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轮式拖拉机选型与订购分析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选型与订购分析

一、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论文文献综述)

赵越[1](2020)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194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第1章为绪论,说明本文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学术史回顾,交代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并分析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3、4章为正文。其中,第2章主要梳理了卫国战争之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苏联坦克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彼时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三个五年计划背景下的苏联坦克工业发展,为卫国战争爆发后的苏联坦克在战场上巨大作用的发挥打下基础。具体言之,第3章主要介绍了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卫国战争初期苏联作战失利,人员和武器大量损失。为了恢复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秩序,成立了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入侵铁蹄深入苏联西部国土,苏联原有的坦克制造中心不得不进行转移和撤离,在有关部门统一指挥下,苏联的坦克生产中心开始转移到乌拉尔地区,在各方积极努力下,苏联坦克工业不但恢复了产能,还有了一定的发展,为苏军战胜法西斯军队提供了重要支持。第4章主要介绍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苏联坦克工业进入平稳过渡期,部门体制逐渐健全,各部门配合越来越融洽。科研与技术工人得到补充,坦克制造的工艺与技术也有了十足的进步,各种新型号的坦克相继投入生产。扭转了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面对德国法西斯作战不利的局面,直接影响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走势。这一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和壮大乃至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埋下了伏笔。

闫祥海[2](2020)在《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拖拉机是量大面广的重要农业动力装备,“中国制造2025”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拖拉机产品创新发展提出了以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拖拉机新产品向大功率、高速、低耗、智能方向和高效复式的现代作业方式发展的新要求。动力换挡传动系(PST)是拖拉机的关键动力传动部件,可实现作业过程中动力不中断自动换挡,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拖拉机,使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作业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试验验证作为先进产品开发研制的重要技术之一,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设计、研制、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虚拟试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指标考核、品质评价提供了试验新技术,将试验环境、试验系统和试验产品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测试参数的修改、控制策略的优化、试验过程的控制等在计算机上运行,消耗少、周期短、零排放,可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效的先验指导。本研究为提高PST虚拟试验的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及实时性,设计了基于体系架构的PST虚拟试验系统。通过研究PST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发了涵盖模型构建、试验设计、试验运行、试验管理及试验结果评价功能的虚拟试验支撑平台,对开展拖拉机PST性能试验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根据PST试验特征,分析了PST虚拟试验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在对比分析高层体系结构(HLA)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LADDS复合体系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框架,开发了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虚拟试验系统支撑平台,为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框架支撑。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互连关键技术。在分析HLA、DDS数据交互机理及数据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HLA与DDS互连方案,制定了基于桥接组件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方案。基于元模型理论和Rational Rose平台建立了桥接组件元模型和组件UML模型,制定了模型映射规则。利用Rational Rose双向工程功能,对桥接组件UML模型进行了代码转换,生成了插件框架代码。提出了基于桥接组件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方式和基于最小时间戳下限(LBTS)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算法,完善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机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建模关键技术。分析了模型改造的体系建模方法,在PST多领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PST机械组件、PST液压组件、PST控制组件和基于Access数据库的载荷组件。分析了组件间消息对应关系,对仿真组件和载荷组件进行了HLA封装。建立了PST试验台架组件和PST控制器组件,对其进行了DDS数据类型和主题封装。实现了PST仿真组件、载荷组件和物理组件与PST虚拟试验系统的融合。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管理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分析了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对虚拟试验基本指令格式进行了定义,开发了试验流程基本指令集库,利用XML Schema语言定义了标准的虚拟试验流程文件格式。分析了PST虚拟试验结果数据特征及数据管理原理,利用实体-联系图(E-R图)描述了数据管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开发了基于数据库与版本控制系统(VCS)的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功能。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了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和动态活动图,开发了界面友好的试验管理组件。对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了试验监控组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测取了拖拉机机组犁耕、旋耕和驱动耙3种作业田间实验的PST输出轴转矩载荷,采用经验模态分解软阈值降噪方法对载荷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算法抑制了载荷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端点效应。通过对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建立了典型单工况、综合多工况下PST虚拟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对试验数据中隐含的PST挡位、作业工况和换挡信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关联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的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桥接组件数据传输时延和传输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桥接组件满足系统设计需求。对PST电控单元性能、换挡离合器接合规律、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进行了虚拟试验,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PST虚拟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研发的虚拟试验系统具有可扩展、模型重用、模型互操作及实时的优势,为拖拉机新产品的开发验证提供了新方法与技术。

