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3-0020-04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①。这其中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即哲学维度(“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历史维度(“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实践维度(“经验总结”)。此外,当然还应该包含另一个重要维度——价值维度,这不仅因为世界观总要派生出相应的价值观,而且还因为马克思的学说是工人阶级的学说,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在总体上蕴涵着特定的价值倾向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科学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哲学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
一、哲学维度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②,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③列宁认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进化)观点④。毛泽东也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⑤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在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的思想、统筹兼顾的思想,都是普遍联系原则的体现;而“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则体现了辩证法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总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全面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须全面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也必须全面协调发展。因为这些方面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方面的建设跟不上,其他方面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阻碍或破坏;任何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总体中的各个要素,而且还强调关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城乡建设方面,不是简单地把城乡隔离开来分别加以关注,而是强调要在二者的关系中去把握和设计城乡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央和地方、个人与集体,等等这些成对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切,从而更好地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是辩证法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⑥,其发展的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⑦。“对立面的统一”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螺旋式或波浪式曲折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就是要扬弃那些不利于和谐或影响和谐、损害和谐的因素,把由于事业发展而带来的可能不和谐的方面,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统一到和谐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⑧,就是立足于辩证法的高度,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始终看作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科学发展不是对某种完成状态的静止的描述,而是一种对发展过程自觉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动态的探索,这个探索是不断推进、没有止境的。
二、历史维度
一定的认识,都必须具备且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⑨列宁也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⑩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科学发展观出场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具体的历史内涵。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而,科学发展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不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可以真正实现的。在阶级社会,由于其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根本对抗性,所以其科学发展(或社会和谐)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或局部的,而不可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和谐,由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根本一致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再是根本对抗性的,这就使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或者社会和谐)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根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各自的物质生产条件,马克思揭示出三个历史阶段上作为社会关系之体现的人的本质规定:“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这第三个阶段才能够成为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因为“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规定性。这也充分显示出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理论现实性的规约。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其思想蕴涵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因而是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理论,这一阶段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其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总结,又对现在和将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但主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理论,而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理论。其四,从理论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历史传承,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来源的丰富背景和深厚资源。
三、价值维度
价值维度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价值观的维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以承载着特定价值观取向的以人为本为核心,本身就表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体现,而且是一定的价值观的体现。这也表明了价值维度对于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任何社会运动和发展都是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其中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与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维度既表现为对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肯定,即对于人民的历史作用的肯定;又表现为对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即人民应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的肯定。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依靠力量——这就是对人民作为历史动力的价值认同和肯定,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体现。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坚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基本内涵,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作为价值观的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为基础、支撑和底蕴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所规定的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相统一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正确把握其价值维度,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本质要求在利益观上的根本体现,即以人为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从价值维度充分体现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与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一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与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益分配的倾斜和调整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当前,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发展就是要求明确价值取向,正确而合理地安排作为价值体现的利益分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利益层面的价值追求的最根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我们要认识到,之所以要在兼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和强调集体利益、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就是因为后者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实践维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4)理论从根本来源上说,只能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这篇重要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十八年的经验,概括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这一思想原则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就是来自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从实践维度出发来研究和探索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蕴含和现实意义,是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世界观领域,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根据,来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确立物质对于意识的第一性关系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关系,以及物质和意识各自的辩证规律性。在历史观领域,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根据来正确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揭示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也正是以实践为根据,才能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同样以实践为根据来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必然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道路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然是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维度最根本地体现在其第一要义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路,二是实践。道路是对实践的规定和要求,而道路的开拓与延伸则需要实践的不懈探索。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是指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指由人民群众自觉推动的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着的实践的发展。这里的实践维度是先进性的实践维度,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必须是先进的进步的实践,而不能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践。这一实践是扬弃了各种落后的旧实践的崭新时代的崭新实践,只有这一崭新的实践才是产生我们时代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现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那里,实践不仅是自觉的立场和观点,而且是一种自觉的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维度也是如此。科学发展观,也就意味着一种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维度出发,我们可以更透彻、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④《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00页。
⑥《列宁全集》第55卷,第305页。
⑦《列宁全集》第55卷,第306页。
⑧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4—1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⑩《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页。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