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_张现芸

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_张现芸

晴隆县莲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贵州561400

摘 要:“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性别角色刻板现象”,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孩就是要坚强、刚毅、勇敢、自立、顽强、有领导能力,逻辑能力强。事实上,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双性化教育”。本论文通过对50名3-6岁男幼儿父母的调查,着重从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概念,内容,重要性,教育方式这四个方面,来了解家庭中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与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提出恰当的建议。

关键词:父母;双性化教育;现状 ;影响因素

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我国众多家长的思想中还残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对双性化教育全面、系统、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真正实施双性化教育。究其原因,是由父母,幼儿园,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尤其是父母,父母作为男童第一任教师以及长时间相处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一、双性化的研究

1964年A.S.Rossi首先将“双性化”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之中,提倡将“双性化”作为人们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即个体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积极的人格特质。20世纪70年代,Bem对双性化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不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他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并认为双性化气质是较佳的性别角色心理模式。

在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一些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他们通过对多种人格特征比较后也一致得出:双性化人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这就为两性的成才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心理依据和发展方向。但是,从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看,我国双性化人格的比例虽因民族、地域、年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还是较低的。马锦华研究发现,拥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男孩独立自主意识强,自尊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更高,能够更加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

二、研究对象、方法、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问卷针对3~6岁的父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70份调查问卷,由于是针对男幼儿的父母进行的调查,所以最终保留了50份有效问卷,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父亲有 12名,占总人数的20℅,母亲共38名,占总人数的38℅。在所有调查的父母中,小学以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共12名,占总人数的24℅,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父母共20名,占总人数的40℅,专科学历的父母共10个,占总人数的20℅,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父母8个,占总人数的16℅。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25岁的父母共20名,占总人数的40℅;26-30岁的父母共18名,占总人数的36℅;31-35岁的父母共10名,占总人数的20℅;36-40岁的父母共2名,占总人数的4℅。

(二)研究方法

自编家庭中父母双性化教育观念调查问卷,在参考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分解目标体系的办法,根据家庭中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的认识这四个方面编制问卷,通过预实验,最终保留了25个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父母对双性化教育含义的理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的50名家长中,表示完全不了解双性化教育有38名家长,占总人数的76℅,其中,小学以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占28.6℅,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父母占25.4﹪,专科学历的父母占18.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父母占12.8℅。有4名家长表示听说过双性化教育,但并没有深层领会;有5个家长认为双性化教育就等于中性化教育,男女性别不分。有3个家长表示真正的了解双性化教育。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新的而家庭教育理念,父母缺乏对其的全面,科学,系统的认识,此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影响到他们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

2、父母对双性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对双性化教育的正确认识,在50个参加调查的父母中,有35个家长表示没必要进行双性化教育,男孩就按照男孩的标准去教养,只要孩子吃的好穿的好,身体健康就可以。有12个家长表示不赞成严格划分角色,可以在家庭中某些方面对男孩进行双性化教育,但仍有必要强调男女的区别,有3个父母表示知道双性化教育对男孩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影响,认为有必要实施双性化教育。由此可见,大多数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上所认可的性别角色标准教养孩子。

3、父母对男孩双性化教育方式认识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对双性化教育的正确认识,32个父母表示在家庭中男孩仍然需要用男孩的标准去教养,在玩具,衣服,游戏等各个方面都不允许男孩表现出异性的行为,心理特征,担心被别人嘲笑或议论,有10个家长表示从不重视性别教育,在生活中主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学习,生活等方面,有6个父母表示在孩子对自身的性别形成正确认同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向异性学习,不会严格因性别限制孩子的发展,有2个父母表示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好的,一切顺其自然,任由孩子成长。

4、家庭中双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的父母因为教育水平低,还有的父母是因为工作太忙不懂得也不关心孩子的性别教育,更不用说作为一种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双性化教育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只注重孩子的身体,生活,学习等方面,至于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完全按照原有的社会赋予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来教育孩子,认为对男孩子就要用男孩子的方式去教养,在玩具,姓名,衣服,游戏选择等各方面都在无意识中受传统上的性别角色刻板的影响,潜在地告诉了男孩男女性别角色划分严明,应该遵守属于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不能更改与违背。这无疑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然而也将男女之间性别角色的划分绝对化了。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重视不足,更缺乏对双性化教育的正确认识。