魏巧云[3](2014)在《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使用秸秆的情况在不断减少,秸秆资源大量被浪费在田间村头,甚至出现了被大量焚烧的局面。生物质发电能大规模地利用秸秆资源,产业化程度较高,是目前利用秸秆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来推动了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物质发电企业燃料收集困难,燃料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影响生物质发电的一大瓶颈。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是燃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发电秸秆的物流成本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构成,并对各环节及其物流成本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各功能环节的成本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数据研究了不同打包方式下秸秆机械收获成本、不同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以及不同储存方式下的储存成本等内容。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秸秆物流成本受几个主要关键因子的影响;(2)在秸秆机械化收获过程中,虽然大打包系统的机械拥有与运作成本高于小打包系统,但秸秆收获总成本大捆形式比小捆形式更具有优势;(3)简单型和复杂型收集模式下秸秆的运输费用计算方法不同,资源岛到电厂(岛外)运输要考虑秸秆压缩处理,压缩后再运输可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量,可明显降低运输成本,但是并不一定能有效降低总的物流成本,运量一定时,50公里是选择是否压缩的一个临界运距。(4)结合农村道路可达性差、道路等级不一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秸秆储存点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5)电厂使用的生物质燃料种类数和燃料的储存方式对总物流成本的影响:采用投资小而简陋的储存方式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储存和处理环节的成本,从而带来整个生物质物流成本的大大节约,而且这种节约远远超过了由于使用简易的储存方案而导致的材料损失和处理成本的增加;(6)简易的储存方案由于易引起秸秆热值降低和存在健康和火灾方面的风险,对于燃料紧缺的区域要慎重;(7)使用简陋的储存方案时,应尽可能使用价格较低廉的生物质燃料;而多种类生物质途径可以减少所需的储存空间,适用于储存空间有限储存损失较少的昂贵的储存方式。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找出了关键影响因子,丰富了生物质发电燃料成本分析的理论基础;将秸秆收获成本纳入到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中,并对各项成本组成进行了详细估算,为实际中秸秆收购价格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综合考虑收集模式和运输服务方式两个因素进行秸秆运输成本分析,从而使对运输成本的优化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储存形式和储存多种类秸秆进行了储存成本优化分析,为储存设施的建设和储存成本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通过秸秆供应链功能环节物流成本的研究,为建立合理的秸秆供应链物流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解决我国生物质发电过程中存在的燃料成本过高、燃料供需矛盾等问题,有利于生物质能企业更好地优化和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结论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参考。

李立[4](2012)在《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耕地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者的首选,作为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关键部分——拖拉机后悬挂系统,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操作者工作量就成为拖拉机研究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介绍了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液压回路、电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实验检验。在液压回路方面,采用两个电液比例阀作为主控制阀,并且电液比例阀采用插装阀插入集成阀块中的形式,进一步减少液压部分在拖拉机上所占用的体积。在功能上采用了人机交互面板对系统进行控制,面板上采用旋钮输入状态量,在工作模式下共有力位综合调节和位置调节两种方式满足不同工作条件。控制系统采用C8051F020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并设计控制器硬件电路,单片机控制器实现了后悬挂系统控制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控制器接收来自人机交互面板和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完成控制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位置闭环并控制电液比例阀在工作模式下的输出。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是单片机中的控制程序,通过程序对单片机进行初始化设置,编写控制系统所需的功能,实现对系统的控制。设计中还对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检测,证明了本设计的可行性。

