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位钢棒橡胶隔震垫的特性及工程应用

限位钢棒橡胶隔震垫的特性及工程应用

一、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隔震垫的特征与工程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范夕森,刘琪,韩保润,董亚楠[1](2021)在《附加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Zn-22%Al合金阻尼器与天然橡胶支座(LNR)组合的隔震支座有较好的隔震和耗能能力,其力学性能的确定是隔震结构设计的基础。文章运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Zn-22%Al合金的材料本构关系,研究了U形Zn-22%Al阻尼器和附加双向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LNRUD)的力学性能,探索了LNR与双向阻尼器的搭配比例,并通过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了LNRUD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下,附加U形阻尼器的天然橡胶支座LNRUD,其水平减震系数比铅芯橡胶支座的水平减震系数小13%;罕遇地震下,两者基本相同。

尹志勇[2](2021)在《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历次强烈地震中,农村地区的房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和减隔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目前,适合农村民居的减隔震技术研究主要在基础隔震方向,而岩土隔震方向的研究尚少且缺少室内或室外大型模型试验工作。为了降低农村房屋的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基于岩土隔震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针对农村民居的低成本岩土隔震系统,对其隔震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开展了农居模型-基础-岩土隔振系统-地基的地震模拟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原型农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基于岩土隔震(GSI)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低成本的岩土隔震系统,即基于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SC)和基于玻璃珠-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GBSC),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机理。2)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通过制作1/4缩尺比例的砌体结构模型进行了农居结构-基础-岩土隔振层-地基大型振动台试验。对试验现象以及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应变反应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震时,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表现良好,验证了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有效性;随着输入加速度幅值增大,提出的GSI-SC隔震系统和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越明显;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好于GSI-SC隔震系统。3)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了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工作,对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总体上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可靠性。4)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原型结构及场地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有、无隔震工况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加速度反应、结构损伤云图、位移反应及土体累计塑性变形等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岩土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隔震效应。通过大量数值模拟讨论了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5)通过对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李玉琳,赵玉鹏,范夕森,韩保润,李莹[3](2020)在《组合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Zn-22Al合金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用其制成阻尼器并设置在隔震层,是地震过程中耗散能量,减小隔震层位移和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有效方法。文章围绕Zn-22Al合金阻尼器及其与天然橡胶支座组成的组合隔震装置,运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以及组合装置的刚度和粘滞阻尼系数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Zn-22Al合金棒型阻尼器上、下两端率先屈服并有较好的耗能能力;组合隔震装置的刚度为阻尼器和天然橡胶支座的刚度之和,而粘滞阻尼系数为二者阻尼系数的线性组合。

庾靖[4](2020)在《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耗能碰撞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般情况下,在设防烈度下基础隔震结构能够较好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但在一些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或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发生时,大震作用会导致隔震层产生过大变形,甚至超过极限位移造成隔震支座失效,最终使上部结构破坏倒塌。因此,有必要对隔震结构采取碰撞耗能保护,将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不会使隔震结构撞上周边隔震沟或者挡土墙造成结构倾覆破坏。本文首先描述碰撞运动方程的建立过程,利用SAP2000建立三种弹性基础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隔震层与碰撞耗能装置碰撞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碰撞耗能装置性能参数,在脉冲周期与基础隔震结构自振周期接近的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进行多组参数组合模拟,发现限位装置的屈服强度、弹性刚度与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大致呈现正相关性;隔震层的位移与碰撞耗能装置的屈服强度、弹性刚度之间呈现出较为理想的负相关性。最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壳单元模拟建立钢框架,引入钢结构损伤变量,进一步分析弹塑性隔震结构发生碰撞时的损伤现象以及碰撞耗能装置的耗能机制。发现基础隔震结构发生硬碰撞和软碰撞时,上部结构的损伤分布有区别,硬碰撞会导致梁、柱单元发生损伤,且损伤值很大;而软碰撞只会使梁单元的端部出现损伤,且损伤值集中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基础隔震结构发生硬碰撞时,产生损伤的起始时间明显早于发生碰撞时产生损伤的起始时间,碰撞力太大导致构件瞬间达到极限屈服,从损伤开始到极限损伤用时极短;而设置了碰撞耗能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产生的损伤值是逐渐累积达到定值。

