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_政治论文

社会阶层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_政治论文

社会阶层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社会阶层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较大,不同阶层的成员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差异,必定会有不同的政治要求、经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应符合现阶段阶层分化带来的一系列要求,不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得到最好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革已经波及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处于新的分化和调整之中,传统阶层依然存在,新的阶层正在形成,并处于进一步分化之中。伴随着这种分化的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心态、愿望、观念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不断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中求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仔细研究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并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一、现阶段社会分层状况

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现存的社会阶层作出一个客观而公正的概括,即科学地划分现阶段的社会阶层。

阶层是社会结构序列中具有某方面相同性质的群体统称。阶层划分则是在阶级划分的前提下,从另一角度对社会结构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当代学术界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依据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二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前者坚持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阶层,这一划分标准植根于劳动分工,只要劳动分工没有消失,阶级划分的客观依据就依然存在。但随着我国敌对阶级的消亡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本身的分化,这种方法已不能灵活、全面地反映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后者认为划分阶级、阶层的基本要素是“获取消费品和技能”,主张根据财富、权力、职业等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但只能较为具体地区别某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无法把握阶级对立的实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多层次变化发展趋势,已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动态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剧,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标准,而必须同时参考社会功能、分配方式、权力、职业等其他标准,即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基础,以职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标准。这一标准有利于研究和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也不违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因为职业和社会分工是直接相关的。

1.城市的社会分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的变革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的社会分层正向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发展。大致可分为工人阶层(包括非雇佣工人和雇佣工人、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管理者阶层(党和政府机构各级官员及企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权力的各级官员)、知识分子阶层(包括科技型、职业型)、个体工商业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包括三资企业)、待业和无业人员阶层、退休人员阶层等八个层次。

2.农村的社会分层。农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和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不仅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进程,而且也使农民分化成若干个利益不同、愿望各异的阶层,大致包括:

农业劳动者阶层,指承包耕地,从事种、养业劳动,全部或大部分生活来源依靠农业取得的收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工阶层,指拥有农村户口,常年受雇于集体或国营企业,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的农村人口,是中国特有的阶层;雇工阶层,指受雇于私有经济,在农村仍有足以谋生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村人口;农民知识分子阶层,指在农村从事教、科、文、卫等智力型、职业型知识分子、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理、厂长及主要科室负责人;农村管理者阶层,主要指乡、村两级脱产、半脱产或享受常年补贴的农村基层干部;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从以上分层可以看出,有些阶层是横跨城乡的,有些阶层成员则拥有多种交叉身份。此外,由于社会晋升渠道的多样化,在层间界限趋势于明朗的同时,层间流动也在不断增强,既为社会成员更新素质、更新角色、发挥潜能、提高经济地位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表明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处于进一步变动之中。

二、现阶段社会阶层差异的主要特征

随着上述阶层的逐步形成,各阶层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明显变化。

1.层次差异显性化,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层次冲突。这是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社会结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首先体现在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在旧体制下,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主要由行政机制自上而下地促成。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各种因户口、所有制、单位、职位等造成的权益差别,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逐渐独立化,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也日趋明朗化、公开化。

这种利益的差异导致每个社会成员对改革及改革带来的社会层次结构变迁的心理体验大相径庭。例如,农村改革普遍得到农民的拥护,因为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好处,而城市的情况就复杂多了。一些人有强烈的地位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使城市层化结构的变化往往与对这种变化的批评联系在一起。对这种分化趋势提出批评的,有利益确实受损的阶层,如工人、农民及部分街道居民;有以弘扬社会公平、公正为本的知识分子(与前者的区别在于更多地指责导致目前这种层次差异所依据的不合理规则或机会结构)。这种批评是通过从与其他阶层直接比较中,觉察出其期望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巨大差距,从而感到公平感的丧失。这是典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

其中,层次的差异性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理想追求的差异性。如管理者阶层的成员更多地倾向于社会政治理想,知识分子尤其是科技型知识分子更多地倾向于道德、职业、成就理想,而普通工人阶层则更多地倾向于生活理想,且在现阶段绝大多数人还不可能超出自身生活水平提高这一追求。

2.价值取向出现政治评价系统和利益评价系统并存的格局。

在旧体制下,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基本是一致的。改革后,先赋的等级制身份被灵活的职业制身份所打破,人们所追求和注重的再也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和社会荣誉,而是包括政治和社会荣誉在内的,尤以自身实际利益为主的多元价值。但由于新型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市场行为是不规范的,造成了目前收入权力与职业声望的错位,导致价值观出现了政治评论系统与利益评价系统并存的格局。

