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精神厌食症”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的“精神厌食症”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的“智力厌食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厌食症论文,智力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人们普遍重视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投资,不惜花费重金和大量精力、时间为自己未入学或刚入学的子女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为今后创造学习机会及条件,希望子女早日成材。

但是,对儿童的智力开发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否则的话,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令人失望。有位年轻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三两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失去兴趣。于是年轻的爸爸感叹了:“唉,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为孩子买这买那,可孩子一玩就扫兴。”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年轻的家长不妨分析分析,孩子是不是得了“智力厌食症”呢?

给孩子的食物过多,什么都让孩子吃个饱,孩子会出现挑食、消化不良,甚至产生“厌食症”。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伯特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的智力刺激,使大脑处于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产生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兴趣减弱,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迅速发展是整个儿童期的特点。这时大脑中负责触觉、听觉及肌肉运动等区域最先成熟,然而,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健全,如外界刺激过多,各种兴奋灶互相影响,互相抑制,出现兴奋灶弱化,反而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是兴趣。我们在给孩子智力刺激、创造教育条件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特别要避免在孩子尚未产生需要时,就过多地给予不适宜的刺激。在选择图书、玩具时,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在于多、杂,而在于适度,使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给孩子讲故事是较好的智力刺激,但也要讲究艺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有利于培养歌德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使歌德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发展的心理需要,即求知的“饥渴感”。而有些家长则缺乏这种艺术,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还有些家长,则不分场合给孩子来点“智力刺激”,甚至吃东西之前还必须让孩子完成算术题才给吃。试想,孩子看着香气诱人的食品,因为算不出而吃不到,他们对计算还会有兴趣吗?不分场合、地点,不从孩子需要出发而盲目“智力刺激”,对孩子实在是害多益少,得不偿失。

儿童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各方面都十分幼稚,爱玩耍,天真烂漫,童心十足,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新鲜感,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尚不足,客观上很难适应并达到成人的要求,对于那种超越年龄阶段的要求,常力不从心,甚至因承受不了而产生逆反心理。故而此时对待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只能用启发方式诱导,由浅入深、诱导孩子们求知兴趣的正常发挥。

值得提醒的是,在儿童智力培养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滥用营养保健品,无知的家长把这些保健品错当成智力开发药,认为吃后孩子会聪明起来,要知道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不可能改变孩子的天赋,替代后天教育。

其二,家长要起表率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一些艺术家的孩子继承父业也成名成家,科学家的孩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这并非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与家庭的长期熏陶影响有关。每一对年轻父母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避免“智力厌食症”的出现和发展。

标签:;  ;  ;  ;  ;  

幼儿的“精神厌食症”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