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控制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构建论文_蔡丽静

禹城市农村公路发展中心 山东省禹城市 251200

摘要:伴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问题引起人们重视。农村道路交通系统在道路条件、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习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分析入手,借鉴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坚持技术控制和社会干预并重的组建策略,构建起由不同层次力量组成的事故预防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风险控制;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得到了长足发展,覆盖范围快速扩大、通畅水平显著提高,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77万km,对改善农村面貌,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和农村机动车驾驶员数量迅速增加,而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相对淡薄,造成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十分有必要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对策措施。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1.1道路特点

近几年,伴随着乡村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县道、乡道为主的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路面质量标准有效提高,农村地区道路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日趋良好。但农村道路一些固有特点使得交通事故风险加大。从结构上看,农村道路横断面通常布置为一块板,对向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隔离;从道路分布来看,由于农村地区常位于山地或者丘陵地带,所以农村道路类型长以沿谷型道路为主,临水、临崖路段多,车外视线盲区多;同时,受地形、河流的影响,农村道路弯道多、弯度大、坡段多也是一大特点。

1.2交通习惯

交通安全关键在于人,人对交通安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有80%-85%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在各类交通参与者中,驾驶人至关重要。影响驾驶人的因素较多,既有短时因素又有持续因素,短时因素包括疲劳、情绪、酒精作用、药物作用、病理作用等,持续因素包括智力、驾驶技术和驾驶习惯、个性与态度、身体病残、感知缺陷等。因此,研究分析影响驾驶人行为的因素,严把驾驶人交法关、技能关、体能关,加强驾驶人队伍教育和管理,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人在公路上进行不正确或不安全的驾驶,都会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造成影响。

1.3交通设施

受资金、地形、设计、施工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还有待完善。例如,部分路段夜间照明条件不够,容易发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部分临水临崖路段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有滞后,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个别信号灯交叉口未及时配套安装电子警察,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违反信号指示通行,使得交叉口险情频发。

2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构建

2.1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行条件

政府部门应通过多方筹资和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运行条件:一是逐步提升乡村道路的等级层次;二是严格控制新建、改建公路交通安全技术标准,建设中要认真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道路的安全运行条件。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要联合道路修筑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事故多发、危险路段或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设计规范的道路进行修缮;完善交通标志标线,规范村民的交通行为;对一些弯路和平面交叉路口,设立“急转弯、鸣号”“事故易发地段、谨慎驾驶”等明显标志,并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逐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为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打下基础。

2.2增强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

着眼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农村广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乡镇车站、集市等农村集散地和居委会设置宣传栏,在农村中小学校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文艺表演、播放电影和事故光盘、事故图片展览以及年画、挂历、对联等多种媒介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良好氛围。其中,要重点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注重农村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技术的提升,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监控技术和提高交通执法力度,规范农村居民的交通行为,在交通流量大、交通违法行为和事故多发的路段,安装固定监控抓拍设备,密切监控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增强查处违法行为的能力,并且,配备移动抓拍设备,采取固定测速点与流动测速互补的方式,加大对超速违法的管控力度。

2.3建立和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单靠公安交警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预防机构不全、力量薄弱、基础较差的实际,可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领导机构,效仿治安综合治理体制,建立政府领导,交警、运管为主力,各级部门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综合管理体制,形成行政责任、部门联动、群防群管的三大体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纳入政府经常性的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和健全考核制度,层层落实责任,逐步建立农村交通安全问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检查督促制度和考评激励制度等,进一步理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有效实现“人车路共管、交通安全共查、安全责任共担”的全方位管控目标。

2.4加大农村地区机动车管理力度

针对农村地区机动车安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交通管理部门应从严管理,在加强源头管理的基础上严把车质关,重点加强对农村车辆和相关驾驶人进行摸底排查,建立车辆、人员档案,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加强对机动车尤其是营运车辆的日常安全监测,加大对报废、漏检、私自拆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挪用号牌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机动车辆一律予以扣留,防止报废车辆、破旧车辆、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上路行驶;同时严厉打击超载行为,制止农村客运车辆的超载现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农村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对于农村客运车辆,要充分依托客运站检测平台,严格执行农村客运车辆安全检查制度,有效降低车辆的安全风险。

3事故预防体系构建

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有必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坚持技术控制与社会干预路径并重,整合不同类型工作力量,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合力织就人民生活财产安全防护网,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描述如下:技术控制路径以良好交通环境打造为目标,力求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技术的研发等为农村地区交通参与者提供合规、完善的交通环境;社会干预路径以良好交通习惯养成为目标,通过违法行为的严格处罚、安全宣传的到位入心、不良交通行为的文明劝导来实现。

图1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结构图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有助于合理的规划农村公路与安全建设工程。从安保措施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目前农村交通安全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但是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农村交通安全状况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势必会有所改善并得到快速好转;安保措施的近一步完善,将使农村交通安全建设更加良好,并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仅更加的方便与快捷而且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谦,刘建军,王连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公路汽运,2009,23(6):54-59.

[2]裴玉龙,丁建梅.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突出因素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99-103.

[3]罗铁铭,张杏萍,张奎.平原地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方法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0,137(2):45-47.

[4]高海龙,李长城.路侧安全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论文作者:蔡丽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  ;  ;  ;  ;  ;  ;  ;  

基于风险控制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构建论文_蔡丽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