王成强[5](2020)在《民居建筑摩擦滑移隔震加再生橡胶块限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村镇民居多为低矮建筑,大都没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和建造,地震时会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文章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现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村镇低矮房屋的新型简易隔震装置——摩擦滑移加再生橡胶限位块(RRB)隔震装置。通过标准试样的单轴拉伸试验,确定了再生橡胶本构模型中的关键参数;根据隔震装置的构造及橡胶材料的受压特点,提出了限位块的安置方式和规格尺寸;运用ABAQUS软件,分析了限位块的受压刚度特性,提出了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最后运用SAP2000软件分析了两层砌体房屋,在隔震和非隔震状态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了这种装置的隔震效果及限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由单轴拉伸和压缩试验数据,用ABAQUS有限元分析双轴及平面试验数据,可以得到再生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2)再生橡胶限位装置(RRB)的压力-位移曲线呈现非线性,受压刚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曲线大致分为三段,前期基本为直线,刚度较小,中期开始提升,刚度增大,后期急剧提升,刚度急剧增大。曲线可以简化为六段直线,即RRB的刚度可简化为“六线性”,在SAP2000中,可以用六个不同刚度和缝宽并联的Gap单元模拟。(3)采用摩擦滑移隔震加RRB装置的两层砌体结构房屋,设防烈度下,地震反应比非隔震房屋减小60%,罕遇地震下的隔震层位移,控制在100mm以下,RRB起到了限位作用,也提供了恢复力。(4)摩擦滑移加RRB的隔震层,预设一段自滑段,有比较好的隔震效果,自滑段的长度不宜小于小震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

曾一峰[6](2020)在《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的动力模型及结构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在多次强震建筑破坏统计中发现一般低层、多层房屋的损坏和倒塌严重。随着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更新,地震设防要求进一步提高。隔震装置作为抗震工程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由于造价高、自重大、施工复杂,多用于发达地区的重要建筑。因而研究能在普通房屋建筑上推广使用的简易隔震方法十分必要。目前所研究的简易隔震方法,存在大震后复位困难、造价过高、橡胶服役期间的更换困难、施工工序较复杂及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构造简单、便于施工、造价可接受的隔震支座。本文通过广泛查阅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提升低层、多层普通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这一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简易隔震支座,通过理论分析和力学试验研究了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的滞回力学模型、相关参数影响和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并对由于支座无粘结构造而产生的结构倾覆摇摆现象提出了控制方针,最后进行了基于有限元软件的隔震结构设计和动力响应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套新型简易隔震支座,通过将盖板与夹层橡胶无粘结处理,充分利用盖板的斜面倾角,可限制大震下的位移并将结构自重用于支座复位,实现支座自重和施工成本降低。基于支座构造特点,分析支座运动状态,系统地推导支座各运动阶段的刚度计算公式,构建了新型简易隔震支座的理论滞回模型。(2)采用了三组不同斜面倾角的盖板组合制作了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的试验模型。静力试验通过改变支座设计参数和地震动参数,研究了参数与支座耗能表现的相关性,并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滞回模型的可行性。支座设计参数重点考虑了橡胶层厚度和斜面倾角对耗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相同加载的情况下,采用较厚的橡胶层和较小的斜面倾角更有利于支座耗能表现。为后续深入研究动力响应规律提供了建模基础。(3)针对地震作用下盖板与橡胶的无粘结的特性,提出考虑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下的结构极限状态理论,用支座摩擦等效、底部剪力及时程分析计算方法得到了结构最小宽度,给出了对应的高宽比限值。通过控制高宽比来防止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发生倾覆摇摆现象。对结构及场地的相关规律进行了讨论。支座更适合在地质条件较硬的Ⅰ、Ⅱ类场地条件上使用。(4)建立了选定高宽比下的隔震结构设计,隔震层使用了16个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通过改变橡胶层厚度和斜面倾角来调整隔震层参数。在高宽比限值范围内无倾覆危险,超出范围则有倾覆可能。不同参数下的隔震结构水平隔震效果明显,0.2g峰值输入下,相对于非隔震结构的顶层加速度响应降低40%以上。对于较小的高宽比,支座参数的变化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较明显,当高宽较大时,影响不显着。

李志浩[7](2019)在《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地震作为对建筑结构间接作用的存在,其偶然性和突发性以及强破坏性可以导致建筑结构的损坏。在我国辽阔的国土范围内,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度不断加大,若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位于繁华的闹市区,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将引发一系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传统抗震技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伴随着隔震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基础隔震方面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大量实例中得到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该新型支座在组成上主要由普通滚动隔震支座和U型钢棒阻尼器两部分构成,其组合形式为普通滚动隔震支座四周增设U型钢棒,并通过高强度螺栓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理论研究滚动隔震支座和U型钢棒阻尼器的相关性能。2.提出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研究其组成形式和优越性。根据具体的实例工程计算设计滚动隔震支座部分的相关参数,并根据滚动隔震支座尺寸和实例工程需要确定U型钢棒阻尼器尺寸。3.