孟凡为[5](2012)在《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关键性能参数匹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针对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电传动履带推土机”项目进行的基础工作,主要是关于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动力传动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匹配研究,目的在于开发出一种新型节能的履带推土机,使其减少排放并提高燃油利用率。履带推土机与普通的履带车辆不同。由于其特殊的作业工况和作业环境,使得履带推土机具备电传动技术应用开发的潜能。履带推土机作业速度低,工作载荷大,运输距离较短,具有典型的循环作业特点等构成了履带推土机与普通履带车辆不同的设计要求。针对上述特点,并结合电传动履带装甲车、电传动自卸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与优势,本文进行了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动力传动系统方案与动力总成的选型工作。这部分进行的研究是针对履带推土机的牵引性能指标来确定的。再次,针对确定的动力传动系统方案与动力总成特性进行了牵引性能匹配分析和参数设计的研究。最后,结合上述的研究内容,应用ADVISOR2002仿真软件进行动力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及仿真研究。本文对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关键性能参数匹配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动力总成试验与样机的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电传动履带推土机的研发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余兵辉[6](2004)在《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文中研究说明大功率拖拉机选择首先要考虑拖拉机的可靠性,同时要考虑其技术特点;在订购20-30台时可采用批量订 货,并根据地域特点提出标准配置,还要重视配套农具的订货等。

刘立明[7](2001)在《美国M113系列装甲输送车》文中指出 有一种非常着名的用于输送步兵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由于越南战争中的教训以及前苏联 BM∏-1和德国“黄鼠狼”步兵战车等的问世,现在已经从单纯的装甲输送车发展成为装有20~30mm 机关炮和

陈旭[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路志坤[9](2011)在《果树苗木起苗机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树的培养正在逐步向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转变,果树苗木的培育正逐步趋于标准化、规模化。起苗是果树苗木出圃的重要环节,现有的起苗方式主要有两种,人工起苗和机械起苗。果树苗木起苗的机械化作业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现实,但由于机械装备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和园艺生产相结合的程度存在差异,国内外果树苗木起苗的机械化程度各不相同。目前我国机械化起苗的程度较低,还是依靠人工起苗或者应用改装的农机具以及林木起苗机进行起苗,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伤根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果树的移栽成活率和缓苗效果。因此研制出专用于果树苗木的起苗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果树苗木起苗技术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对目前的起苗技术状况研究出发,针对中国国情及果树园艺的技术要求,注重园艺与农机的结合,设计了一种专用的果树苗木起苗机。该机采用起苗铲侧置的方式进行挖掘起苗,主要是对土壤进行铲掘松土、起苗作业,起掘后人工将已经松动的树苗拔出,机起苗根系完整,作业效率高。论文主要对果树苗木起苗机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参数设计,并利用AIP软件对核心部件起苗铲进行了参数优化,将起苗铲形式由U型改进为L型,减小了工作阻力;通过对机组配套及性能的分析,确定了机具与拖拉机的配套参数,对起苗机进行了试验,和试验结果数据分析,验证了起苗机作业深度稳定性、作业速率、根茎损伤率等各项指标。田间试验和挖掘作业结果表明:起苗机性能稳定,结构配套合理,作业效率高,苗木根系完整,起苗效果好,苗木损伤率低,苗木根部规格统一,作业质量符合园艺要求。该机具的设计为产业化苹果树育苗提供生产和技术支持。

