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_凯恩斯主义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_凯恩斯主义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以前,西方古典经济理论是否认大规模的失业存在的。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猛烈地冲击了古典的就业理论,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现实使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而实现均衡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来重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失业现象。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便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而不是因为劳动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对这一类失业的治理就不能通过实际工资的调整来解决,而必须通过政府采用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才有可能解决。但是,经济周期过去之后,经济中总是还会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而且这一比例的失业人口在逐年增加,每个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在延长,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部分失业也难以消除。动态地看,尽管有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重新就业,但同时又会从就业人口中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一类失业往往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部门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经济中的这一部分失业被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是难以通过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消除的。

自然失业率概念提出来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现代货币主义者、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等,更多地从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探索影响和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但是,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只要能就业而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但雇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雇佣更多的工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受到了某种阻碍。新凯恩斯主义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代表了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1.实际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等。

(1)隐含合同理论。 隐含合同理论以现实经济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为依据,用隐含合同阐明了工资与非自愿失业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这种维持工资稳定的合同只能从雇主那里得到。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这是因为,企业由许多股东共同拥有,这些股东的投资极为分散,并不十分在乎某一单个企业的风险,企业经理不能分享企业利润,也不在乎风险;而工人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在某一企业工作,不希望工资收入变动。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某种默契或共识: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随经济周期波动,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的工资要定得低一些,低于市场出清的水平。这就是隐含合同。隐含合同会导致失业。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不会采取工作分担的形式,而是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被解雇工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失业救济。暂时失业的工人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职位,这是为了维护其“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合同。因此,失业会持续存在。

隐含合同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失业,而且可以较好地解释工资粘性。简单地说,工资粘性的产生是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忽略了公众有效性的信息,而这些公众有效性信息是与厂商的利润、工人的收入、社会各部分成员的福利有关的。由于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不是根据复杂的有效公众信息而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来确定,这就使工资的变动不能随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会出现粘性。

隐含合同论从厂商提供的保险合同来说明工资粘性和失业,具有微观经济基础,被认为弥补了凯恩斯工资论的不足。

(2)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最先由林德贝克(A.Lindbeck)和斯诺尔(D.Snower)于80年代提出,试图解释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大量失业者愿意在现行实际工资水平之下就业却仍然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内部就业不足的厂商并不降低实际工资来雇佣更多的工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因为对厂商来讲,用失业工人替换在业工人是要花费成本的:雇主解除合同需要给内部人支付寻找成本、会面、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要想使外部人与内部人一样获得在“干中学”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等。另外,从内部人的态度来讲,厂商用失业工人代替在业工人会引起内部人的强烈不满,内部人之间会团结起来在生产过程中互相帮助,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同时采取歧视行为,损害与新进入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丧失或减低对工作的兴趣,降低外部人的劳动效率,从而迫使雇主对外部人支付工资远远低于他们的工资水平。由于雇主对雇佣外部人后内部人可能产生的敌视态度和后果会形成预期,因而他们如果要雇佣外部人,事先就会对外部人提出不同于内部人的低工资。可见,由于内部人可以利用已经就业的优势及在岗位上通过“干中学”积累的技能和知识,与外部人不是处在同等的竞争地位上,他们可以与雇主进行讨价还价,并使那些愿意接受比内部人更低工资水平的外部人不能就业,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这种非自愿失业是由内部人控制而引起的。

如果考虑到工会的作用,则非自愿失业不仅会持续存在,而且还可能加剧。这是因为,工会组织的主体是由在业工人即内部人构成的,而在业工人与失业工人相比在数量上总是占多数,因而工会对在业工人利益的关注程度要远远强于对失业工人利益的关注程度。当工会代表已经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人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外部人的利益。当不利的外部经济冲击发生之后,对劳动力需求降低,厂商会解雇工人,使失业率上升。但同时,工会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如增加雇佣和雇佣成本、增加排斥行为、提高内部者的交易能力、罢工和怠工等,帮助在业者提高工资,厂商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往往选择接受工会的条件。结果是使工资水平上升,厂商雇佣工人的能力下降,失业增加。