例如,某项调查表明,目前102种主要职业中,评价最高的是领导干部,即管理者阶层,其次是知识分子。企业家的和个体户作为目前最富裕的两个阶层,以其经济地位上的优势,也逐渐赢得了人们较高的评价,而工人和农民则位居最低之列。〔1〕这说明,由于原有利益格局的消失,某种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其社会贡献大小,还取决于其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和条件、体力的付出等状况。

3.市场观念和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这是社会转型在人们观念上产生的正面效应之一。

人作为社会客体还是社会主体,是衡量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确立主体意识,自觉、能动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这种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对自我的设计和选择,以及个人的自我负责精神。

目前,绝大多数人赞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则,这种观念已超越了长期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所有制界限”,并对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4.政治意识由情感化走向理性化。

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已由在改革之初对改革的盲目乐观和过高期望,继而因改革走入困境而表现为悲观失望和丧失热情,逐步转变为目前能较客观、冷静地认识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及将来的前景,能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的成就和问题。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从过去朴素热烈的情感,转变为冷静、理性的态度。如人们一方面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但另一方面仍坚信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能力,肯定党对人民利益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对于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变化,应给予肯定和宣传,使其成为推动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心理动力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于那些与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思想观念,则要积极加以疏导和正确引导,不断地消除深化改革的心理障碍。

三、阶层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出的要求

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演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前提下改进内容,更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方法,使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有适应性,最大限度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够并且愿意接受,又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内容服务。

1.层次差异显性化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均可由多种不同的方法付诸实施,在承认社会各阶层利益、思想、行为差别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层人士的特点和觉悟程度选择层次各异的方法。

首先应分析各阶层人士的需要结构,把握人们需要的共性和个性,找到各自的“兴奋点”。每个现实的人的需要结构都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处于同一阶层的客体,在需要结构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在现实需要中,普通工人、农民阶层,其安全需要相对比较强烈,主要指人身财产、收入消费方面的安全感。而管理者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及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则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哪一种层次的现实需要都应予以充分重视。

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既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客体的思想水平,也不能被动地迎合某些低层次的现实需要,而是根据各阶层人士具体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正当的、合理的和高级的需要得到发展,使不正当和不合理的需要得到抑制或消逝。

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最终目的都应是调动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把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

2.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如何站在观念变革的前头,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克服个人本位和种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在选择教育方法时,要从现实社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正确评价各阶层客体思想行为的同时引导客体对自身的思想行为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坚持正确的、客观的价值评价标准,对客体的思想行为给予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使客体辨明是非,促进其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并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评价标准不正确,就会造成是非不分、助长落后、打击先进的局面,甚至提供错误的行为模式。现阶段,比较现实的是选择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和发展的思想、政治及道德准则作为价值评价标准。

其次,应与正确健康的舆论环境相结合。现代社会,不论哪种性质、哪种形式的舆论工具都会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作用,如有舆论环境相助,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市场观念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双向交流,并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客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促使社会进步,而且可以使个人充分发展,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体的主体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首先应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共同感受和体验到自主、自立的心理气氛,都得到承认、尊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分别拥有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实施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具体的保障制度体现出来。只有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客体才能更主动地接受来自主体的信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才能更好地沟通。

其次,在选择具体方法的过程中,应鼓励客体主动参与。一方面可以增强客体对教育方法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客体在设计、选择和实施教育方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必须是能够激励客体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方法,以激励客体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角色互换,密切主客体关系。

4.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理性化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面疏导的同时可以结合一定的反面材料。

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榜样,努力把客体的思想行为引向社会需要的轨道,这是新时期绝对不能动摇的原则,但也应采取一定的策略,科学地运用正反两方面材料,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当然,这种正反结合的方法应注意材料的选择,要保证质和量都处于最佳的度上,既要防止片面性,又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具体地说,当客体对教育内容持肯定态度时,提供正面材料会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人们已有的观点,不然会动摇、搅乱客体的思想观点。当客体对教育内容存在怀疑或异议时,在提供正面材料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抛出一些反面材料供客体思考,促使客体从理性的分析中得出公正合理的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已经开始,并趋向稳定,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一个权变的、开放的体系,在保持各阶层教育一致性的前提下,应根据各阶层不同的状况和特点,灵活机动地拟定和录取不同的方法,融传统于创新之中,不断地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注释:

〔1〕《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P.191—197《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蔡禾 赵钊卿。

〔2〕《中国经济时报》1995 年第7 期《国家体改委社会调查系统1995年上半年度分析报告》。

标签:;  ;  ;  ;  ;  ;  

社会阶层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