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论文_翁武彪,林剑凌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论文_翁武彪,林剑凌

翁武彪 林剑凌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放射科 福建 福州 350008)

【摘要】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MR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及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资料,其中听神经瘤32例,三叉神经瘤8例,脑膜瘤6例,室管膜瘤1例,动脉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中,以脑外为主,占97.96,良性占93.87%,恶性占6.12%。其中以听神经瘤最多,占65.31%,其他依次是三叉神经瘤16.32%,脑膜瘤12.24%,该区肿瘤大部分MR影像学特征比较明显,如果能抓住主要征象,鉴别诊断相对比较简单。结论:MR特征影像学征象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120-02

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脑外肿瘤较好发的部位,该区肿瘤类型较多,本研究分析了52例经手术证实的桥小脑角区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区肿瘤术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影像工作及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水平。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201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4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0岁。临床主要的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疼痛、面部麻木、头痛等等。

1.2 影像检查

MR机采用GE SIGNA HDia 1.5T系列,层厚6㎜,层距1mm,采用SE成像序列,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横断面T1、T2、T2flair、DWI,及矢状位T1WI,增强采用Gd-DTPA,按照0.1mmol/kg给药,静脉团注后做T1WI增强扫描。

2.MR影像表现

一共收集了49例,其中听神经瘤32例(占65.31%),三叉神经瘤8例(16.32%),脑膜瘤6例(12.24%),室管膜瘤1例,动脉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详细MRI表现如下:

2.1 32例听神经瘤MR表现及分析

32例听神经瘤的特殊征象表现为:增粗的听神经根[1]与肿块相连及扩大的内听道。其中有30例表现为增粗的听神经根,28例表现为扩大的内听道或内听道口,有25例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由于听神经瘤一般起源于阻力较小的管外段,好发于第八对脑神经的前庭神经鞘膜的许旺氏细胞,在桥小脑角池生长,肿瘤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多为实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MRI 主要表现为: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病侧神经增粗与肿瘤相连,同时增粗的神经根与肿瘤信号及增强特点相仿,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32例中有1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或囊变区在增强时未见相应部位强化,个别肿瘤甚至呈囊性。

2.2 8例三叉神经瘤MR表现及相关分析

8例三叉神经瘤的基本特征是同时表现为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哑铃状”,中央凹陷部分的颞骨骨质破坏吸收,同时与肿块相连的三叉神经根增粗。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征象的有4例,满足其中两个征象的有7例。另外有1例伴有meckel腔的扩大。肿瘤一般T1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肿瘤的边界清楚,肿瘤较大的1例伴有周围受压的脑组织轻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的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不过仅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三叉神经的MR影像特征与它的起源息息相关,位于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一般起源于三叉神经根部或起源于半月节向根部发展,跨过岩骨尖进入后颅窝。抓住了它的起源及发展方向,那我们的MR影像学特征就相对容易了。另外有一部分患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刺激症状开始更有助于我们的影像诊断。

2.3 6例脑膜瘤MR表现及相关分析

脑膜瘤较特征的是“脑膜尾征”,6例脑膜瘤中均可以在增强的某个切面见到这个特征的征象。脑膜瘤在T1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后一般呈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已经做过CT还可以看到临近的颅骨反应性增厚及部分肿瘤内可见小斑片状钙化影也颇为特征。

2.4 室管膜瘤MR表现及相关分析

这时本组唯一长向桥小脑角区的脑内肿瘤,主要抓住脑内占位的征象,同时室管膜瘤信号不均,常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显著。

2.5 动脉瘤MR表现及相关分析:

桥小脑角区动脉瘤的特征影像表现为:T1WI及T2WI由于血管流空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增强时呈灯泡样强化,与同层血管强化程度一致[2]。

2.6 表皮样囊肿MR表现及相关分析

1例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同时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及囊壁均不强化。

3.总结分析

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一般有较特征的MR征象,绝大部分抓住这些主要的征象诊断就比较明确了;桥小脑角区的肿瘤绝大多数是脑外的占位,但个别的也会出现脑内占位突向桥小脑角区,所有首先需要定位脑内还是脑外,这点我们可以从脑脊液间隙、脑表面血管移位、脑皮质受压移位、临近的颅骨反应等情况来鉴别。而确定良恶性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组部分恶性脑膜瘤及三叉神经节母细胞瘤的边界尚清,良恶性定性诊断征象不足。在确定组织学来源方面,根据上面的特征影像征象一般是不存在太大的困难,单从内听道是否受累、是否跨中后颅窝、三叉神经根是否增粗、岩骨受侵犯情况及脑膜尾征就可以把这个区域绝大多数的肿瘤区分开来。不过从我们的经验出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当肿瘤与某个神经相连时,如果相应的神经束没有增粗,同时增强扫描可疑受累的神经没有同步相仿的强化信号,那需要小心有可能只是肿瘤靠近相应神经,而不是肿瘤的起源区。二:当出现相应的征象不符合倾向的诊断时,需要我们再次小心评估,比如我们的一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延伸入内听道,可是内听道没有扩大,同时T2WI上出现小斑片状低信号区(后来CT证实钙化),我们原先考虑听神经瘤,后来CT扫描后才避免了误诊。三:出现脑膜尾征不一定是脑膜瘤,部分肿瘤侵犯脑膜或炎性病变同样会引起相应处脑膜增厚。同时肿瘤还有一些排他性诊断,如:发现钙化基本可以排除听神经瘤、而更倾向于脑膜瘤,发现明显的囊变则脑膜瘤的可能性很小。从以上的影像征象及分析来看,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比较突出,可作为这个区域肿瘤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缪飞,沈天真,陈星荣等.听神经瘤MR表现与特征的再研究 使用放射性杂志.1997,13(6):381.

[2]LakshmiM,GlastonburyCM.Imangingofthecerebello-pontineangle[J].NeuroimangingClinNAm,2009,19(3):393-406.

论文作者:翁武彪,林剑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论文_翁武彪,林剑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