通过热那亚会议达到这一点,如果他们硬要固执,那就在会外达到这一点。”(稍停)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是1922年4月10日下午3点在意大利外长主持下开幕的。这是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同社会主义苏俄一起开会商讨问题。当天下午,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代理团长齐切林上台发言。他先用流利的法语讲,接着又用同样漂亮的英语重复一遍,他要让每一位与会者都能直接听懂他阐明的苏俄国策。

齐切林发言中说:“衰老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并存是可能的,体现这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齐切林的发言很快成为会议议论的中心。

但在跟着举行的同苏俄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谈判中,西方国家根据事先统一的口径,在同意向苏俄提供贷款的允诺下,竟向苏俄提出非常苛刻、荒唐、难以接受的要求。请同学们看书第62页第二段大字。同学们,西方国家提出如此要求,企图是什么?

生:企图使苏俄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改变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师:因此,这样的无理要求能答应吗?苏俄代表针锋相对提出反建议,遭到了英、法的拒绝,会议陷于僵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把造成会议僵局的责任推给苏俄,于是就发生了我开始上课时的一段对话,请看第62页第三段小字。(稍停)

就在会议4月15日陷于僵局时,德国代表由于在会议上多次提出修改凡尔赛和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同时被排斥在同苏俄的实质性谈判之外,深感受到冷遇与压制,于是向苏俄代表团探询是否詷意在会外单独同德国举行双边会谈。当齐切林知道这一消息时已是深夜,马上开会作出决定:利用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摇摆不定,并开始把希望转向苏俄的时刻,发动一次外交突然袭击。4月16日凌晨1时15分,苏俄代表打电话将德国代表从睡梦中叫醒,邀请德方16日上午11时到热那亚郊区拉巴洛举行双边谈判,并特意说明这天是星期日,苏俄代表团才能抽出时间,否则是无法安排的。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迫使全体德国代表立即开了一个“睡夜会议”。其间,德国代表曾两次挂电话给英国代表团,但均因英国外交官员都在熟睡之中,无法得到回音。5时正,德国代表通知苏俄代表“依约赴会”。几小时以后,德国代表坐上汽车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电话来了,但为时已晚,德国代表团长说:“酒已倒出,就应当喝下去。”跳上汽车直奔拉巴洛。

3.苏德拉巴洛条约(红字板书)苏德两国代表从12点开始正式会谈,一直延续到下午6:30,两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10年苏德合作时代的《拉巴洛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这是一个平等互利的条约,促进两国关系迅速稳定发展。

热那亚会议对协约国列强说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尤其是在会外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却是苏俄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与胜利,充分体现了苏俄在外交政策上坚定的原则性、灵活的机动性和巧妙的艺术性,它使苏俄摆脱了政治上的孤立,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苏阵线,在对外关系中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不仅对两国复兴,而且对欧洲局势的稳定都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4.各国在外交上承认苏联(板书)两年以后,英、意、日、法,包括中国北洋政府等许多国家都不得不面对事实,在外交上正式承认苏联,于是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时期来到了。

就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进入和平共处之际,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却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赔款问题危机。

二、德国赔款问题(板书)赔款问题当初为什么没有在巴黎和会上解决?

生:因为各国利害不一,分歧很大。

师:(在指导同学看课本第63页第2段小字后问)请问在赔款问题上,你认为英、法、美三国的观点,哪一个比较可行?

生:我认为英、美的观点,比较现实可行,有一点余地。

师:法国为什么不同意英、美观点?

生:赔款问题上法国利害关系最大,它坚持巨额赔款是为了彻底削弱德国增强自己。

师:在当时,由法、英、比、意四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中法国是主席,拥有最后决定权。1921年赔款委员会伦敦会议上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330亿美元,分30年付清。1.规定赔款总额(板书)赔款委员会关于赔款总额和计划以最后通牒方式交给德国,限6天内接受,否则协约国有权立即“占领鲁尔并采取一切陆海军措施。”

