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资源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图书馆论文

我国文献资源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图书馆论文

我国文献资源布局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布局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提出集中财力,合并机构,发挥国家馆的龙头作用,成立实体性协作组织,进行文献合理布局,形成以增加文献量,降低复本,局部与全局相呼应的文献合理布局模式,并进一步加强文献充分利用和开发的设想,使文献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图书情报界为文献资源合理布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力图说服决策部门使我国文献布局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步入90年代中期,形势不仅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反而使我们感到更加沉重。一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科技的文献载体和通讯方式在图书馆界得以应用,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新形势和研究新的对策。

1 我国文献资源布局面临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文献分布形势依旧,依然是分属各个系统的各类型文献情报单位;依然是国家全额划拨文献购置费;依然是以读者索取原始文献为主的文献提供方式。所不同的是目前各馆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更大。

1.1 经费严重短缺

进入90年代,各系统的图书情报单位普遍感到经费短缺,除了极少数图书馆购书费计划单列专款专用以外,绝大部分馆的购书经费和行政事业费捆在一起。随着物价上涨,工资补贴的提高,已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文献购置费。1994年以来情况更加严重,外汇汇率并轨和增值税两项使外文书的购置费用增加63%,书刊涨价估计在15%左右,合计涨价78%。以上原因造成文献大量削减。以外文原版期刊为例: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图)1985年订购原版刊9131种,1995年订购7491种,1996年又削减880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科图)从原来的4千多种原版刊降到900多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从原来的4千多种刊降到1 千种左右; 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从1600多种下降到1200种;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清华)从900 种下降到400种。各专业图书馆情况也是如此,如农科院图书馆降到800种,全国地质图书馆从900种下降到600种,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从1400种下降到700多种……。 以上列举的都是在京的重要文献情报单位原版刊下降的情况,象清华这样世界著名的大学,它的文献入藏量只能满足该校科研教学所需的10%。总体形势是严峻的。

北京图书馆订购外文原版书刊品种和经费统计表

图书 期刊

种 数

费用(万元)

种 数

费用(万元)

1985

50692 320.9

9131 489.00

1986

55571 457.9

9453 516.00

1987

52104 545.3

9486 532.75

1988

48360 623.5

8875 655.16

1989

51053 675.6

8791 746.37

1990

50754 813.3

8860 872.60

1991

46138 998.9

8477 978.25

1992

486901060.3

8452 1303.50

1993

425791102.3

8471 1552.26

1994

377502331.7

7780 2225.78

1995 7491 3170.00

1.2 无指令性机构或固定性机构搞协作协调

联合采购是目前世界较为普遍采取的措施,尤其是计算机化以后,为这种合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固有的体制和思想习惯,使得联合采购的进程缓慢,一般在系统内部进行原版刊协调采购较为普遍,以省图书馆协会为主进行原版刊采购的也有显著作用。系统以外联合订刊做的较差,尤其北京地区多年未能解决协调问题。结果订刊品种高度重复,尤其是在订刊大滑坡以后,都保核心刊,重复率更高了。

以1994年订刊为例,在北图所订的7780种刊中,与科图重643种, 与北大重418种,与清华重219种。北图在经过多年重点削减医学、农业和地质类期刊后,与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还重100多种, 与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也有数十种的重复。除北图以外其它在京单位之间的重复还会有。从地域分布看,北图、科图、北大、清华、农科院都高度密集在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在如此窄小的一块地域上,在如此重负的订刊费用下,出现的文献高度重复,甚至不只重复一本,对国家文献布局来讲,有多少合理性可谈呢。然而各单位订刊的人都是高度负责的,要对自己本单位本系统负责,要保住好刊,高质量、连续性出版物不能轻易调整。这就是跨系统跨单位不好进行协调的具体原因。

自80年代末期成立的部际协调委员会,有11个部委参加,也开了不少会研究文献布局,而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关键在于这不是一个指令性实权机构,只是官员之间的务虚会,只能将未来停留在设想阶段。