经ANSYS实现对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实体建模,通过模拟加载,提取荷载作用点处的荷载-位移曲线,研究U型钢棒数量和宽度的不同对新型支座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滚动隔震支座部分参数相同的前提下,当新型支座中U型棒数量成倍增加,其刚度也将获得成倍的增加。此外,新型支座中将U型钢棒宽度阶段性的增加,其刚度在数值上亦将得到相对的提高。最后,将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与传统滚动隔震支座进行滞回曲线的比较,传统滚动隔震支座的刚度在数值上将得到相对的提高。4.根据已有工程实例,用ANSYS对建筑的上部结构建模,在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波(分别选用EL-Centro波和TAFT波)作用下,比较实例结构的各楼层和顶层在隔震与未隔震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加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增设该新型支座的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中其加速度和位移都较未使用该支座的情况得到了相对较大的降低,从而验证了该新型支座的效果。说明将U型钢棒与滚动隔震支座组合使用具有可行性。

何昊[8](2019)在《基于摩擦摆支座性能劣化及多级缓冲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是我国作为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它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也为以后跨海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且近海地区环境复杂,如何保证近海桥梁结构在突发大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及使用性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利用减隔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对结构的伤害。隔震桥梁通过在上部结构和墩柱之间设置隔震层的方式,延长了桥梁的自振周期,减小了地震能量的输入,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危害。但是,隔震桥梁在遭受超出预期的大地震或近断层地震时,其隔震支座会发生位移超限的情况,导致隔震桥梁发生落梁、碰撞甚至倒塌。因此,面临极罕遇地震或近断层地震作用,如何在确保桥梁和隔震支座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地限制隔震层的位移是当前桥梁减隔震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设计及理论公式推导:在总结现有隔震限位研究现状、阻尼器发展趋势和响应放大技术的优劣基础上,利用机械领域中常用的滚珠丝杠提出了一种新型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Rotational Mass Friction Damper,以下简称RMFD)。解释了RMFD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推导了其恢复力的理论公式,建立了RMFD的恢复力模型,开展了RMFD伪静力试验研究。2、RM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建立了RM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运动方程,通过MATLAB分析程序对RM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针对等效摩擦力、等效惯性力进行了参数分析,并通过建立能量运动方程进行了RMFD耗能分析,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RMFD的主要耗能机制;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RMFD进行了恢复力模型模拟开发,并通过与MATLAB程序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正确性。3、附加RMFD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利用SAP2000建立了隔震桥梁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桥梁隔震层布置RMFD作为消能限位装置,进行了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控制参数下RMFD的限位效果。4、考虑多级缓冲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针对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级缓冲限位的思想:采用RMFD作为第一级限位装置,拉索作为第二级缓冲限位装置;考虑两种限位方案,分别分析了两种布置方案下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5、考虑支座性能劣化和多级缓冲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考虑复杂海洋环境对近海桥梁摩擦摆支座的腐蚀作用,利用摩擦摆支座干湿循环腐蚀试验得出的支座摩擦系数变化规律,在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考虑摩擦摆支座性能劣化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并进行了考虑摩擦摆支座性能劣化与多级缓冲限位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张超洋[9](2019)在《基础隔震结构的柔性限位防护研究》文中提出隔震技术具有力学模型简单、机理清晰、减震效果明显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减震技术。隔震结构虽然在设防烈度下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保证结构的安全,但是由于地震的随机性,超设防烈度地震时有发生,在超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会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造成隔震支座失效,导致上部结构倾覆倒塌。因此,有必要对隔震层进行软碰撞限位保护,将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保证隔震结构在超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本文对隔震结构的软碰撞限位体系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设计了一种新型柔性限位防护装置,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仿真了限位防护装置,进行位移控制的竖向压缩分析,了解限位防护装置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过程,获得限位防护装置在不同位移阶段的刚度值。(2)以冷粘结的方式制作了不同尺寸的足尺限位防护装置试件,通过对该装置的试件进行位移控制的压缩性能试验,获得了试件在受压时的荷载-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足尺限位防护装置试件具有自动复位能力、变刚度且具备一定的耗能能力的特点,符合最初的设计构想,满足了软碰撞限位防护装置的基本要求。(3)采用ETABS建立基础隔震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部结构为弹性模型,设防烈度为7度(0.15g)。首先进行基础隔震结构在7度(0.15g)、8度及8度(0.30g)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然后通过Gap单元模拟了基础隔震结构与限位防护装置的之间的软碰撞,进行设置限位防护装置基础隔震结构在8度(0.30g)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对比分析了限位防护装置对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顶层加速度及隔震层位移的影响。