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_兰雪莲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_兰雪莲

黑龙江省勃利县双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一、选地

为使大豆能获得高产,种植大豆的地块最好是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土壤疏松,物理性能上佳,通透性好,排水及时顺畅,地势平坦,不积水,不干旱板结,浇水条件设施完善,这样的地块种植大豆才是高产丰产的先决条件。地块选好后,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基本都是采用深耕的办法,一般在秋季进行,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翻耕深度在25~35cm,但如果轻碱地或土层较薄一些的地块,就不要进行深耕,以防止把肥土层下面的有害物翻上来,影响大豆的生长,土地翻耕后,由于土壤颗粒松散了,透气性加强,可以加速土壤的熟化。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另外翻耕时可以把一些残枝败叶、病虫、杂草等都埋在土层之下。为出好苗壮苗创造条件。耕翻后打垄,实行垅作,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

二、选用品种;应选择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

三、种子处理

1.种子精选

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豆苗全、苗齐、苗壮。如果自留种子,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选用粒大、饱满、没有病虫口和杂质的种子。如在种子门店购买种子,买种时也选购粒大、饱满、没有病虫口和杂质的种子,且注意看包装是否标明有种子质量标准,一般大豆的种子质量标准必须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高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

2.根瘤菌拌种

在新开垦或多年未种过大豆的地块,必须进行根瘤菌接种,方法是用2公斤菌籽加2.5公斤水,然后拌50公斤大豆种子。拌后放在阴凉地方,防止太阳直射杀伤根瘤菌。接种后,待种子晾干后可播种。如果用药剂拌种,尤其是酸性农药拌种,一般不宜接种根瘤菌。

四、播种方法

4.1窄行密植播种法

缩垄增行、窄行密植,是国内外都在积极采用的栽培方法。改60~70厘米宽行距为40~50厘米窄行密植,一般可增产10%~20%。从播种、中耕管理到收获,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机械耕翻地,土壤墒情较好,出苗整齐,均匀。窄行密植后,合理布置了群体,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4.2等距穴播法

机械等距穴播提高了播种工效和质量。出苗后,株距适宜,植株分布合理,个体生长均衡。群体均衡发展,结荚密,一般产量较条播增产10%左右。

4.3 60厘米双条播

在深翻细整地或耙茬细整地基础上,采用机械平播,播后结合中耕起垄。优点是,能抢时间播种,种子直接落在湿土里,播深一致,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缺苗断垄少机播后起垄,土壤疏松,加上精细管理,故杂草也少。

4.4精量点播法

在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垄的基础上刨净茬子,在原垄上用精量点播机或改良耙单粒、双粒平播或垄上点播。能做到下籽均匀,播深适宜,保墒,保苗,还可集中施肥,不需间苗。

4.5原垄播种

为防止土壤跑墒,采取原垄茬上播种。这种播法具有抗旱、保墒、保苗的重要作用,还有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业成本的好处。多在干旱情况下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密植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因此在生产上,要求在保证植株个体良好发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五、田间管理

1.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cm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cm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应于下午4时后进行,移栽后及时浇水。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根系、根瘤发育,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间定苗时拔去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杂株,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肥水调控。

大豆开花结荚期酌情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大豆开花鼓豆期遇旱浇水,雨多时注意防水排水。苗期如雨水较多,开花前用20%的多效唑450~600mL/hm2对水600kg,适当化控防徒长。

3.病虫害防治

大豆锈病多发于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有锈斑,后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豆荚减少,瘪粒增加,产量下降,防治此病要及时清沟排水降湿,发病后用粉锈宁450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于6月上中旬危害,此幼虫蛀入豆荚,荚内充满虫粪,在5月下旬成虫始盛期用敌敌畏熏杀是防治食心虫的有效措施。豆荚螟蛀食豆粒,一般虫食率在10%~30%,干旱少雨年份重发,使用药剂有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功夫乳油等。

4.杂草防除

由于大豆生长期高温、多雨,因而杂草种类多;而且生长快,与大豆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一般减产20%~30%。主要恶性杂草有青葙、茼麻、麻泡果、千金子、稗草、菟丝子等。大豆除草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拔除为辅。药剂种‘’类有:芽前处理乙草胺1800~1950mL/hm2;茎叶处理虎威900mL/hm2+精禾草克1200mL/hm2喷雾。菟丝子属寄生性、检疫性杂草,可通过芽前处理;也可用43%甲草胺乳油4500~6000mL/hm2喷雾防治;绕茎后可选用48%~22生物药剂喷雾防治,剩余的人工剥除。

5.病虫害防治(1)大豆蚜虫:大豆的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部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布满上部株茎、叶及荚,使叶片皱缩,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小,结荚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整株枯死。轻者可减产20-30%,重者可减产50%以上。(2)大豆食心虫:幼虫侵蚀豆荚和豆粒,轻者沿豆瓣缝将豆粒蛀食成沟,重者将豆粒食去大半,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为10%,严重时达30-40%,甚至高达70-80%。(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幼苗、叶柄、茎、豆荚及豆粒。叶上病斑初呈褪绿小点,半透明水渍状,渐变为黄色至淡褐色,后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上附一层细菌菌浓。茎和叶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渍状条斑。(4)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大豆病毒病,症状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型有:黄斑型,受害植株叶片皱缩,退为黄色斑驳,叶脉变褐色坏死。芽枯型,病株茎顶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枯死。重花叶型,病叶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整个叶片叶缘向后卷曲,植株矮化。皱缩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呈泡状凸起,叶缘向下卷曲,植株矮化,结荚少。

六、适时收获

在黄熟(茎杆变黄,叶落2/3,种子变硬,与荚分离,豆荚变褐或黑)至完熟期(摇动植株有种子在荚内转动的响声,手压豆荚易炸裂)收割。大豆收获后,要带棵晾晒,以防豆粒炸腰和褪色。严禁在公路上打扎脱粒。待种子水分降到12%以下时及时脱粒,稍晾晒入库保存。

论文作者:兰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_兰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