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谷物很难变成“大气候”呢?_杂粮论文

为什么小谷物很难变成“大气候”呢?_杂粮论文

小杂粮为何难成“大气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气候论文,小杂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们对“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有了全面认识后,高粱、谷子、大麦、荞麦、燕麦、绿豆、芸豆等这些特色小杂粮也随之进入更多人的视线,小杂粮继三大主粮后成为粮食市场的新宠。但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虽然小杂粮市场用“吆喝声”赢来了众多青睐者,但小杂粮行业中企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生产科技含量不佳、市场流通不畅、品牌影响力不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让小杂粮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

多种因素致小杂粮深加工企业发展受阻

走在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铺天盖地,当中惟独少见杂粮招牌的专卖店。专卖店虽少,但在一些土特产摊位上,小杂粮的竞争却显得异常激烈。一种杂粮,来自七八家公司的产品统统散放在货架上,让人眼花缭乱,但在这众多的产品中却很难找到富有号召力和品牌竞争力的产品。

山西晋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李先生认为,市场上企业对小杂粮品牌意识较差,对名优产品的申报和注册重视不够,创建名优小杂粮品牌的意识较为薄弱。一些小杂粮在当地的知名度还可以,但是一走出去就被“湮没”了。“中小型杂粮企业的宣传和广告投资少,好多品牌走不出去。”李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

“小杂粮深加工产品很少,大都是对杂粮进行小件包装。杂粮加工技术落后,目前主要还是以原粮或原粮经传统的手工艺或简单的机械操作,脱皮、脱壳、碾磨草草上市,产品粗糙,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山西沁县五谷神小杂粮合作社负责人裴成龙介绍说。

在陕北小杂粮主产地,杂粮企业虽然遍地开花,但由于规模、成本、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杂粮遭遇的困境,不只在种植上,如何加工包装,追求更优更好的质量及品牌效益也是关键。现在不敢往大发展,小还能‘活’,做大可能就没法运转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下一步继续扩大销售网络的关键因素。”陕西省绥德县兰花花生态杂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治慧担忧地说。对于近年来纷纷创建的小杂粮企业来讲,资金、场地、管理、技术的缺乏和不到位成为最终制约众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盈利薄弱、传统的饮食习惯使行业生产、产业销售遭遇两难

“往往是土地、资金、政策、税费等各项优惠政策的相加铸就了产业的发展。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对于产业的发展来说,不仅是一个契机,更是一种呵护。”一位来自陕北的杂粮企业老板说。

近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支持给农业发展创造了最为优惠的条件,尤其是对于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一大批重要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了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然而,扶持的力度还是很有限,虽然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是对于农民来说种植积极性却不高。

日前,陕西绥德县陕北小杂粮经营户冯老板告诉记者,当地的杂粮品种比较繁杂,种植面积也有限,没有什么规模。农民种1亩玉米或者精粮收入少说也有1000元,政策上的补贴也高,而种植一些杂粮费时费工,充其量亩纯收入也就700元。此外,在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基层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技术指导还不全面,新品种更新还太滞后,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多数消费者的日常购买力还是集中在大宗粮食上,虽然小杂粮被列为绿色健康食品之列,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多处于尝鲜阶段,小杂粮并没有实际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家的饮食习惯。

市场推广需从相关产品做起

尽管营养价值丰富,但小杂粮却难上寻常百姓家的饭桌。在采访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小宗粮豆研究中心主任冯佰利向记者分析了这一现状。他告诉记者,小杂粮的营养价值现已被人们普遍认可,这一点不容置疑。2012年8月份的全国小杂粮精品展销会吸引了2000多人参会就足以证明,但小杂粮在现实推广中却遇到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这就是大家有食用小杂粮的意识,却缺乏烹饪小杂粮的方法、能力和时间,“不会做”和“没有时间做”两个问题让小杂粮在现实发展中遭遇瓶颈。

在冯佰利处记者了解到,很多人将小杂粮买回家后不知道如何做,或者只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的做法,不能完全发挥小杂粮的营养优势,而有些小杂粮品种,例如很多豆类,即使是用于粥也要通过之前长时间的浸泡才能进行,这样的过程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无疑是难题。

针对这样的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小杂粮研究专家高小利指出,在小杂粮的推广过程中,鼓励和加大市场上小杂粮成品、半成品的开发很有必要,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人们单从意识上重视而不从行动上重视小杂粮的难题,更有利于推动整个小杂粮市场的发展。

产业崛起亟需完整产业链和相关鼓励政策

小杂粮产业发展市场低迷,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对此,冯佰利指出,小杂粮产业链的缺失是造成其推广难的首要问题,所以促进小杂粮的产业链完整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和小杂粮有关的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很少,虽然小杂粮产业极具发展潜力,但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冯佰利告诉记者,我国小杂粮市场的广阔前景,已使上世纪80年代末打入我国市场的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于2009年进军到我国豆奶市场并获得发展,照此发展下去,此集团继续深入我国其他小杂粮相关产业很有可能。“如果我国市场上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小杂粮产业发展,那很难保证日后一些国外企业会在中国的小杂粮市场抢占先机。”冯佰利担忧地说。

小杂粮产业除了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发展外,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落实也是小杂粮广泛推广开来的另一保障。

我国财政全方位扶持,确保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主粮的生产,粮食补贴让人们在种植中获益的同时,积极性也得以提升。小杂粮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但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这些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中不乏贫困边远地区,怎样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源头上确保我国小杂粮的种植优势和出口优势,为小杂粮产业链的完整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怎样促进小杂粮产业的完美崛起,就此,冯佰利表示,国家相关扶持鼓励政策的完善落实在整个杂粮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电话:029-87036601)

标签:;  

为什么小谷物很难变成“大气候”呢?_杂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