(4)在ETABS软件中分析时,只是考虑了限位防护装置采用“三折线”刚度弹性模型,并没有考虑限位防护装置的滞回特性和荷载-位移曲线下降阶段刚度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该限位防护装置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本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公式拟合,提出一种“三角形”弹塑性模型,采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模块对该弹塑性模型进行仿真,通过输入结构位移实现对弹塑性恢复力精确快速的求解。然后建立基础隔震结构的多质点模型,隔震层和上部结构采用非退化Bouc-Wen弹塑性模型,限位防护装置采用“三角形”弹塑性模型,并用Simulink模块仿真了限位防护装置和隔震结构的软碰撞。最后进行基础隔震结构及设置限位防护装置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对比分析了限位防护装置对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顶层加速度及隔震层位移的影响。

陈鹏[10](2018)在《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文中提出隔震技术因其在历次大地震中的卓越表现,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项结构减震技术。历次地震表明,地震烈度超过本地区设防烈度时有发生,隔震结构虽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以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达到保护结构的目的;但该类结构的第一周期为长周期,在超过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隔震层会产生过大位移,造成隔震支座损伤,甚至破坏,导致上部结构倾覆倒塌。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有效的软碰撞保护措施,将隔震支座位移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安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的隔震模型,设防烈度为8度,选择5条天然波及2条人工波,首先,进行8度、8.5度及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超过8度罕遇地震的强震下隔震支座位移极易超过设计容许界限甚至破坏界限。然后依据规范确定的隔震沟宽度设置挡土墙后进行时程分析,分析表明,在超过8度罕遇地震的强震下隔震层位移超过预留的隔震沟宽度,隔震结构与周边挡土墙碰撞,碰撞虽然限制了隔震层位移,但造成上部结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剪力的明显放大,对上部结构造成不利影响。(2)为限制隔震层位移,对能提供刚度的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该装置主要由天然橡胶支座、剪力键及中空连接钢板组成。首先对天然橡胶支座进行了设计压应力12MPa下基本性能试验及0MPa下压剪试验。然后,进行了三种型号的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的水平力学性能测试试验,测定该类装置的等效刚度及支座部分在装置工作过程中的转角,探讨不同剪力键连接方式、不同材质的剪力键及中空连接钢板、剪力键外圆面是否罩橡胶套的影响及差异。对比分析了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的等效刚度与支座部分在0MPa下压剪试验结果的差异。(3)研发能同时提供刚度和阻尼的新型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并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该装置主要由铅芯橡胶支座、剪力键及中空连接钢板组成。首先对铅芯橡胶支座进行了 12MPa下基本性能试验及OMPa下压剪试验。然后进行了三种型号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的水平力学性能测试试验,测定该类装置的等效刚度及支座部分在装置工作过程中的转角。对比分析了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屈服后刚度、屈服力与支座部分在OMPa下压剪试验结果的差异。(4)对本文建立的隔震结构模型,在隔震层分别设置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进行8.5度及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力学性能参数、不同防护距离的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的隔震层限位效果。然后,对比分析了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对上部结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间剪力的影响。

二、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隔震垫的特征与工程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隔震垫的特征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附加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Zn-22%Al合金材料本构关系验证
2 U形锌铝合金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2.1 U形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2.2 不同高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参数
3 附加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力学性能
    3.1 双向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3.2 附加阻尼器的隔震支座力学性能
4 附加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
    4.1 建筑隔震方案
    4.2 地震反应分析
    4.3 隔震效果
5 结论

(2)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隔震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1 隔震技术的原理
        1.2.2 隔震技术的分类
    1.3 农村民居减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础隔震技术
        1.3.2 岩土隔震技术
        1.3.3 混合隔震技术
    1.4 隔震技术在农村民居中的应用
        1.4.1 农村民居中应用隔震技术的工程实例
        1.4.2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阻力
        1.4.3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建议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工作
第二章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
        2.2.1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背景
        2.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介绍及特点
        2.2.3 摩擦性能试验
    2.3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机理
    2.4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简化计算模型
        2.4.1 摩擦力模型