1.3 电子文献的布局问题

光盘和多媒体文献越来越多,电子通讯越来越发达,无形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带给我们又一个课题。从现在情况看,无论国内和国外,这种高技术的电子图书都定价较高,成为一种高价商品。目前各图书馆都在考虑和开始增加电子文献引进的问题。这种引进的方式和书刊同样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类文献大多是可以上电子网的,进行资源共享更加容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方式本应象图书一样无偿提供读者使用,但现在各图书馆都为有偿提供,开机费20—40元不等,命中后提供软盘和打印件费用另计。因此各馆引进这些文献也基本未考虑文献布局的问题。例如IPO(IEE和IEEE)光盘文献,年付费高达30—40万元人民币,现在北京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各引进一套。北京某单位又要再设法引进,这样盲目引进如无人干涉,将来造成的后果不亚于原版期刊。

2 当前完善和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布局的对策设想

文献购置费紧张是世界性的,搞好文献布局应该分工合作,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我们虽然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在实践中,总不免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标,致使自70年代以后的协作协调工作进展甚微。时至今日,文献下降已到建国后的最低水平,协调布局已是非进行不可的时候了。怎样做最好,已谈不上了;怎样做能救急,才是最实际的问题。本人的想法有如下两点:

2.1 收缩理顺机构,进行优势互补

文化部所属公共馆系统和科委信息所系统,是国家的两大并列主导文献系统,90年代以前科委系统财源充分,图书馆系统弱一些,两系统独立运行。到90年代以后,科委系统经费紧张,人吃书的现象严重,致使科委系统一再改变政策。先是以文补文,现在政策已调整为不以文献服务工作为主,重点放在开发利用。许多所的文献大量收缩,也有不少基层所已基本停订文献。公共图书馆系统属国家力保系统,虽然经费也紧张,但基本保持了正常业务工作。两系统都有各自的人才和优势,公共图书馆系统擅长业务工作,信息所系统擅长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合并管理,可以发挥各方面特长。现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情报所的合并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国家下决心建立一些跨系统的文献中心,应从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上进行调整,实行优势互补。

因此收缩合并机构,集中财力,合理布局,是图书情报界避免文献重复萎缩的上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步骤地建立电子文献中心和电子通讯网,并和世界接轨。这类系统工程应有一个权力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布局,以保证文献资源对科技兴国的有力支撑。

2.2 建立稳定协作网,扩大文献量

为了搞好跨系统协调,必须成立核心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应由在京的几个大的文献单位组成,首先进行科学布局研究,系统分析核心刊的重点读者群所在,确定出各馆力保的期刊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削减重复品种,增加期刊种类,同时形成机读联合目录,使读者准确了解文献的所在馆。

原版图书的采购,也应形成联网系统,尽量不买重复的书。现在原版书合人民币都在千元以上,重复购买也是很大的浪费。光盘的引进协调更有必要,将来都要陆续形成网络,重复引进是十分浪费的。

2.3 加强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文献的合理布局,主要目的是节约购书经费引进更多的品种。目前检索光盘大量引进,为读者提供了快捷的文献检索途径。据过去的统计,从检索刊物上查找的线索在北京图书馆只能满足15%。北京地区的满足率是多少?全国的满足率是多少?是一个难以评估的数字。我国实际订购的原版期刊,1995年是21000种左右,显然是相当低的。 要想满足读者使用的50—70%,至少全国应有5万种原版刊。 那么北京地区引进的总量是多少,绝对种数是多少,都是需要研究的。因此,协调以后如果能使北京的原版刊多一些,各系统通过纵向协调再使全国的原版刊品种多一些,可以大大提高原始文献的满足率。

增加文献量必然要削减复本,随之出现的协作利用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也使馆际协作更加活跃。应制定出相应办法,凡参加协作协调的单位应给予优惠。使得各馆都能积极参加协作网络。

在协作网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协作开发电子产品,形成大的文献提供网。在文献的加工和利用方面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形成规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总之,为了国家的总体利益,为了文献的合理布局和利用,协作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关键在于组织和实施。

(收稿日期:1995—11—15)

标签:;  ;  ;  

我国文献资源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