(3)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注重工资的激励作用, 试图解释为什么厂商自己主动把工资维持在一个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上。效率工资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实际工资定得高一些,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高工资之所以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因为高工资提高了因怠工偷懒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因而可以避免怠工偷懒行为,鼓励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高工资提高了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从而可以减少工人经常转换工种的行为,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高工资可以吸引能力较强、技术熟练的工人;高工资使工人感到受到公正待遇,可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当所有厂商都采用高工资来保持劳动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出现非自愿失业。

效率工资论可以用来说明实际工资粘性、双元劳动市场中的失业现象、同质工人的工资差异,以及不同群体间歧视工资的存在。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之所以存在实际工资粘性,是因为供给的波动会改变劳动的边际产量,厂商为了保持劳动生产率,首先改变的是雇员数量而不是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工资出现刚性。双元劳动市场是指在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劳动市场非出清的部门和劳动市场出清的部门。在前一部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很重要,厂商理性地支付工资是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在后一部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厂商支付给工人较低的工资,使劳动市场出清。但这时并没有消除失业。因为两个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存在会诱使某些求职者不愿接受较低的工资而宁愿停留在劳动市场,等被前一部门的厂商所雇佣,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效率工资论对工资差别的解释是:尽管工人是同质的,但工资和努力的联系在不同的企业里是不同的,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效率工资,因而同质工人有不同的工资。效率工资论还解释了工资歧视现象。如果工作职位存在配给,厂商就可以在无成本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来实行工资歧视。当厂商有代价地实行工资歧视时,厂商主要考虑的是效率工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在各个群体中常常是不同的,每一群体的工人相对于其单位效率的劳动成本来说都有自己的效率工资,如果这些劳动力的成本不同,厂商会首先雇佣最低成本群体中的工人。这样,任何存在的失业就被限制在单位效率成本较高的群体中,当需求波动时,这些群体中工人的就业状况最易恶化。

2.名义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是要说明, 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佣合同调整工资,经济中所有的工资合同不是同步的,它们的签定时间与到期时间是错开的,因而工资不能同时调整,而交替地进行调整。交错调整工资使总工资水平具有惯性,而总工资的惯性又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的稳定性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越大。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从而使工资水平出现刚性。工资合同中期望机制也会影响总工资,如果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值较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较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较高。可见,当国家力图稳定工资水平或理性预期要求工资稳定时,必然要求货币政策与总工资的增加相适应,结果是出现通货膨胀。而同时,超额需求的剧烈波动会使产出下降,对劳动的引致需求减少,失业增加。所以,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该理论试图说明, 尽管有理性预期的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就理性预期下的单期合同而言,货币政策虽不能影响实际产出,但可以影响价格水平,使物价保持稳定,并进而影响社会福利;在流行交错合同的经济中,政府针对经济中的波动而制定的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合同已到期的那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却能影响合同未到期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影响产出与就业;在交错合同指数化经济中,连续几个时期货币存量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产出,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动。因此,即使存在理性预期,经济政策还是有效的,政府应该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3.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的政策含义。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原凯恩斯主义一样,承认市场失灵,认为政府稳定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有积极的作用,因而主张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原凯恩斯主义者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进行了重新表述: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

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就业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有:

(1)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根据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制定法律阻止非法罢工;采取措施迫使在业工人向失业福利单位提供更多的资助等。提高外部人潜在边际产品价值的具体措施有: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改变失业福利体系;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等。

(2)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根据交错劳动合同论,合同机制的存在使工资不能随总需求的变化而迅速作出调整,造成工资粘性,从而导致失业。因此,政府的就业政策应着眼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3)促进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以提高总就业水平,同时引致私人部门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国内外市场竞争者开放市场,降低垄断程度,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在微观经济的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市场失效和失业的原因,较好地解释了欧洲80年代以来高工资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根据其经济理论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建议,但极少把这些政策建议具体化,因而其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其就业政策的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建议缺乏可行性。尽管如此,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为我国治理失业、扩大再就业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

标签:;  ;  ;  ;  ;  ;  ;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_凯恩斯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