        2.4.2 简化计算模型
        2.4.3 计算方法
    2.5 算例验证
        2.5.1 计算模型
        2.5.2 输入地震动
        2.5.3 计算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方案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
        3.2.1 地震模拟振动台
        3.2.2 试验土箱
        3.2.3 传感器
    3.3 模型相似比设计
    3.4 模型设计与制作
        3.4.1 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3.4.2 地基土模型设计与制作
    3.5 传感器布置方案
    3.6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制度
    3.7 试验材料
        3.7.1 结构模型材料
        3.7.2 地基土模型材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土隔震系统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分析
        4.2.1 结构模型
        4.2.2 地基土模型
    4.3 结构动力特性
    4.4 结构加速度反应
        4.4.1 振动台控制性能分析
        4.4.2 结构加速度时程反应
        4.4.3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
        4.4.4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减震率
    4.5 结构位移反应
        4.5.1 层间位移反应
        4.5.2 相对位移反应
    4.6 结构应变反应
        4.6.1 钢筋应变
        4.6.2 混凝土应变
        4.6.3 砖墙应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5.2.1 单元类型及划分网格技术
        5.2.2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5.3.2 接触设置
        5.3.3 边界设置
        5.3.4 地震动荷载
        5.3.5 模型材料及计算参数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1 无隔震试验模拟
        5.4.2 GSI-SC隔震试验模拟
        5.4.3 GSI-GBSC隔震试验模拟
        5.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的隔震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1 原型结构及场地介绍
        6.2.2 有限元模型
        6.2.3 人工边界的选取及验证
        6.2.4 材料本构模型
        6.2.5 材料参数确定
        6.2.6 输入地震动
        6.2.7 计算工况
    6.3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分析
        6.3.1 结构加速度反应
        6.3.2 结构损伤云图
        6.3.3 位移反应
        6.3.4 土体累计塑性变形
    6.4 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砂垫层密实度
        6.4.2 回填砂土的宽度
        6.4.3 回填砂土的密实度
        6.4.4 摩擦系数
        6.4.5 砂垫层厚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岩土隔震系统设计与施工建议
    7.1 引言
    7.2 设计与施工建议
        7.2.1 适用范围
        7.2.2 一般规定
        7.2.3 材料选取
        7.2.4 设计建议
        7.2.5 施工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组合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棒型合金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1 Zn-22Al合金棒形阻尼器的制备
    1.2 棒型合金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1.3 结果分析
2 组合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 组合隔震装置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3.1 合金阻尼器的分析模型
    3.2 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组合隔震装置的力学参数确定
4 结论

(4)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耗能碰撞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础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1.2.1 基础隔震结构
        1.2.2 国外隔震体系的发展
        1.2.3 我国隔震体系的发展
    1.3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对中长周期结构的影响
    1.4 基础隔震结构限位保护研究现状
        1.4.1 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研究
        1.4.2 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限位保护研究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结构碰撞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碰撞问题的研究方法
        2.2.1 碰撞动力学方法
        2.2.2 接触单元法
    2.3 隔震支座的模拟
    2.4 小结
3.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碰撞响应及耗能分析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
        3.2.1 碰撞接触模型
        3.2.2 运动方程的建立
    3.3 建筑模型及参数设置
    3.4 地震动输入
    3.5 碰撞响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基础隔震结构在碰撞情况下的损伤分析
    4.1 引言
    4.2 钢材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4.3 损伤起始准则和损伤演化
    4.4 隔震结构损伤分析
    4.5 本章小节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一、发表论文
    二、科研项目

(5)民居建筑摩擦滑移隔震加再生橡胶块限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简易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2.1 简易地基隔震
        1.2.2 简易基础隔震
        1.2.3 简易混合隔震
    1.3 基础隔震限位装置的研究现状
        1.3.1 基础隔震限位装置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基础隔震限位装置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再生橡胶力学性能试验
    2.1 再生橡胶单轴拉伸试验
        2.1.1 配方
        2.1.2 混炼胶及硫化橡胶的制备
        2.1.3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1.4 单轴拉伸试验结果