三、 影响家庭中男童双性化教育的因素

(一)父母

1、性别偏好:有些父母对某种性别有着强烈的情结,明明是男孩却因为盼女心切,男孩当成女孩来养。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发展规律及感受,只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教养来教养孩子,就可能会导致幼儿对自身的性别模糊,使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仍然不能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最严重的是形成性别认同障碍,如出现未分化人格,或者出现娘娘腔的男孩,假小子的女孩。有的父母甚至还会无意中对儿子说你要是个女孩就好了,并且流露出对其的不满意与失望.。这样的做法可能让孩子对自己性别产生自卑、自弃心理。父母对性别的偏好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教养方式,教育态度等,具体体现在玩具选择,游戏内容,姓名选择衣服穿着等方面,无疑最终会影响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实施。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双性化教育的实施。一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家的男童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格,对孩子的异性行为严格限制,认为男孩子就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父母会严格按照男孩子应该具有的行为方式、人格特点来教育孩子。例如,父母只给孩子买汽车,手枪等玩具,不允许他们玩洋娃娃等被认为是女孩子才可以拥有的玩具,此外,在为孩子选衣服时,也会挑选那些色彩、样式明显符合男孩特点的衣服,这些都在告诉孩子作为一个男孩就应该具有与此性别相符的角色特点,这种教养方式虽有利于形成性别角色认同,但这毕竟是单性化教育,并没有认识到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一类父母则尊重孩子的选择,但绝不放纵孩子,在孩子认同本身性别角色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向异性学习,例如,在游戏方面男孩不仅可以和同性别的人一起玩耍,也可以和女孩一起,并且可以玩一些被认为只是女孩才可以玩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等。此类父母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划分,而是集男女两性优点于一身,对男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塑造其双性化人格。一类父母每天只顾着忙于工作,从没有想过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认为孩子慢慢长大自然就会明白自己的性别角色,一切应该任其自然发展,孩子在玩具选择,游戏内容,衣服着装,兴趣爱好等等方面可以任意选择,父母无须过问,这类父母看似给儿童以无限的自由,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不利于儿童正确性别角色的形成,其实,多项研究结果表明2岁儿童已能够辨别自己的性别,5岁儿童已能形成明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如果缺乏父母的指导,这会导致孩子性别模糊。

(二)社会舆论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自从人出生就在不断地接受着社会所规定好的价值,行为标准,人的性别角色发展也在受着社会为男女两性所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婴儿刚一出生,家长就根据他的性别确定了符合社会标准的不同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等,从名字的选择,玩具、衣服的购买,游戏的扮演等都严格按照性别来划分,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认可并严格按照这个规则去教养孩子。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被社会认可或接受,从小就按照社会为男女这两种不同性别所规定的标准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表现出某些异性的行为或性格时,就会受到来自父母,周围甚至更多人的不认同,嘲笑,所以为了增加孩子进入社会的砝码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父母也会严格按照整个社会认可的标准教育孩子。总之,当孩子做出符合自身性别的行为时就会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认可,否则,就会受到他们的谴责与不满,人人都有一种避苦求乐的特性,渐渐地在他们的强化与惩罚中孩子内化了社会为他们设定好的标准。

四、家庭中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性别教育理念,双性化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所以会有很多父母表示从未听说过双性化教育,即使对其稍微有所了解,但由于没能真正体会双性化教育的真正内涵,所以对双性化教育存在着 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就要提高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传播渠道,使父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它,尤其是针对双性化教育认识误区。双性化教育绝不是无性化,中性化,它是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集合男女两性的优秀品质于一身。

(二)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幼儿喜欢模仿,并且3~6岁是形成性别角色认同的敏感期,同性父母一定要回到孩子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父母要克服自身的性别角色刻板,不要过于划清性别界限,在家庭中父母的地位应趋于平等,角色相似。父母既要履行自身的性别角色职责,又要避免典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父亲在工作之余,也要为母亲分担家务,指导孩子学习,而母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不能只在家中养孩子,做家务。父母以身作则,使孩子拥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三)父母要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让孩子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优缺点,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鼓励孩子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别的弱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例如,男孩多学习一下女孩的细心,体贴,善于表达,当然,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的同时,也应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这自然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所以应将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相结合。

五、总结

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我国众多家长的思想中还残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对双性化教育全面、系统、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真正实施双性化教育。究其原因,是由父母,幼儿园,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尤其是父母,父母作为男童第一任教师以及长时间相处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由于受自身教育水平,社会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使的父母双性化存在认识及实施偏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双性化的家庭教育理念便已经开始流行,我国的幼儿家长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自觉接受双性化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双性化人格对子女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将子女朝双性化的方向引导,家长们也要注意 对正处于性别角色形成的初始阶段的幼儿,不要过早表现出性别角色特征的偏向,以免过早定格幼儿的性别角色特征。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3]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研究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69-272

[4]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J]. 教育评论, 2006,(2.)

作者简介:张现芸,1989.09.18,女,贵州晴隆,本科,中小学二级,幼儿教育,晴隆县莲城街道中心幼儿园,561400.

论文作者:张现芸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_张现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