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体育发展基本特征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体育发展基本特征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基本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指导下论文,基本特征论文,体育事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G80

我国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也以崭新的面貌,揭开了新的一页。新时期体育的发展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体育发展纳入社会发展主流,在致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下面拟从“七个结合”上,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1 体育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新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特点是改革开放。因此,新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始终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样,体育把自身发展纳入社会发展主流,在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全面参与社会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谋求体育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加强发展体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育作为劳动力生产的重要因素,进行劳动力再生产。必须按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振奋劳动者的精神,培养劳动者的现代意识,向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体育劳务,以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体育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日益扩大,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日益提高。体育正是通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参与活动,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为”才有“位”,体育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体育在提高经济参与程度的过程中,把自身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开始从福利型、事业型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向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把自身作为一种产业。通过体育劳务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增加经济实力,改善经济地位,为体育自身发展、自我完善准备物质基础。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

在80年代初以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把发展竞技体育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总结以往体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重新肯定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改变了过去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偏向,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多年来发展体育究竟以谁为重点的问题。

在群众体育方面,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作为发展体育的目标任务。根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体育发展的战略步骤、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其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方针正确,措施得力,群众体育的活跃程度出现了建国以来所少有的景象。体育不仅出现在城市,而且发展到农村;不仅青少年踊跃参加,中老年人也卷入了体育生活;不仅身体健全的人大显身手,伤残病弱者也用体育手段来治病强身;不仅近代体育项目突飞猛进,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也竞放异彩;体育康复、体育游艺、体育健美、体育旅游也成为人们的时尚,特别是农村和社区体育的发展与兴起,展示了群众体育的全貌,表明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预示着体育发展的光辉前景。

在竞技体育方面,同样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仅发挥它在显示综合国力,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而且发挥它对群众体育的促进、推动和示范作用。为了发展竞技体育,我国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提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任务,并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从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方面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于党和国家采取了有力措施,群众体育发展奠定的基础,加上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的落后状况。先进体育项目保持或扩大优势,后进项目也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已有过半数的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在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3 政府推动与非政府组织推动相结合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政府推动;80年代以后,除政府推动外,非政府体育团体和群众性体育组织以及其他群众团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明显地表现出政府推动与非政府组织推动结合的动力机制的特征。

我国的体育历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行为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表现在: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体育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我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的颁布施行,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在国家行政机构中设立了领导和主管体育的职能部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体育职能部门地方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通过制定体育方针政策,规划体育发展战略和具体目标,颁布体育法规、条例,建立健全体育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体育工作,指导各类群众性体育团体的工作和支持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国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以保证体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所有这一切,不仅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使体育问题的解决成为政府行为,更有力度。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政府推动,而且非政府体育组织和社会群众组织也起着重要作用。非政府体育组织是指群众性体育团体和社会体育组织。它们在积极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体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广泛吸引和组织群众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和传播体育知识的活动中,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了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活动。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4 体育界自身奋斗与全社会关注相结合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体育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而且与社会的密切关注相联系,明显地表现出体育界自身奋斗与全社会关注相结合的特征。

体育界广大体育工作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主力军。他们中的许多人,为着中国的体育事业,振兴体育,振兴中华,几十年如一日地战斗在训练、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群众体育广泛普及,吸引广大群众投身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运动,也全面丰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们所塑造出来的崭新形象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给中国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影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体育界的孤军奋斗,它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表现在:首先,是党和国家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体育工作,对体育工作作了许多指示、题词,如江泽民的“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发展体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李鹏的“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等等,都把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振兴中华民族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联系起来。其次,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体育事业,使体育问题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如我国举办第11届亚运会和申办2000年奥运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在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和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人们密切关注我国运动员的比赛情况。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足球运动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球迷协会的勃兴,甚至包机助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次,是企业界对体育事业的关注。企业与体育部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在这些年出现了良好势头。如现在以俱乐部形式组成的运动队分别都冠以某某企业的名称,重奖运动员和组织体育器材的生产等。这就从财力和物力上支持了体育事业。第四,是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电视台、电台的体育频道和栏目、体育报刊、体育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在报道体育新闻、体育赛事,向人们传播体育知识以及向社会宣传文明进步的体育观、抨击体育运动中的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应用价值的体育研究成果,作为体育运动的前驱,深化了社会对体育问题的思考。所有这一切,说明体育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5 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我国的体育事业,既是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有力手段,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80年代以来,体育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体育领域,其成就不限于体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已影响到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形象、社会的风气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体育所起的这些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体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早在50年代,就指出体育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到了80年代。中共中央又指出,应当充分重视体育等社会教育手段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同开展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各条战线所涌现出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先进典型无不说明,通过体育活动既能增强人民的体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培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激励大家关心集体、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破除生活陋习方面的作用。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创造出光辉业绩的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成果。这就是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除遵守体育道德外,还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勤学苦练、友谊团结、科学文明、勇于创新等作风,其核心是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写道的:“一个人能够在运动场上建立殊勋,创造纪录,固然是值得赞美的;而能够在体育竞技场上树立一种崇高风格,到处传为佳话,为人们所景仰和赞扬,并且势将传之久远,蔚然成风,这就更值得赞美了。时间的流水将会盖住许多纪录,可冲刷不掉这种风格。”

体育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又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育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体育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也是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提高整个体育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加强体育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以体育院校为重点,结合体育学校、业余体校和体育成人教育的体育教育体系,不仅为体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体育队伍的文化素养和智能结构不断改善。体育科学研究,紧追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体育科学提供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使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6 学习外国经验与自己独创相结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体育在走自己独创道路的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发展体育的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快自己的发展。如我国的体操队坚持“面向世界、立足创新”,及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动作,大胆加强美的教育,在培养新人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技术,使我国运动员能在提高稳定性、成熟性的基础上,增加姿势优美新颖,具有独创之处的新动作。我国通过国际体育交流,一方面了解世界体育发展的新水平,另一方面又从外国引进体育人才,如我国为了发展足球运动,从德国请来了教练,从多个国家引进运动员。但在向外国学习的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特长,学中有创,勇于革新,以我为主,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绝招特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国的群众体育运动,从外国经验中也得到启发和教益,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如实行开运动处方,设健康咨询中心、健康俱乐部等。

7 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与维护体育工作者利益相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公民的体育权利和体育工作者的具体利益,受国家的保护。同时,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体育事业的活动,又代表着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总体利益,体现了二者的一致性。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体魄和健康,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为了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我国的宪法和现行体育法规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体育权利,如参加各种锻炼、娱乐、竞赛的权利;接受体育教育、训练,开展科研、表演的权利等等,这些规定,对保障公民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调动公民参与体育事务的积极性,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也重视体育工作者自身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尤其是专业运动员自身利益的特殊性,把维护他们的利益作为推动体育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其中,突出的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优厚的奖金和物质奖励。这不仅是对他们为社会作贡献所付出的补偿,更是他们特殊利益的体现。

我国体育事业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特点的体育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探索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

标签:;  ;  ;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体育发展基本特征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