    2.2 再生橡胶单轴压缩试验
        2.2.1 试样制作
        2.2.2 加载方案
        2.2.3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橡胶本构理论
    3.1 再生橡胶特性
    3.2 超弹性本构模型介绍
    3.3 由应变能密度函数到应力-应变关系的推导
    3.4 橡胶本构模型及材料常数的确定方法
        3.4.1 橡胶本构模型及材料常数的确定方法
        3.4.2 ABAQUS中橡胶本构模型的稳定性
        3.4.3 名义应力-应变与真实应力-应变的关系
    3.5 再生橡胶本构模型初步确定
    3.6 单轴拉伸试验有限元模拟
    3.7 双轴拉伸试验的有限元模拟
    3.8 平面拉伸试验的有限元模拟
    3.9 再生橡胶本构模型最终确定
    3.10 再生橡胶单轴压缩试验有限元模拟
        3.10.1 单片橡胶压缩试验有限元模拟
        3.10.2 三片橡胶压缩试验有限元模拟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橡胶限位块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4.1 再生橡胶限位块尺寸设计
    4.2 再生橡胶限位块力学性能的ABAQUS有限元分析
        4.2.1 RRB受力特性简述
        4.2.2 部件的创建及装配
        4.2.3 本构模型的选取
        4.2.4 相互作用及网格划分
        4.2.5 分析步和荷载条件
        4.2.6 受压过程拟静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摩擦滑移加再生橡胶限位块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分析
    5.1 RRB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5.2 隔震层恢复力模型
    5.3 再生橡胶限位块的布置方法
        5.3.1 布置原则
        5.3.2 确定RRB数量的近似方法
    5.4 地震反应分析
        5.4.1 工程概况
        5.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4.3 模态分析
        5.4.4 时程分析选波
        5.4.5 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5.4.6 设防地震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5.4.7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5.5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的动力模型及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基础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 简易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简易隔震研究现状
        1.3.2 国内简易隔震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力学性能与本构模型
    2.1 引言
    2.2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介绍
    2.3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理论模型
        2.3.1 支座运动状态
        2.3.2 水平剪切刚度计算公式
        2.3.3 滑动摩擦计算公式
        2.3.4 斜面压剪刚度计算公式
    2.4 结构地震响应理论分析
        2.4.1 单质点体系
        2.4.2 多质点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试验模型
    3.3 试验加载装置及工况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3.4.2 试验现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理论
    4.1 引言
    4.2 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理论
        4.2.1 支座摩擦等效法
        4.2.2 底部剪力法
        4.2.3 时程分析法
    4.3 结构及场地限值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地震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高宽比验证计算模型
    5.3 高宽比限值响应分析
    5.4 支座参数相关性分析
        5.4.1 选定高宽比为0.65
        5.4.2 选定高宽比为2.0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7)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优点
    1.3 不同种类基础隔震的特点
        1.3.1 橡胶隔震支座
        1.3.2 传统摩擦滑移隔震支座
        1.3.3 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
        1.3.4 滚动隔震支座
        1.3.5 组合隔震体系
    1.4 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
    1.5 针对混合减震体系的研究
        1.5.1 混合减震体系的研究现状
        1.5.2 混合减震体系的优点
    1.6 基础隔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1 夹层橡胶垫支座存在的问题
        1.6.2 隔震层位移过大的问题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2章 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的设计与研究
    2.1 基础隔震结构系统的相关特性
    2.2 隔震支座对结构自振频率的改变
    2.3 滚动隔震支座部分的设计
        2.3.1 滚珠与承板的接触应力计算
        2.3.2 上下承板厚度验算
        2.3.3 上下承板凹槽半径R的选取
        2.3.4 上下承板与滚珠摩擦系数的确定
    2.4 U型钢棒阻尼器
        2.4.1 U型钢棒的相关试验研究
        2.4.2 U型钢棒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2.4.3 U型钢棒滞回曲线分析
        2.4.4 U型钢棒的其它力学性能分析
    2.5 U型钢棒-橡胶支座的相关试验研究
    2.6 提出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
    2.7 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的优点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3.1 单质点模型
        3.1.1 动力分析模型
        3.1.2 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分析
    3.2 多质点模型
        3.2.1 动力分析模型
        3.2.2 动力分析
        3.2.3 系统刚度矩阵
        3.2.4 系统质量矩阵
        3.2.5 阻尼矩阵
    3.3 振动方程的积分方法
        3.3.1 Newmark—β法
        3.3.1.1 初始计算
        3.3.1.2 计算每个时间步
    3.4 隔震建筑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3.4.1 退化三线形模型
        3.4.2 拐点的处理
