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思考论文_刘云飞

关于“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思考论文_刘云飞

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章中将真理归结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这一真理符合论论断,从这一论断出发本文基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对这种“真理”符合论奠基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分别从命题、主客困境、认识论这三个层面给予该论断一个存在论层面的解释。

关键词:真理;认识;思想

作者简介:刘云飞(1988-),男,助教,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政治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哲学

在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的今天,似乎每个接受过这一阶段教育的人都会在马原课上被教以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这样的知识。学生们在期末考试或者考研的时候不会不假思索的将此作为唯一正确标准作答,我们将脑海里此命题的现成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填写在答卷纸上面,这便是考试层面最大的真理。

把以上这句从《马原》课本中引出的话称为世俗的真理概念再合适不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因为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我们很少再去思考符合论真理的基础,去思这种自认识论转向,几乎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反驳、思考、怀疑、追问这些公理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不言自明性”且始终保持警惕,并以此种姿态去进行哲学一番,是许多哲学爱好者、学者乃至哲学家对自身的行动准则。那么就让我们追随并保持这种态度去对真理符合论在认识及其层面下的根基做一清理。

首先这句话作为一条命题,即描述真理的,具有真性的句子将其“处所”先行展现在出来,命题以不触目的方式向来承载着一切这样的真理形式。其次这句话内容中提到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符合论真理是先行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关系中的,主体的人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在命题中际会着。作为主体,人是一个思执仅体现在其思的行为上,即被约束为一个思想着的东西。客观事物,就是摆在我们对面被我认识着的物或者事件,显然思和物就质料而言是不同的。那么作为规律两又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规律这个词源于古希腊logos这个词,海德格尔认为“逻各斯道出存在者如何行事。但对于无所领会的人,其所行之事却停留在晦蔽状态中。”也就是说,要使我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要有一个认识的话我们必须要对logos或者说是规律所道出的存在者有所领会,以至于我们不会处在晦蔽或者无知的状态之下。那么我们如何去触及这里不同于命题中认识的“领会”呢?最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修饰语那就是“正确”,正确这个词为整个这句话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流俗的真理重要性在于正确性,不是正确的一切都是枉然,我们俗称为谬误。既然有正确存在,那么就必然如我们批改试卷那样有一个答案现成摆在那,只要是和答案相同就是正确的。

命题作为真理的首要和本真处所,这意味着我们在诉说真理的时候是必须要借用命题来表达的,去设想一个不以命题表达的真理也是不可能的。作为处所,“命题是有所传达有所规定的展示。”例如,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并且相信“金刚钻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矿石”这句命题是真的,因为金刚石的质地已经经过了各种对比试验的测试,并且在硬度表里它的硬度为10,是衡量其他一切别的物质的尺度。在这句命题中,金刚石是最坚硬的这个特性被以触目的方式传达给我们。但在硬度表出现之前,很多地方已将金刚钻用于生活之中:切割玻璃的玻璃刀,钻子的钻头等等诸如此类的工具。在工匠用玻璃刀在刻度尺的校对下把一整块玻璃切割成了一片片符合规格的材料;或是山洞中的矿产工人用这轰轰作响的电钻将巨大的石头击碎以求挖掘出具有价值的名贵矿产时。“金刚钻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矿石”这句命题才是以最本真,最源始的方式被体现出来,因为这时我们不是在有所规定的现成意义上去看它,而是我们确实得到了鱼缸、镜子这样玻璃制品和诸如翡翠、红宝石等各种各样天然的矿产。命题作为现成事物的理论命题,其源头来源于“操劳领会中还全然隐而未彰的解释”。命题这种派生的解释方式使操劳这种一言不发的解释变为一种明确的定义,命题中的被描述者作为这样一种现成事物,成为可以让人“看”的存在者。物理课堂表述金刚石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矿石时,我们并不用在进行以上的各种操劳活动,而是直接可以把这个命题容纳为一种知识性的素材,被应用于生产、生活、教学、实验等各个方面了。总而言之,命题作为真理的本真和首要处所它将现成的解释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解释是从操劳领会所寓于的“在世界之中”被剥离出来的派生的解释。如果我们单纯评价衍生的命题真理与谬误的正确与否,而不去注意源始根基的解释,那么这种评价是偏颇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我们不能说伽利略的已有落体理论是正确的,而亚里士多德关于轻的物体力求向上的运动学说是错误的;因为古希腊人关于物体、位置以及两者关系的本质观点,乃是关于另一种存在者的解释,因而是以一种与此相应的不同的对自然的过程的观看和究问方式为条件的。”因此,我们要对真理之真进一步的研究必须透过这个本真的处所,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得出命题作为真理的本真处所是对“在世界中”的一种现成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有所规定的。但是不论命题情形如何,它始终是属于人的,是一种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命题真理意味着陈述与被陈述的事物相符,陈述作为属人的乃是思执的一种方式,而被陈述的事物显然是在这个人之外并且可以为人所打量的东西。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来看,要使不同质的两者符合是不可能的。我们平时会说这里有两支钢笔,由于它们的外观,材质,甚至生产商和防伪标签都一样,所以它们两者彼此是可以相符的。然而陈述与思想这种看不见抓不着的,怎能和一个摆在你面前如此实在的笔相符合,这简直是无法想象。以主客之分的认识论走到这里似乎遇到了一种困境,“这个进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出现以上的困惑是因为我们向来把作为主体的人完全的封死在了它的现成性之上,人的每次登场都是作为一个思想被肉体包裹在内的主体出现。整个过程便是思想要越出肉体,去认识和截获外面的事物,然后再满载其战利品而回来。

