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R&D投资现状及问题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与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现状论文,研发投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各类创新活动中,研发(R&D)活动是知识和技术产生的源泉,因此企业研发活动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关于企业研发方面的研究众多,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对企业研发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1-2];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3-4];对企业研发相关政策的评析[5-6]。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大幅提高,企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然而,许多学者依然认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7];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效益较低[8]。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增长迅速,但是研发活动的质量还不高,主要体现在其内部存在着许多关键的结构性问题。本文试图从科技指标和统计数据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特征进行分析。本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及OECD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和研发数据库。

2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现状

2.1 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居世界前列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实施以来,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研发活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更是以年均25.4%的速度增长,2011年达到了6579亿元(合1018亿美元)。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总额在世界上仅低于美国和日本,居第3位;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75.7%,仅低于以色列和日本(见图1)。

图1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及世界排名(2000-2011年)

2.2 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

有研究表明,对于民营企业(本文中国有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为内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民营企业指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以外的全部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对于企业销售业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9]。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使企业分散创新投资的风险,更有效地利用创新活动的成果,促进企业研发强度的提高[10]。从当前我国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构成看,民营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据统计,在我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从2003年46%上升到2010年的55%,同期三资企业从23%上升至26%,而国有企业则从31%下降至19%。很多创新型企业已依靠科技创新走向世界。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不但在产业规模上迅速崛起,而且在创新投入上迅速提高,已跻身世界企业研发千强行列。

2.3 企业成为支撑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科技资源布局更多地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受国家政治、军事、资源等因素的重要影响,导致国家科技要素地区分布不均[11]。改革开放以后,在民营企业的带动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创新投入大幅提高,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改变了国家科技发展格局。2010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规模最大的5个省份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全部研发经费占全国的47%,而其企业研发经费则占全国的55%。企业已成为支撑其地区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见表1)。

3 企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研发强度在较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虽然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增长乏力。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被广泛采用的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12-13],同时这也是反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要提高到1.5%,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企业创新的高度重视。然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93%,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其中日本达到了3.57%(见图2)。

图2 主要国家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

从增长趋势上看,实现《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十分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幅仅为0.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由0.96%降到0.93%)。若要实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必须达到0.11个百分点以上,是“十一五”期间的3.7倍。可见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严峻挑战。

3.2 企业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动弱化

我国企业与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企业研发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称科学研究)比重严重偏低,企业研发活动几乎全部为试验发展。2011年,在我国6579亿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科学研究经费为198亿元,仅占3%。与“十一五”期末的2005年相比,虽然经费规模提高了41%,但占比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世界主要国家企业研发支出中科学研究所占比重普遍在20%以上,如美国为24%,日本为25%,德国则高达56%,俄罗斯和韩国也分别达到17%和28%。我国企业科学研究经费占全国科学研究经费的1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都在35%以上(见图3)。

图3 主要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布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对事物原理和客观规律的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企业研发经费中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意味着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意味着企业原始创新不足。这是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3.3 企业研发投入依然偏重传统产业

从产业构成看,传统产业仍然主导着我国企业研发投入,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偏低。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在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主导国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如美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67.3%,英国为62.8%,韩国为58.7%,法国和日本也都在40%以上,而中国目前则仅为25.7%。发达国家企业为了争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而且从研发活动分类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研究)的比重很高。虽然高技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但研发成果一般都具有原始创新特点,创新成果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为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多年来,我国仍然依赖传统产业拉动企业研发经费的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活动集中在技术水平相对成熟的传统产业,其研发活动中原始创新活动较少,而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为主导,一般都是试验发展活动。

4 企业研发投入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4.1 企业发展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虽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研发强度偏低,但是依然有人认为我国企业实际研发投入并不低。其依据在于,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研发基础薄弱,在实践工作中把研发活动转移到了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其实不然。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中流向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经费总量为156.6亿元;研究机构和高校研发经费中来自企业的经费合计为232.7亿元。可见,即使取最高值232.7亿元,将其全部作为我国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也仅为0.98%,依然不高。可见,我国企业研发强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我国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低,设立内部研发机构的企业少。截至2010年,我国依然有72%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平均每3家企业仅拥有1家研发机构。整体来看,我国企业还属于依靠要素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低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企业发展方式还是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发展阶段,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企业家在能够通过低成本要素投入和资本运作就获取较高利润时,没有承担较大失败风险去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

4.2 企业技术水平和制度设计尚未激发出科学研究的有效需求

当前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既有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原因,也有制度设置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技术追赶型,而不是技术领先型。企业研发的目的更多地在于跟踪、掌握和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技术。第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人才资源储备,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2010年,在企业研发机构中工作的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12%,而政府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这一比重分别为39%和57%。年轻科技人员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支持力度、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以及培训制度的满意度较低[14]。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的评价一直着眼于经济效益指标,对创新指标乃至科学研究投入指标重视不足。经过调研发现,我国企业(包括设有重点实验室的转制院所)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研发人员激励不足、相应的评价制度安排不到位。此外,从企业的所有制构成看,三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已占全部企业的26.4%,其研发经费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仅占0.7%,而内资企业为2.6%。显然,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并未将其核心的科学研究活动布局在我国。

4.3 依赖外资和注重生产规模使高技术企业创新引领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制造业比重比主要发达国家低15~45个百分点,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技术产业仍然是高度国际分工的产业部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研发投入需求不足。这一点与传统产业有很大差别。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的,从发展之初就具有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特点,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外技术,没能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迄今为止,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占比仍高达59%,创造的总产值占63%,出口交货值占89%。然而获取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先进性和经济性两个基本条件,只考虑利润的获取而不具备先进性是没有发展前途的[15]。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过程中过度重视生产规模指标也导致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例如,在国家科技发展“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类指标,看似比重指标,实为规模指标。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居世界第7位,到2007年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13%,已与德国(12.8%)、法国(14%)及日本(15.4%)的水平相当。只重生产、不重创新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进入发展瓶颈阶段。

5 政策启示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很快,不少指标已跃居世界前列。例如,2011年,我国的企业研发经费总额和企业PCT专利申请量均已居世界第3位。然而这仅仅限于规模指标,从强度指标和结构指标来看,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这是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偏低的根本原因。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1》显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得分仅为53.1分,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100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首先,切实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当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实现《意见》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必须认识到,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研发投入的主体,企业研发经费强度与国家R & D/GDP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研发强度的提高是提高我国R & D/GDP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通过进一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作,综合利用财税、金融、政采、产业及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环境,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风险,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切实利益,使企业家发现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增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次,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研究)投入。我国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体但极少从事科学研究是重要原因。增强我国企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完全依靠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应用研究。企业要在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通过与学术部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中科学研究的比重。政府在鼓励企业研发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科学研究活动的监测和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大型国有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评价与考核。针对行业龙头企业、经认定的创新型企业以及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其提高科学研究投入。大力培育和发展重视科学研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组织。

最后,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培养。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励国有企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壮大内资领军企业,减少对跨国企业的依赖,完善和升级产业链条。同时鼓励三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活动,增强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采取多种手段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拓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范围。扶持高技术自主品牌,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整国际贸易结构。把增强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下一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弱化对高技术产业生产规模指标的评价和考核。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新区向创新集群方向转变。

标签:;  ;  ;  ;  ;  

我国企业R&D投资现状及问题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