德国究竟有没有能力偿付这笔赔款呢?当时西方的各种经济学家就认为,这个数目德国无论如何也是偿还不了的。因此,德国在按计划偿付第一笔赔款后就借口由于战争严重破坏,经济凋敝衰微,要求延期支付赔款。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上英法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英国不仅同意德国的要求,而且提出调整德国赔款数额,给德国贷款,以复兴德国经济,增强赔偿能力。法国坚决拒绝,并争取比利时和意大利的支持,宣布德国已构成有意不履行赔款之罪,于1923年1月法国出动5个师,比利时出动2个师,共10万人占领鲁尔区,挑起了鲁尔危机。2.鲁尔危机(板书)鲁尔危机发生后,德国强烈抗议,指责法国破坏凡尔赛和约,停止一切赔偿,并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号召国民拒绝同占领军合作,工人全面怠工,停止采煤运动,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同占领军的流血冲突,造成的损失由政府滥发的纸币给予补偿,由此引发了空前的通货膨胀。1922年8月,1美元兑换1000马克,到1923年底,1美元竟兑换42000亿马克(学生议论纷纷)。德国商品经济市场遭到破坏,退到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工农生活极端贫困,1500万人急需救济,有些地区一半以上儿童患结核病。社会矛盾空前尖锐,阶级斗争加剧。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希特勒在1923年11月发动了慕尼黑啤酒店暴动。整个德国处于动荡之中,面临着解体的威胁。法国占领鲁尔区后有没有得到好处呢?没有。由于德国方面采取“消极抵抗”、全面怠工,法国并没有从鲁尔得到它期望的大量的煤和铁,相反还得支付10亿法郎巨额的占领军费用,由此造成国内法郎的贬值。同时它又遭到国内外舆论的谴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英国没有参加占领行动,它既不制裁德国,也不愿同法国决裂,希望德法两败惧伤,尤其希望借此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它在法郎贬值之际,又伙同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抛出法郎和有价证券,促使法郎进一步贬值,恶化法国的财政状况。美国虽然直接与赔款关系不大,但欧洲协约国欠美国的战债都要靠德国赔款来偿付,因此美国也十分关心德国赔款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赔款问题上的插手有利美国势力重新渗入欧洲。于是美国表示拿出1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帮助法国缓和财政状况,迫使法国在英美压力下接受调停。英美趁机攫取了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

3.道威斯计划(红字板书)(1)给德国贷款(2)1924-1929年逐年赔款额(3)赔款来源于税收等(板书)

从道威斯计划内容分析它向哪国倾斜?

生:道威斯计划体现了美英以德国的扶植和对法国的抑制。

师:对。但在当时形势下,它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赔款方案,不仅稳定了德国的秩序,也顺应了战后欧洲人民要求重建家园、实现和平、防止战争的潮流。当然受益最大的是德国,在1924-1931年间,德国支付赔款27.5亿美元,而同期仅从美国就得到了22.5亿美元贷款。德国经济借此迅速恢复、发展,整体国力大大增强。

1929年初,当资本主义世界尚处在稳定阶段时,为了最终解决赔款问题,又组成了以美国银行家杨格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研究,制订了杨格计划。

3.杨格计划和赔款、战债不了了之(板书)杨格计划将德国赔款降至1139亿金马克,分59年付清,这同1921年伦敦会议的赔款额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不仅数额减少,而且时间延长,说明同德国的关系比前改善多了。

师:杨格计划是道威斯计划的继续,然而它刚刚问世4个月资本主义世界就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也不例外,它又以财政破产,资源告罄为由要求无限期地拖延赔款,于是英法等国也就借此机会要求勾销对美国的债务。最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局面的崩溃,赔款与战债问题都不了了之。

以上说的是赔款问题。在鲁尔危机过去后,欧洲又恢复了平静,然而法国对欧洲和自身安全的忧虑却在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感到愈益加重,德国在经济走上复兴道路后,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安全保障来换取法军提前撤出莱茵地区,以提高德国的政治地位。

三、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板书)1925年10月,在靠近意大利边界的一个瑞士小城洛迦诺,欧洲的英、法、德、意、比、波、捷7个国家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讨论调整相互关系和保障欧洲安全问题。这是大战后德国第一次以一个平等国家身份出席的国际会议,会议开了十天,签订了一项主要条约和一系列双边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

1.洛迦诺公约(红字板书)

生:第一个条约主要是针对德国的,以维护《凡尔赛和约》中规定的德法、德比边界现状,但它确定的互不侵犯原则也包含对法国的抑制,以后它再也不能随意超越国界对德国实行军事制裁,因此它也意味着德国已经不处在一个战败国的地位。