周希军[10](2009)在《汽车试验负荷拖车的研制》文中提出汽车道路试验是汽车产品开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汽车动力性、地面通过性以及可靠性、失效分析和发动机散热系统热平衡等试验是汽车道路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汽车牵引性能等重要性能参数不能准确测量,涉及到汽车地面通过性等试验难以全面展开。本文针对汽车道路试验存在的这两大问题,以总装备部“军用汽车试验负荷拖车”科研项目为工程背景,以高起点建立高质量的车辆牵引性能试验系统为目标,对负荷车整车系统、各系统技术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研制成功了具有优良机械特性的负荷车。基于先进的控制理论,研制了负荷车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将试验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试验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完善汽车性能测试技术,推动汽车动力性、通过性等试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负荷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较为详细介绍了负荷车结构,系统地建立了负荷车试验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负荷车机械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分析了带排转矩对负荷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减小负荷车行驶阻力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车试验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负荷拖车的研制在我所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许多关键技术点能够顺利解决是全体项目组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负荷拖车的研制成功填补了长期以来轮式车辆试验没有负荷拖车的历史,为越野汽车试验研究机构进一步开展特种车辆特殊性能的研究、新品开发及相关评价提供了必要的试验装备。

二、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论文提纲范文)

(1)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三个五年计划中的苏联坦克工业
    2.1 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军事工业发展概况
    2.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
    2.3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
    2.4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
第3章 卫国战争初期的苏联坦克工业(1941年6月-1942年初)
    3.1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创立
        3.1.1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创立的原因
        3.1.2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职能
        3.1.3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领导人
    3.2 战略大撤离
        3.2.1 苏联军事工业企业的战略大撤离
        3.2.2 坦克工业企业撤离概况
        3.2.3 北部坦克工业企业的撤离
        3.2.4 南部坦克工业企业的撤离
        3.2.5 中部坦克工业企业的撤离
    3.3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状况
        3.3.1 新的大型坦克制造中心的形成
        3.3.2 劳动力的短缺和解决
第4章 不断发展完善中的苏联坦克工业(1942-1945)
    4.1 向平稳过渡期间的苏联坦克建造生产(1942年初-1943年中)
        4.1.1 坦克批量生产的过渡
        4.1.2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管理机构的发展
        4.1.3 坦克性能测试——以T-34坦克和КВ型坦克为例
        4.1.4 提高坦克的质量与性能
    4.2 稳定运行期间(1943年中至1945年中)的苏联坦克工业
        4.2.1 坦克生产设备的增长
        4.2.2 技术和生产组织的改进
        4.2.3 为过渡到和平时期做准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T原理、结构及试验技术
        1.2.1 PST原理与结构
        1.2.2 PST性能与评价方法
        1.2.3 PST试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PST虚拟试验原理、方法与现状
        1.3.1 虚拟试验概念与原理
        1.3.2 PST虚拟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 虚拟试验系统构建方法与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
    2.1 PST虚拟试验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原理
        2.2.1 功能实现模块
        2.2.2 数据传输模块
        2.2.3 运行管理模块
    2.3 PST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2.3.1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2.3.2 基于HLA的虚拟试验系统
        2.3.3 基于HLA-DDS的虚拟试验系统
        2.3.4 虚拟试验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2.4 PST虚拟试验系统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桥接组件开发
    3.1 HLA与 DDS数据交互机理
        3.1.1 HLA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2 DDS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3 体系间数据映射关系
    3.2 基于桥接组件的HLA与 DDS互连
        3.2.1 HLA与 DDS互连方案设计
        3.2.2 桥接组件结构原理分析
    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开发
        3.3.1 元模型理论
        3.3.2 桥接组件元模型