        3.4.3 恢复力模型参数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的ANSYS数值分析
    4.1 隔震层的刚度和阻尼
    4.2 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的相关参数
    4.3 研究方法
        4.3.1 新型支座的ANSYS建模
        4.3.2 根据U型钢棒阻尼器个数的不同设置三种工况
        4.3.3 根据U型钢棒阻尼器宽度的不同增设两种工况
        4.3.4 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和传统隔震支座的对比增设工况
    4.4 U型钢棒的数量和宽度对新型支座的影响
        4.4.1 新型支座U型钢棒数量不同时的滞回性能
        4.4.2 新型支座U型钢棒宽度不同时的滞回性能
        4.4.3 U型钢棒帮-滚动型支座与传统隔震支座滞回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实例应用的ANSYS分析
    5.1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5.2 工程概况
        5.2.1 框架结构实例主要参数
    5.3 根据实例工程对U型钢棒隔震支座的尺寸设计
    5.4 通过ANSYS建模对实例框架进行隔震与未隔震的分析
        5.4.1 EL-Centro波下结构在隔震与未隔震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5.4.2 EL-Centro波下结构在隔震与未隔震的位移时程分析
        5.4.3 TAFT波下结构在隔震与未隔震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5.4.4 TAFT波下结构在隔震与未隔震的位移时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摩擦摆支座性能劣化及多级缓冲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隔震限位装置研究现状
        1.3.2 摩擦阻尼器国内外研究概况
        1.3.3 阻尼器响应放大技术研究进展
        1.3.4 摩擦摆隔震支座耐久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作用机理及恢复力模型
    2.1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1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构造
        2.1.2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2.2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2.3 RMFD的等效摩擦力研究
        2.3.1 摩擦阻尼器力学模型
        2.3.2 RMFD中摩擦力的放大效果
    2.4 RMFD的等效质量研究
        2.4.1 RMFD中质量的放大效果
        2.4.2 RMFD的负刚度效应
    2.5 RMFD伪静力试验
        2.5.1 试验概况
        2.5.2 加载工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质量摩擦阻尼器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3.1 RM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运动方程
    3.2 RMF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控制效果分析
        3.2.1 MATLAB分析程序
        3.2.2 单自由度体系结构参数
        3.2.3 控制效果分析
        3.2.4 能量法介绍
        3.2.5 单自由度体系能量分析
    3.3 RMFD在有限元软件的实现方法
    3.4 有限元模拟RMFD装置力学性能的正确性验证
        3.4.1 单自由度无控模型正确性验证
        3.4.2 RMFD装置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RMFD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4.1 近海隔震桥梁的有限元模拟
        4.1.1 工程概况
        4.1.2 桥梁有限元模型
        4.1.3 材料本构模型
        4.1.4 桥梁细部模拟
    4.2 地震动的输入
        4.2.1 地震动选取的一般原则
        4.2.2 近场地震的定义
        4.2.3 地震波的选取
    4.3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3.1 RMFD在隔震层的布置形式
        4.3.2 考虑RMFD限位的摩擦摆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3.3 限位装置RMFD的参数分析
        4.3.4 桥墩的损伤分析
    4.4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4.1 摩擦摆支座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4.2 考虑RMFD限位的摩擦摆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多级限位装置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5.1 第二级限位装置的提出
        5.1.1 拉索减震支座研究现状
        5.1.2 拉索减震支座的优点
        5.1.3 拉索刚度
        5.1.4 拉索在SAP2000中的模拟
    5.2 RMFD作为消能限位装置的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5.3 RMFD作为缓冲限位装置的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5.3.1 缓冲接头设计与模拟
        5.3.2 罕遇地震下考虑RMFD缓冲限位时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5.3.3 极罕遇地震下考虑多级限位时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5.4 多级限位装置的设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支座性能劣化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6.1 摩擦摆支座劣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6.1.1 干湿循环腐蚀试验介绍
        6.1.2 干湿循环腐蚀试验结果分析
    6.2 考虑支座劣化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6.3 考虑支座劣化和多级限位装置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基础隔震结构的柔性限位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震结构发展进程简介
    1.3 隔震结构概述
        1.3.1 基础隔震结构
        1.3.2 层间隔震结构
    1.4 隔震结构发展进程
        1.4.1 基础隔震结构的发展进程
        1.4.2 层间隔震结构的发展进程
    1.5 基础隔震结构限位防护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碰撞限位防护装置及运动方程
    2.1 引言
    2.2 限位防护装置的简介
    2.3 限位防护装置的设计构想
    2.4 弹性软碰撞运动方程
    2.5 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2.5.1 随机振动分析法
        2.5.2 反应谱分析法