生:第(2)、(3)两条内容体现了德国同周围邻国的妥协和法国为维护自身与欧洲安全的努力。

生:但是也应该看到德国没有承担保证东部边界现状的义务,这无异表明德国要收回东方领土的欲望。

师:请同学注意英国地位的变化。

生:英国不是欧洲大陆国家,但欧洲大陆的事务都要英国介入和干预,这是英国在欧洲大陆霸权地位的加强。

生:英国介入欧洲大陆事务,但又不愿意承担保障欧洲东部边界的安全,我认为这是它企图利用德国去牵制和反对苏联。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好,但洛迦诺会议上最大的赢家是—一

生:德国。

师:对,它极大地提高了德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政治地位。2.德国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板书)在洛迦诺会议后一年,德国加入了国联,并获取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德国又恢复了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洛迦诺公约尽管有缺陷,这种缺陷也绝不是出于疏忽,它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凡尔赛体系中所埋下的隐患,但它毕竟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妥协的产物,它对当时维护各国的自身安全,促进欧洲局势的进一步稳定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然而法国却深感自己在欧洲地位的下降,于是在1927年借美国参加一次大战10周年之际,法国外长向美国国务卿提出缔结两国之间“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永恒友好条约”,以拉拢美国来抗衡英国、德国。谁知美国接过去以后单方面照会英、德、日、意等各国政府要结成一个世界性条约,藉此提高美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

3.《非战公约》(板书)非战公约于1928年8月在巴黎签字。当时参加签字的15国都作为发起国,到1933年有60多个国家加入,包括苏联在内。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9月在表示加入该公约时要求列强“严格遵守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遵照本公约的精神,尽早取消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然而该条约仅仅是对侵略者的一般谴责,内容空洞,对任何帝国主义列强毫无制约作用,它只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满怀希望的意愿而已,实际上,它倒是几个大国争霸的工具。

同学们,当历史接近20年代末,《非战公约》签字前后,人们在兴高采烈谈论洛迦诺和平精神时,确立战后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实际已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为什么说是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同学们可从几个大国在欧洲格局中地位的变化进行分析。

生:法国在战后的欧洲大陆霸权地位受到抑制,它不仅失去了赔款上的主动权,而且连自己的边界安全也要靠英、意的保障,自主性削弱,地位大不如战后初期。

生:英国对欧洲大陆抑法、扶德的“均势”政策影响愈益增大,在欧洲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德国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又恢复了一个大国、强国的形象。

生:美国通过贷款和投资,经济势力不断渗入欧洲,重新插手欧洲事务。

生:西方国家同苏联的敌对关系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但大大缓和,进入和平共处时期。

师:对这种变化应作如何评价呢?(稍停)2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的深刻而微妙的变化是指它在打着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招牌下对凡尔赛体系的挑战和突破,其变化从总体上说带来了欧洲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好的一段国际关系时期。

〔评述〕 这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历史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高中《历史》课本试教中的一堂公开课。这堂课的难度很大。一方面,上海新教材与现行教材有所不同,现行教材这一节写了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和国际裁军大会,讲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上海新教材增加了“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补充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更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同时,删掉了“国际裁军大会”,使内容与课题更一致。另一方面,20年代的国际关系既重要又微妙。它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把握它的来龙,又要掌握它的去脉,既要讲清它是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又要说明它是30年代国际关系变化的基础。这段历史又十分复杂,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利益的争夺与调整,又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相互对抗和缓和。孔繁刚老师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2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维妙维肖的描述,富有逻辑的阐述,展示了它的多端变化及原因,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策略,不但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这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信息量大。历史教学应以史实为基础,依据教材,选择、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从大量有效信息中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才会使教学有血有肉,使教育有根有据。二是逻辑性强。信息只提供教学的素材,必须通过加工才能产生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评价,才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三是富有时代感。历史教学的时代感,就是要沟通历史与现实,使学生鉴古知今,受到启迪,这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历史课要上出时代感,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还要求教师善于通过言语、动作表达爱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在历史与学生间架起一座桥梁,产生移情作用。但又必须掌握分寸,含而不露。只要把历史讲准讲透,寓意便会自然流露。这些是对一堂好的历史课的要求,也是对一位优秀历史教师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教学记录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