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吸虫病35例临床分析论文_俞佳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52)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一线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治疗的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病人中,男孩28例,女孩7例,年龄从2岁1月到15岁3月,平均年龄6岁9月。11例有明确的进食螃蟹、蛤蝲病史,3例曾在溪水中玩耍、饮用溪水。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系统累及及全身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6例仅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无其他不适主诉,另有5例可及胸、颈、背部、双下肢等皮下结节。31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正常,21/21例血IgE均明显高于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炎17例(48.6%)、胸腔积液16例,胸膜反应10例,心包积液5例。5/16有头颅影像学异常改变。7例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生。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灌洗液细胞学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确诊为肺吸虫病后,所有病例均以吡喹酮治疗,1例行颅内寄生虫切除术,所有病例均好转出院。

结论:在临床中对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尤其是高嗜酸性粒细胞、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患儿,需高度警惕本病可能。本病确诊经正规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肺吸虫病;儿童;嗜酸性粒细胞;IgE;吡喹酮

引言

儿童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肺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由于进食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虾蟹类而感染。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在临床中首诊常较易误诊。对我院2005年-2012年间收住院肺吸虫病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及有关问题予以探讨。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诊断为肺吸虫病患儿共35例。结合患儿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考虑寄生虫感染,查血肺吸虫循环抗体阳性或痰液中找到肺吸虫虫卵诊断本病。其中28例男孩,7例女孩。年龄最大者15岁3月,最小者2岁1月,平均年龄6岁9月。长期居住地分布于海宁、杭州、常山等地。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治疗患者。

2、临床表现

11例有明确的进食生螃蟹、蛤蝲病史,3例曾在溪水中玩耍、饮用溪水。

首发主诉包括发热6例(17.1%)、咳嗽6例(17.1%)、头痛3例(8.6%)、腹痛3例(8.6%)、皮下结节3例、腹痛3例、胸闷2例、腹胀2例。其中,6例(17.1%) 患儿仅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无其他不适主诉。

在病程中,呼吸系统是最常受到累及的。有21例(60.0%)表现呼吸道相关症状,包括咳嗽13例,气急4例,胸闷3例,胸痛1例。其它症状包括发热(10例,28.6%)、浮肿(5例)、乏力(3例)、皮疹(2例)、少尿(1例)等全身症状。消化道系统受累及达16例(45.7%),其中腹痛8例、腹胀3例、呕吐3例,纳差2例。神经系统累及亦非少见,共计6例(17.1%),其中头痛5例,偏瘫2例,抽搐1例。另有1例有颈部疼痛。

体格检查中,7例听诊两肺呼吸音不对称,7例可及肝脏异常肿大(和/或伴有肝脏质地异常),5例可闻及肺部罗音,4例腹膨隆明显伴移动性浊音阳性,3例可引出巴氏征等病理征,2例有肌力改变,2例有腹部压痛,1例胸部压痛阳性,1例脾肿大。共计5例可及明显皮下结节,1例右颈部3*4cm大小肿块,质软,触痛明显,1例右侧胸部3*3cm大小肿块,质硬、界清、无触痛,1例右侧背部2*2cm大小膨出,位于肩甲下,有轻压痛,1例双下肢可及两个2*3cm大小皮下结节。

3、实验室检查

在此35例患儿中,白细胞总数5.8*10^9~40.2*10^9/L,27(77.1%)例高于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6.4~84.1%之间, 29(82.9%)例高于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在71~26600/ml,31例(88.6%)高于500/ml。22例患儿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在1-79mm/H之间,14例大于20mm/H。共有21例患儿检测血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在0.27-2.48g/L范围内,19例(90.5%)高于0.4g/L,免疫球蛋白G在10.08-34.4g/L范围内,均高于5g/L,21例患儿检测血IgE,均有明显升高,最低者290IU/ml,且仅一例,余均高于400 IU/ml,最高者6500 IU/ml。

4、影像学检查

胸片、胸部CT及B超等相关检查提示肺炎17例(48.6%)、胸腔积液16例(45.7%),胸膜反应10例(28.6%),心包积液6例,肝大4例,腹腔积液3例,肝脏内低回声3例,胆囊壁水肿2例,胆囊结石1例,胸部CT各有1例提示囊性透亮影、右肺团块影及两下肺包块。5例行胸水穿刺术,胸水常规有核细胞数42~460*10^6/L,多核细胞百分比在75~90%,总蛋白66.5~68.2g/L,乳酸脱氢酶1320~5263U/L。6例行心包穿刺术,性状黄色、浑浊,1例血性,心包液常规有核细胞数128~14500*10^6/L,多核细胞百分比60~77%,多核细胞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总蛋白49.6~68.8g/L。2例行腹水穿刺术,性状淡黄微混,有核细胞数分别为368*10^6和2880*10^6,多核细胞为主,腹水生化提示渗出液。另3例行腰椎穿刺术,仅1例提示脑脊液常规异常,白细胞数148*106/L,单个核细胞为主,占80%。

18例行头颅CT及(或)MRI检查,5例见影像学下明显异常:2例提示轻度脑萎缩,1例提示脑沟稍增宽,1例提示左颞顶叶大片长T1长T2信号影,累及白质及灰质,内部信号不均。1例CT提示右侧颞部片状低密度影。

7例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生,18.5~35%。1例行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提示嗜酸性粒细胞为3%及4%,均高于正常。