        3.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UML模型
        3.3.4 模型映射及桥接组件插件生成
    3.4 虚拟试验系统时间管理
        3.4.1 时间推进方式
        3.4.2 时间推进算法
    3.5 小结
第4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建模
    4.1 基于体系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4.1.1 HLA多领域建模方法
        4.1.2 DDS多领域建模方法
    4.2 系统仿真组件建立
        4.2.1 PST机械组件
        4.2.2 PST液压组件
        4.2.3 PST控制组件
    4.3 系统载荷组件建立
        4.3.1 载荷数据库
        4.3.2 载荷组件SOM
        4.3.3 组件间消息映射关系
    4.4 系统物理组件建立
        4.4.1 PST试验台架组件
        4.4.2 PST控制器组件
    4.5 组件接口封装
        4.5.1 仿真组件HLA封装
        4.5.2 载荷组件HLA封装
    4.6 小结
第5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试验管理与监控
    5.1 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
        5.1.1 试验管理组件架构
        5.1.2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基本指令
        5.1.3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文件
        5.1.4 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
        5.2.1 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
        5.2.2 试验管理组件动态活动图
        5.2.3 试验管理组件界面
    5.3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及设计
        5.3.1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
        5.3.2 基于LabVIEW的试验监控组件设计
    5.4 小结
第6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产品试验验证
    6.1 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建立
        6.1.1 田间实验载荷获取
        6.1.2 EMD软阈值载荷降噪
        6.1.3 载荷统计特性分析
        6.1.4 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
    6.2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2.1 试验关键参数提取
        6.2.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试验数据有效性评估
    6.3 系统桥接组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数据传输时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2 数据传输吞吐量性能测试与分析
    6.4 虚拟试验系统试验验证分析
        6.4.1 电控单元虚拟试验分析
        6.4.2 离合器接合规律虚拟试验分析
        6.4.3 起步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4.4 换挡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桥接组件代码框架文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构成及现状分析
    2.1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主体及功能环节构成
    2.2 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构成
    2.3 我国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现状分析
    2.4 我国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3.1 物流成本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3.2 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3.3 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3.4 信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收获成本研究
    4.1 秸秆收获量分析
    4.2 农业机械成本的组成与估算
    4.3 不同捆包方式下秸秆收获成本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运输成本研究
    5.1 秸秆运输车辆选型分析
    5.2 简单型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研究
    5.3 复杂型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研究
    5.4 生物质电厂秸秆运输成本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储存成本研究
    6.1 秸秆储存点选址分析
    6.2 储存成本模型构建
    6.3 不同储存方式下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实证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的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
    2.1 拖拉机后悬挂简介
    2.2 拖拉机后悬挂系统的性能要求
    2.3 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
        2.3.1 后悬挂电液提升控制系统方案
        2.3.2 后悬挂液压系统的设计
        2.3.3 传感器选择
    2.4 系统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片机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具体方案设计
        3.2.1 拖拉机后悬挂控制系统芯片选取
        3.2.2 单片机控制器功能设计
    3.3 单片机控制器电路原理设计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时钟电路
        3.3.3 JTAG 仿真接口设计
        3.3.4 串口通讯电路
        3.3.5 PWM 输出电路
        3.3.6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3.4 控制面板设计