其实人首先并不仅仅是一个会思想的认识主体,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也并不首先是一种认识关系。认识活动本身先行奠基在“已经寓于世界的存在中”,人首先以一种操劳活动的方式沉迷于它所操劳的世界之中,这种操劳着的沉迷是一种源始际会,在这种源始的际会中,人们恰恰从眼前现成事物的单纯涌逼中离开,而深入到了存在者的基础之中。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存在者的基础称为存在。

“此在在世向来已经分散和解体在‘在之中’的某些确定的方式中,‘在之中’的这些方式都具有操劳方式。”这也就是说,思执主体的源始奠基实际上向来已经分散开来了,作为在世的此在,其存在方式向来就是在外的,依傍于操劳这种生存现象。在生存论层次上,操劳方式是使此在和存在者的存在直接进行际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当这一环节发生了某种残断,一切生存论上操劳停摆的时候,“在之中”的这种样式却还滞留着,这种滞留就是,操劳活动虽然已经脱落,然而,由先前操劳所奠定的调子还延续着。进而这种在世界内的照面者总是被以这种具有延留性和特定的方向的方式所规定和观望,并且在这种被观望中可以不再需要有操劳活动。正因为延续性和定向有着固执的态势,存在者被锁闭为了一个现成者,并以此种现成性作为“着眼点”,该着眼点出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存在者作为如此这样的东西被摆了出来。操劳行为的残断以及存在层面的遮蔽使认识变得触目起来,我们若再回视以前的事物,这时的视已经不再是一种源始地席卷我们的领会,而变为了一种派生的打量。此种打量让原先的际会者和此在相分离,并被摆置出去,主客二分的关键所在也就在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可以作为思执对此摆置者进行认识活动,只不过这种认识活动对源始存在论层次上的领会已然毫无意义。

“在不考虑所有那些‘心理学’的和‘意识理论’的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表象意味着让物对立而为对象。”我们由操劳残断处的触目和其开启出的敞开方式而得到了现成者,将现成者置于此在对面进行派生性的打量而得到表象,我们的命题也是关于这一表象的表象性陈述。表象性陈述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源始的并向来处身于一种行为中,此处的行为并非我们通常所指的人的个别性的行为,而是基建在世行为的绽出性的方式。“一切行为的特征在于,它持留于敞开域而总是系于一个可敞开者。”行为作为与其敞开域相束缚的状态,让客观事物变为一个如“此”敞开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客观性实际上向来就是其敞开性中的客观。这种敞开性是由在世界中的此在以及其敞开域所赋予的,此在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客观事物的敞开性也就不同。正如前面所列举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的例子,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存与伽利略的差异,其身处的敞开域以及行为态度也是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对他们两者做正义性的评判。不仅如此,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身处的敞开方式也已经和两位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了,我们打量他们的同时也会以我们当下所处的敞开行为去衡量他们,离开敞开性的会让我们现代的各种成果变为也是可以证伪的。所以说,如果我们仅从认识论出发而单就真理去思考,而不去挖掘其更深层的生存论基础以及其敞开性的话,我们得到的真理都将可能成为伪真理。

综上,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的去探讨关于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即“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中关于“正确认识”的界说。某物或某事之所以被称作是正确的,在于它和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相吻合,所以正确性的根本在于标准的设立。“行为的开放状态赋予陈述以正确性;因为只有通过行为的开放状态,可敞开者才能成为表象性适合的标准。”开放性的行为本身就是尺度,它是作为一切表象的先行标准而被确立的,表象性陈述的尺度就是其所处的开放性行为所开启和持留的那片敞开域。所以说谬误和真理的原则性界限在于那片敞开域以及这开放域定向的结果。定向是将敞开者之敞开状态向着这一度去筹划,“筹划乃是使实际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生存论上的存在构建,”筹划体现为此在作为自由之在的本质。这里的自由乃是奠基性的自由而并非消极的反抗性,自由向来是实际性自由,其体现就在于“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是筹划的。”筹划始终关涉到在世界中的整个展开状态,其根本在于让谬误和真理的做以实际性的区分。自由——被标识为在自身中就已断然下了决心,并让一切行为根植于它的姿态——作为这种内在的指引性禀赋,指引表象去符合当下的存在者,符合便是真理,反之为谬误。但是当我们身处与此姿态的奠基之上,并对存在者进行解蔽的行为之时,这种作为隐蔽的姿态自身却自行遮蔽了。尽管姿态自行隐蔽,但是它却总是支配着当下可敞开的存在者,姿态的自行遮蔽性和其隐秘的支配性恰恰让我们从流俗的层面上将真理和谬误做以原则上的区分,这种原则上的区分的结果就是作为不符合的谬误落在了真理的本质之外,在我们去把握真理的纯粹本质之际就把作为真理的非本质的这样一个反面撇在一边。然而从另一方面,假如人仅只以这种姿态生活在这敞开域中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误解此无蔽领域,即把领域中的正确性真理与真理本身混淆,因为“一切正确的东西中真实的东西自行隐匿了。”而真实乃是“只要此在作为展开的此在开展着、揭示着,那么它本质上就是‘真的’。”真实始终是有关于生存论层次的,所以在流俗真理中其正确性已经是它所能达到的极致。因此在认识论真理统摄下,与其说我们求真,不如说我们求对。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论文作者:刘云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关于“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思考论文_刘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