        2.5.3 动力时程分析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限位防护装置有限元仿真及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限位防护装置有限元仿真
        3.2.1 橡胶本构
        3.2.2 有限元网格划分和单元选取
        3.2.3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3.3 限位防护装置制作
        3.3.1 冷粘结制作工艺
        3.3.2 冷粘结限位防护装置的制作
    3.4 限位防护装置的性能试验
        3.4.1 限位防护装置试件
        3.4.2 试验工况
        3.4.3 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隔震结构弹性软碰撞限位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4.2.1 模型概况
        4.2.2 地震波选取
    4.3 模型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4.3.1 结构周期
        4.3.2 层间剪力
        4.3.3 层间位移角
        4.3.4 顶层加速度
        4.3.5 隔震层位移
    4.4 软碰撞模拟
    4.5 软碰撞限位结果分析
        4.5.1 限位后层间剪力
        4.5.2 限位后层间位移角
        4.5.3 限位后顶层加速度
        4.5.4 限位防护装置受力分析
        4.5.5 限位后隔震层位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隔震结构弹塑性软碰撞限位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及模型的选定
        5.2.1 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5.2.2 计算模型假定
    5.3 基础隔震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5.3.1 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及仿真
        5.3.2 上部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及仿真
    5.4 试验数据公式拟合及仿真
        5.4.1 试验数据公式拟合
        5.4.2 三角形弹塑性模型仿真
    5.5 基础隔震结构及软碰撞仿真
        5.5.1 模型介绍
        5.5.2 基础隔震结构仿真
        5.5.3 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仿真
        5.5.4 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位移
    5.6 软碰撞限位结果分析
        5.6.1 限位后层间剪力
        5.6.2 限位后层间位移角
        5.6.3 限位后顶层加速度
        5.6.4 限位后防护装置受力分析
        5.6.5 限位后隔震层位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础隔震结构简介与发展进程
        1.2.1 基础隔震结构简介
        1.2.2 基础隔震结构发展进程
    1.3 基础隔震结构与挡土墙碰撞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2.1 引言
    2.2 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2.2.1 模型概况
        2.2.2 地震波选取
        2.2.3 基础隔震设计
    2.3 非线性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
        2.3.1 材料本构关系
        2.3.2 框架非线性铰
        2.3.3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2.4 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2.4.1 无碰撞地震响应分析
        2.4.2 与挡土墙碰撞地震响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
        3.2.1 支座内部构造
        3.2.2 剪力键连接方式
        3.2.3 剪力键与中空连接钢板的组合
    3.3 试验工况及结果
        3.3.1 LNR200-G4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3.3.2 LNR200-G6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3.3.3 LNR300-G4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
        4.2.1 支座内部构造
        4.2.2 剪力键连接方式
    4.3 试验工况及结果
        4.3.1 LRB200-G4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4.3.2 LRB200-G6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4.3.3 LRB300-G4型软碰撞防护装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分析
    5.1 引言
    5.2 支座屈曲界限压应力及极限剪应变
    5.3 防护距离及软碰撞防护装置力学性能参数
    5.4 软碰撞防护地震响应分析
        5.4.1 软碰撞运动方程及软碰撞实现方法
        5.4.2 防护目标及隔震层限位效果
        5.4.3 上部结构地震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带限位钢棒夹层橡胶隔震垫的特征与工程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附加U形阻尼器的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J]. 范夕森,刘琪,韩保润,董亚楠.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06)
  • [2]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D]. 尹志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3]组合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李玉琳,赵玉鹏,范夕森,韩保润,李莹.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0(06)
  • [4]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耗能碰撞影响机制研究[D]. 庾靖.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民居建筑摩擦滑移隔震加再生橡胶块限位技术研究[D]. 王成强.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6]台锥形无粘结隔震支座的动力模型及结构响应研究[D]. 曾一峰. 上海大学, 2020(02)
  • [7]新型U型钢棒-滚动隔震支座抗震性能研究[D]. 李志浩.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8]基于摩擦摆支座性能劣化及多级缓冲限位的近海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 何昊. 广州大学, 2019(01)
  • [9]基础隔震结构的柔性限位防护研究[D]. 张超洋.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D]. 陈鹏. 广州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限位钢棒橡胶隔震垫的特性及工程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