        3.4.1 控制面板排布设计
        3.4.2 控制面板电路设计
    3.5 单片机控制器 PCB 板设计
    3.6 单片机初始化程序设计
        3.6.1 端口配置
        3.6.2 中断应用
        3.6.3 A/D 转换
        3.6.4 定时器功能
        3.6.5 PWM 输出设置
        3.6.6 串口设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程序与仿真
    4.1 控制程序设计
        4.1.1 控制程序编程软件
        4.1.2 软件设计
        4.1.3 运输锁定
    4.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4.2.1 比例阀电磁部分
        4.2.2 反馈环节
        4.2.3 比例阀控制油缸系统
    4.3 控制系统控制算法
    4.4 控制系统 Matlab 分析
        4.4.1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4.2 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拖拉机后悬挂提升实验平台模拟实验
    5.1 引言
    5.2 后悬挂提升装置控制系统的组成
    5.3 实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关键性能参数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传动履带车辆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传动履带车辆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电传动履带车辆研究现状
    1.3 履带推土机传动方式的比较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履带推土机电传动系统结构分析
    2.1 电传动系统类型
    2.2 电传动系统结构的设计方案分析
        2.2.1 双侧电机独立驱动结构方案
        2.2.2 单电机与转向电机联合驱动结构方案
        2.2.3 双电机与转向电机联合驱动结构方案
        2.2.4 混合驱动结构方案
        2.2.5 履带推土机电传动系统驱动结构方案确定
    2.3 双侧电机独立驱动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2.4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动力总成选型
        2.4.1 履带推土机作业工况
        2.4.2 发动机的选型
        2.4.3 发电机的选型
        2.4.4 电动机选型
        2.4.5 储能装置选型
        2.4.6 履带推土机电传动系统的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牵引性能匹配分析
    3.1 牵引性能分析
    3.2 电传动系统主要元部件之间的匹配
        3.2.1 发动机与发电机的匹配理论
        3.2.2 直流总线的匹配
        3.2.3 发动机—发电机组与驱动电机的匹配理论
        3.2.4 超级电容与电传动系统的匹配理论
    3.3 牵引性能合理匹配的原则和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动力及传动系统性能参数匹配设计
    4.1 参数设计原则
    4.2 牵引力计算
    4.3 电动机参数匹配设计
        4.3.1 功率匹配
        4.3.2 转速匹配
        4.3.3 转矩匹配
    4.4 发电机参数匹配设计
    4.5 发动机参数匹配设计
    4.6 超级电容组参数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的仿真分析
    5.1 仿真方案及其目的
    5.2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5.2.1 循环工况模型
        5.2.2 整车动力学模型
        5.2.3 驱动轮模型
        5.2.4 发动机模型
        5.2.5 电动机/发电机模型
        5.2.6 超级电容模型
    5.3 电传动履带推土机的仿真
        5.3.1. 整车及各总成参数输入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机服务组织
        2.1.3 农机户
        2.1.4 农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3.3.1 HCD模型原理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数据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5.3.1 样本描述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5.4.1 研究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样本描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计量方法介绍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7.2.1 组合预测原理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9)果树苗木起苗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机械化起苗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果树苗木起苗园艺技术
    2.1 果树根系概况
        2.1.1 根系的结构
        2.1.2 根系的类型与分布
        2.1.3 根系的生长动态
    2.2 果树苗木出圃及起苗方法
        2.2.1 果树苗木的出圃
        2.2.2 果树起苗方法
3 果树苗木起苗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起苗机的设计要求
        3.1.1 园艺的技术要求
        3.1.2 机具要求
    3.2 整机的设计原则
    3.3 起苗机的总体结构
    3.4 起苗机的工作原理
    3.5 起苗机的拟定基本参数
4 起苗铲的结构参数设计及优化
    4.1 结构设计
        4.1.1 工作隙角α
        4.1.2 水平刃夹角2γ
        4.1.3 起苗铲材料的选择
        4.1.4 结构参数确定
    4.2 起苗铲的三维建模
        4.2.1 AIP 简介
        4.2.2 创建起苗铲三维模型
    4.3 起苗铲应力分析
        4.3.1 Inventor 应力分析简介
        4.3.2 基本分析假设
        4.3.3 定义材料属性
        4.3.4 施加约束与载荷
        4.3.5 网格划分
        4.3.6 求解与结果
    4.4 起苗铲的参数优化
        4.4.1 调整关键尺寸后应力分析
        4.4.2 改进铲体结构后应力分析
5 起苗机部件的设计及机具总装
    5.1 松土装置
