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论文_王涛,王丁茁,张亮

(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滦县 063700)

【摘 要】目的:探讨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SAH后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对预防CVS的疗效观察。方法:55例自发性SAH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32例非SAH病人为对照组。ELISA法分别测定第1、3、5、7、10、14天三组血清中IL-6含量,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定CVS情况。结果:1、两组SAH病人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并于第10天达峰值,随后下降。2、TCD检测结果所示,两组SAH患者L-index值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并于第7天达峰值,随后下降。3、加用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中IL-6含量同一时间点低于常规治疗组,TCD测定L-index值同一时间点小于常规治疗组。结论:1、炎症因子IL-6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SAH后CVS程度与血清中IL-6含量成正相关。2、阿托伐他汀组CVS程度要小于常规治疗组,未见因本药导致病情明显加重或者死亡病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阿托伐他汀;白介素-6;经颅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56-02

本研究旨在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6的含量以及TCD检测脑血流,探讨IL-6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是否对CVS有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理,为临床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SAH组: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滦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自发性SAH患者55例,均为发病后3-36小时入院,随机分为两组:①常规治疗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32-68岁,平均 (50.2±18.2)岁。②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29~67岁,平均(48.1±19.0)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③发病时间在3-36h,排除标准:①近1月有明确的脑外伤病史;②有血液系统疾病致凝血障碍者。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 健康志愿者32例,平均年龄(42.56±10.83)岁,男性18例,女性14例, 无心血管、肝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解除精神紧张,保持大便通畅,脱水降颅压,止血以及对症治疗。

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入院后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毫克,每日晚8点口服,共服用3周。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P≤O.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1)治疗前,对55例SAH 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对痉挛程度进行分类,TCD检测结果及CVS分类情况见表1。

3 讨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导致一系列的全身和颅内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脑血流下降、脑自动调节机制障碍以及全身血容量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蛛网膜下腔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可启动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脑血管痉挛,继而脑灌注不足,产生缺血性神经症状,引起迟发性脑缺血。实验证明,SAH后出现迟发型脑缺血的病人IL-6水平明显升高。现已证实IL-6能引起或有助于脑缺血和外伤性脑损伤的发生。目前整个病理过程仍不十分明确,本实验通过对SAH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观察炎性因子IL-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对SAH后CVS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在本实验中,通过对三种痉挛程度患者血清内的IL-6水平的观察,可以看出脑痉挛患者血清内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且痉挛程度越高,IL-6水平越高。初步分析IL-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程度有关。

目前,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预防及治疗SAH后DCVS的报道尚少,且对于他汀类药物对SAH后DCVS的作用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一项临床双盲对照试验中,普伐他汀可有效缓解CVS,包括CVS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严重性;经颅多普勒(TCD)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降低了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最大血流速度,减少了CVS和迟发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 [5]。根据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有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对于SAH后CVS的治疗效果如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实验结果显示,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患者血清内IL-6的含量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由上文可知,IL-6的含量与CVS的程度成正相关。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内IL-6的含量比常规治疗组低,则可以认为加入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程度比非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程度低,即阿托伐他汀药物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从而减少了CVS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Arch F. Statins as linmunomodulatory agents. Circulation, 2004, 109: 15-17.

[2]王芃,赵丛海,董长辉,黄山,李铁男,周泽亚.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J]. 吉林医学,2005(2).

[3]宁永红. 针刺辅助治疗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4]徐宁.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吉林大学: ,2004.

[5]Palinski W, Tsimikas S.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statins: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arteriosclerosis. J Am Soc NePhrol, 2002, 13:1673-1681.

论文作者:王涛,王丁茁,张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阿托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论文_王涛,王丁茁,张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