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文化情结_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与文化情结_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与文化情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结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已不断见诸各种报刊。对“人文精神”这样的大问题,各人有不同的见解,是不足为怪的;各抒己见,这也是为学之道。问题一时难以廓清,尽可以慢慢来;话有时讲得刻薄一些,只要还是在讨论问题,未必就不能谅解。可有些讨论文章,实是有点让人读不惯。于是便也想谈谈自己对这场人文精神讨论的意见。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之初,即使是在提倡重视人文精神的那部分人文学者中,也是有很大分歧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如今人文精神业已“失落”,因此需要“重建”。有的学者甚至指出,是人而无人文精神,那就无异于禽兽。这样来提出问题,显然包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即“重建人文精神”,是一个消除兽性唤起人性的价值重建工程。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人文精神并不曾失落,而是被“遮蔽”了。还有人说,人文精神就像“灯塔”,是闪亮着的。惟此,问题的性质就被改变了,而且还颇有点“礼失而求诸野”的味道。

这样的分歧其实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情结。前者显然是自以为能够给出一个“价值体系”,使社会大众在其照耀下,以各自独立的实践,完成人文精神的普遍性。后者则是以某种诚恳的态度,关注人文精神的呈现。毫无疑问,这不同的文化情结,是由不同的治学路向和不同的知识背景所导致的;由此亦将导致对人文科学本身价值的不同认识。

认识人文研究所具有的功能,对于认识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就笔者所知,人文研究主要具有这样两种功能:其一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其二是对人自身的发展提出问题。

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不断获得对自身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源泉。而这样一种能力,既以人自身的发展为前提,它又是具有批判性的。还须指出的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亦是受了现实启发。人文研究,如果背离了对现实的关心,不仅不能具备对人类自身发展提问的能力,恐怕也不会有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功能。惟此,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何谓“人文精神”》一文,也许并没有把人文精神的历史语源梳理清楚,甚至还有不妥之处,但它选择的这个角度,对人文精神的讨论,是有现实意义的,作者所持的学术态度,以及文中所显示出来的学术素养,也是有目共睹的。至于《现代化需要人文精神的高扬》一文,强调“用人文精神体现人的基本准则”,指出在“发展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与之结合,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深思。平心而论,作者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也是包含着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主张人文精神业已失落而要求重建的人既然提出要给出一个“价值体系”,就有责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即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在这一失落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其作用又如何?经历过一些什么变化?现在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很难回答的。而实际需要回答的问题甚至更多。任何一项研究,问题提得越大,牵扯到的问题就越多。所以,研究者通常都是选择一些较小的问题,以利于研究工作的实际展开。在人文研究中,这样的研究倾向,往往使人觉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它们的学术性由此而受到忽视,甚至是轻视。但是,这些看起来是琐细而无关紧要的学术工作,对许多重大的人文研究课题往往是极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个研究者,甘心坐冷板凳,兢兢业业,这本身也反映出一种文化关怀。

相对而言,对人文精神持“遮蔽”说和“灯塔”说的学者们,惟其肯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之存在,他们随时都有机会在生活的现实的具体事例中,感受它、亲近它,并给予具体的表述。参加这一场讨论的一位学者曾亲口对笔者说,在他的感受中,人文精神并不就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商人就没有人文精神吗?”他这样说。他的意思很明白。他无非是在强调,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精神。这里,笔者不揣浅陋,亦就此举一例:在我国的北方某地,由于干旱,那里的老百姓连饮水,都要到几十里以外去取。当地有一所中学,政府每隔几日,用卡车给学校的师生送一次水。到这所学校采访的记者问一个女学生,是否借着这种便利,也给家里人带点水。那个女学生回答说:“不!”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忍”。一个乡村里的女孩子,未必就读过孟子的书,却能对自己的同学和老师有如此的厚爱与恩意,其中自有通天彻地的人性感召。至于它是否就是人文精神,根本就不足与论了。类似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我们的一些人文学者大可不必拘于“形而上”,岌岌于给出一个“价值体系”,以“重建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的研究,目前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惟此,也正有许多事情可做。做得越具体,它就越具有生命力。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一改那种单调、死板的色相。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两相互动、互激、互长,中国人正在这历史的裂变、组合及变迁之中,展现着曾经被掩饰着的各个侧面。毫无疑问,我们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如今相当充分地表露出来,社会由此而呈现出大幅度的失范、失序与震荡。然而,也正由于此,我们人性中最具价值的一面,同样在顽强地生长。今日中国人,一方面确实十分“逐利”,物欲过甚;但另一方面,则渐渐地培育涵养出一种“敬业”的精神。其如本市,近几年的建设成就,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上海人在几乎所有的生活设施,和相当一部分生产设施都老化及超负荷运转下,取得“三年大变样”的成就,并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正仰仗于他们的敬业精神。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其社会成员的敬业程度。惟敬业,才能驱除百无聊赖的心绪,玉成真实的生活和“业缘”,启发纯净的德性与悟性。这正是人文科学之精神底蕴的现实性来源。

标签:;  

“人文精神”与文化情结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