        5.1.1 抖动器的设计
        5.1.2 减速器的组成
        5.1.3 传动比的计算
        5.1.4 振动频率的计算
    5.2 阻力铲
    5.3 限深轮
    5.4 耕宽调节器
    5.5 起苗机的总装及样机试制
6 机组的匹配性能分析
    6.1 起苗机与拖拉机的挂接
    6.2 起苗机与拖拉机的配套性能分析
    6.3 机组作业稳定性的分析
        6.3.1 入土性能分析
        6.3.2 起苗铲及前轮的受力分析
        6.3.3 机组受力分析
    6.4 起苗机匹配拖拉机的通过性
7 试验结果与分析
    7.1 试验条件与试验标准
        7.1.1 试验条件
        7.1.2 试验标准
    7.2 起苗机深度稳定性的试验
        7.2.1 试验方法
        7.2.2 试验结果
    7.3 入土行程的测定试验
        7.3.1 试验方法
        7.3.2 试验结果
    7.4 根茎损伤率试验
        7.4.1 试验方法
        7.4.2 试验结果
    7.5 作业速率的测定
        7.5.1 试验方法
        7.5.2 试验结果
    7.6 作业效果分析
    7.7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7.8 试验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汽车试验负荷拖车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负荷车技术综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计算机在负荷车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1.4 负荷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负荷车试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负荷车加载原理和设计参数
        2.1.1 负荷车加载原理
        2.1.2 主要设计指标参数
    2.2 负荷车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
        2.2.1 负荷车系统组成
        2.2.2 负荷车各系统主要功用特点及关键技术
    2.3 负荷车测控系统设计方案
        2.3.1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2.3.2 负荷车控制系统
        2.3.3 实时操作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负荷车各系统方案技术设计
    3.1 底盘车选型及总体设计
    3.2 加载传动系统
        3.2.1 全功率取力器
        3.2.2 传动轴设计
        3.2.3 轴的扭转应力校核计算
        3.2.4 传动箱设计
    3.3 加载传动系统匹配设计
    3.4 吸功系统
        3.4.1 吸功系统选型
        3.4.2 粘液测功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3.4.3 粘液测功机特性
    3.5 测量和控制系统
        3.5.1 负荷车试验系统模型
        3.5.2 模型分析及控制方案选择
        3.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结构
        3.5.4 仿真结果
    3.6 散热系统
        3.6.1 散热器结构形式
        3.6.2 散热器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3.7 车厢及配重
        3.7.1 车厢设计
        3.7.2 配重设计
    3.8 绞盘系统
    3.9 前后牵引装置和防撞安全牵引杆
        3.9.1 前牵引装置
        3.9.2 牵引座强度有限元分析校核
        3.9.3 防撞安全牵引杆
        3.9.4 牵引杆强度校核
    3.10 强电系统
    3.11 负荷拖车整车结构图
    3.12 本章小结
4 负荷车整车动力学分析及数学建模
    4.1 负荷车的行驶方程式
        4.1.1 负荷车动能及外力功率
        4.1.2 负荷车受力分析
        4.1.3 负荷车功率平衡分析
        4.1.4 负荷车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 被试车的行驶方程式
        4.2.1 被试车动能及外力功率
        4.2.2 被试车功率传递
        4.2.3 被试车动力学方程
    4.3 负荷车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负荷车机械特性及试验
    5.1 负荷车的制动力与车速特性
        5.1.1 负荷车功率吸收系统结构
        5.1.2 负荷车的制动力与车速特性
    5.2 负荷车行驶阻力特性
        5.2.1 负荷车行驶阻力
        5.2.2 负荷车行驶阻力特性
        5.2.3 解决方案
    5.3 实车试验验证
        5.3.1 负荷车制动能力试验
        5.3.2 低速加载性能和零车速加载性能试验
        5.3.3 负荷车行驶阻力试验
        5.3.4 行驶阻力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5.3.5 试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论文参考文献)

  • [1]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1941-1945)[D]. 赵越. 吉林大学, 2020(04)
  • [2]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 闫祥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D]. 魏巧云.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9)
  • [4]拖拉机后悬挂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4)
  • [5]电传动履带推土机关键性能参数匹配研究[D]. 孟凡为. 长安大学, 2012(07)
  • [6]浅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选型和订购[J]. 余兵辉. 新疆农机化, 2004(06)
  • [7]美国M113系列装甲输送车[J]. 刘立明. 国外坦克, 2001(09)
  • [8]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9]果树苗木起苗机的研究[D]. 路志坤.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10]汽车试验负荷拖车的研制[D]. 周希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

标签:;  ;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选型与订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