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论文_曹孟昊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论文_曹孟昊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龙洲九年制学校 曹孟昊

【摘 要】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心理。要消除这一心理障碍,首先要善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破除文章神秘感,激发起写作兴趣; 进而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并以范文引路,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构思

作文指导始终是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习作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学作文指导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引导鼓励,破除文章神秘感

作文难是中学生所面临的共同话题。面对命题作文,很多学生表现的都是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这无疑给作文平添了一层神秘感。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告诉学生:“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写文章同平时讲话一样重要,也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掌握它, 既不神秘也不难, 无非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让人们通过文字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我鼓励他们,大胆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就行,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尽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或把看到的景象、事物的形态以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先不必顾虑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行文,如何结尾。这样, 他们不拘文法任意写来, 一开始难免杂乱, 但毕竟有话可说,写出了他们的一部分生活见闻和思想感情,下一步使之条理化才有了可能性。其中有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交代得比较清楚,或想法符合情理,应及时加以鼓励引导,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发,逐步把他们的作文兴趣调动起来。过去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想让学生按规范的文章格式写,写的像样一点,往往会束缚住他们的手脚。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教给他们写作知识更为重要。由怕写到敢写到爱写,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次大的飞跃。

二、激发兴趣,点燃写作的热情

1、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作文的热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 导入写作的冲动、 灵感乃至震撼, 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比如说,母亲节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目: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今天是母亲节,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回家给母亲说声“我爱你”。课堂一片沸腾,有学生说:“这哪好意思啦”,一脸难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天,我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问:“昨天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学生交头接耳,回答杂乱无章。我短暂沉默,让这种讨论持续了几分钟,再让说了的学生举手,结果寥寥。见时机成熟,我说,请同学们用作文的形式告诉我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理由,记下你的心理历程。此时,写作文成了比昨天的任务轻松得多的一件事,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动笔了。

2、启发学生作发散性构思,多角度立论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求异思维,激发兴趣点,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如在一次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作文训练中,在拟好的多组题目中,有一组为“我多想回家”与“我不想回家”,同学们在看似相反的题目中却写出了同一的主题,写“我多想回家”是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年迈的父母帮上一手,又从父辈的辛劳中获得拼搏向上的动力;写“我不想回家”, 表达了既想念父母又惧怕向父母汇报不理想成绩的烦恼和苦闷。习作在矛盾心理的描述中对自己“逃避父母的责备,逃避自己的反悔”,“不敢面对现实,面对父母”的心绪作了反思。平时训练时,还可以赋予一些成语以新说,同时撰写就同一成语或肯定,或否定的不同角度的一组议论文,这种多角度立论的训练同样能引起学生构思写作中的兴趣。

三 、范文引路,学习谋篇布局

在敢写、爱写的基础上,我进而要求学生注意作文章法,力求写得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结构完整,且具有一定的文采。这是高层次的要求,难度增大,仍易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必须循循渐进,并与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词语练习、认知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清课文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外,侧重要求学生熟读、默记课文,加强课余练习,摹写作文。摹写作文,就是让学生以习字临帖的方式练习写作,达到学以致用的母的。例如上完《春》这一课后,我便让学生依照原文的写景顺序、春景图的构成,也写一篇《家乡的春天》 ;或改题为《夏》 、 《秋》 、《冬》 ,模仿原文结构来写。而在上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后,我把魏巍写得《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读给学生听,使他们明白,写文章要紧扣题意来选材、布局,并且把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艺术机体,然后要他们仿照原文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这种“临帖”式的作文训练,看起来很笨拙,实际上既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各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中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几乎全是名家名作,不仅思想内容好,艺术上也完美,各具示范性、代表性。学生通过模仿,大体掌握课本上各种文章的写作特点,写起一般文章来就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笔不慌,也为他们今后初步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语文老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消除中学生畏惧作文心理,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

参考文献

[1]新时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讨《时代教育》 2015年 10 期 杨宗明

[2]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36 期 曾智育

[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散文百家(下) 》2014 年12 期 李春娟

论文作者:曹孟昊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论文_曹孟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