5、诊断及治疗

此35例患儿,从起病到入住我院,2日至半年余不等。确诊为肺吸虫病后,所有病例均以吡喹酮治疗,剂量为每日20-80mg/kg,连服口服2天。有6例患儿行心包穿刺术,其中3例因心包积液量多而行心包液引流。1例经口服吡喹酮治疗,并予内科降颅压、地塞米松抗炎治疗,病情控制后转脑外科B超引导下行颅内寄生虫切除术,从右顶叶脑沟切开脑内,约3cm,见一空腔,为虫体腔,虫体已大部分崩解,旁边一动脉边可及一球形病变,术后病理提示(左颞顶)脑组织出血水肿伴血管周围炎症及血凝块形成。术后未再发抽搐,偏瘫好转。所有病例均好转出院。住院天数3-29天不等。平均住院天数10天。

6、讨论

肺吸虫病是由于生吃蟹、蝲蛄或食用不熟蟹、蝲蛄或接触疫水感染肺吸虫并寄生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泛[1][2]。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膈肌进入肺脏发育成成虫。成虫也可游走移动,危害较大者可从纵膈向上,侵入脑组织。肺吸虫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脏器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造成的免疫反应有关[3]。本组中11例有明确的进食生螃蟹、蛤蝲病史,3例曾在溪水中玩耍、饮用溪水,不洁饮食史对于本病的诊断十分重要。本组年龄最大者15岁3月,最小者2岁1月,平均年龄6岁9月,学龄期及学龄前期患儿为本病高发年龄,但亦不能以年龄过小完全排除本病可能。

本组病例中,患儿的首发症状及病程中出现的相关症状多样。首发主诉最多见为发热、咳嗽等。21例(60.0%)在病程中表现呼吸道相关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的累及,也有表现多种形式的皮下结节。与文献报道类似[4][5]。文献报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咯血,但在本组病例中无患儿有咯血主诉,可能与患儿将痰液等气道分泌物未咳出而咽下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肺吸虫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本组病例中,可及外周血、心包积液、腹腔积液、骨髓、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和文献报道一致[6][7]。但同时有4例病人嗜酸性粒细胞病例低于500/ml。对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病人,临床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亦需警惕肺吸虫病,并需注意复查。有文献报道肺吸虫病患者白细胞升高[8],本组中27例(77.1%)高于10*10^9/L,一方面可能由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所致,同时也可能与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造成的免疫反应有关。在本组研究中,所有被检测病例均有IgE的明显升高,同时伴随有IgA和IgG的升高,可能提示活动期肺吸虫感染后机体对外界异物的免疫变态反应。

肺吸虫侵及颅内,是其最常见的肺外表现之一。对于肺吸虫病侵犯颅内,头颅磁共振是一项非常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活动期肺吸虫脑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多发性不规则出血改变,出血吸收后形成长T1样表现,有相对聚集和迁延的病灶形态,有不规则的水肿信号,而病变部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不宜作为诊断依据[9]。无神经系统症状患儿亦可有影像学改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肺吸虫病推荐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和三氯苯咪唑。吡喹酮的推荐剂量为25mg/kgTID,连续口服2天,治愈率在70-100%。有报道较小的或一过性的不良事件,如腹痛、头晕、头痛、恶心和荨麻疹。三氯苯咪唑的推荐剂量为10mg/kg餐后口服,严重感染病人在12-24小时后可重复用药。治愈率可达98.5%。腹痛、胆绞痛、发热、恶心、皮肤瘙痒、呕吐、乏力、肝肿大等不良反应有报道[2][3]。在本组病例中,我们所用抗肺吸虫病药物均为吡喹酮,未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经治疗均好转。

肺吸虫病如未及时诊治,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在临床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病史的询问,关注是否有进食生螃蟹、蛤蝲病史、饮用溪水及其他不洁饮食史,同时对有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白细胞升高、血IgE升高等临床特点的患儿高度警惕,及时完成肺吸虫循环抗体等检查,及时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参考文献

[1]Xi-lin Zhang, Ying Wang, et al.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aragonimiasis skrjabini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J]. Parasitology International 61(2012)645-49.

[2] Banchob Sripa, Sasithorn Kaewkes, et al. Food-Borne Trematodiases in Southeast Asia:Epidemiology, Path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Control[J]. Advances in Parasitology, Volume 72:305-50.

[3] Jennifer Keiser and Jurg Utzinger. Food-Borne Trematodiase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July 2009,p,466-83.

[4] Jeon K, Koh WJ, Kim H,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ently diagnosed pulmonary paragonimiasis in Korea[J]. Chest 2005;128:1423-30.

[5] Madariaga MG, Ruma T, Theis JH. Autochthonous human paragonimiasis in North America[J].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07; 18:203–5.

[6] Vidamaly S, Choumlivong K, Keolouangkhot V, et al. Paragonimiasis: a common cause of persistent pleural effusion in Lao PDR[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2009;103(10):1019-23.

[7]Kyeongman Jeon, Jae-UK song, Sang-Won, et al. Bronchoscopic findings of pulmonary paragonimiasis[J].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2009;67:512-6.

[8]Sohn BS, Bae YJ, Cho YS, et al. Three cases of paraponimiasis in a family[J]. Korean J Parasitol. 2009;47(3):281-5

[9] Zhao dong mei, Chen dong et al.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ragonimiasis[J]. J Pract Radiol, Nov. 2007, Vol. 23, No. 11: 1445-48.

论文作者:俞佳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儿童肺吸虫病35例临床分析论文_俞佳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