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向其林[1]2007年在《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软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它抗剪强度低,变形大,如果处理不当,地基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为了保证上部结构安全正常使用,必须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目前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深层搅拌桩具有成本低、速度快、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地层和施工环境。深层搅拌桩的工程应用水平超出了理论研究水平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广泛地查阅和评述了与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技术相关的科技文献,较好地掌握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动向,在大量的试验研究、数值计算和理论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深层搅拌桩工程实例,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本文以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为工程背景,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深层搅拌桩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原理。(2)研究分析了用于本次试验的水泥的材性;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载荷试验分析研究了桩体抗压强度与龄期、水泥掺入比的关系,复合地基承载力与龄期的关系。通过结合现场工程实际的试验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机理和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意义。(3)分析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受力特点及其荷载传递规律。通过现场试验,主要是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试与分析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并对目前常用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和沉降变形计算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以期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有实际指导意义。(4)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了其施工工艺特点,并通过几种检测手段分析了其加固效果。结合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分析既可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又可将具体工程的试验成果和经验及时总结出来为以后其它工程提供参考。

杨庆光[2]2008年在《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已经在软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沿海深厚软土地区,由于建设工程的数量、规模和地基土本身的工程特性等因素影响,地基处理技术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寻求理论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和施工上可行的地基处理新技术对于沿海地区的建设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南沙地区深厚软土的地基处理,提出了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与锥形桩复合地基的软基处理新技术。通过原位测试、室内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沙软土的工程特性、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有效桩长计算方法、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和沉降理论、锥形桩单桩成桩效应、锥形桩单桩及其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广泛收集广州南沙地区典型地段的软土工程勘察,总结出了广州南沙地区软土的形成环境与微结构。对南沙地区深厚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验证了南沙地区软土的“三高三低”工程特性,并通过统计与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南沙地区软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间的回归关系,为南沙深厚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取值合理性提供了一种直观便捷,行之有效的判定方法;(2)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刚性基础下不考虑桩间土顶荷载的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基础下考虑桩间土顶荷载的柔性桩复合地基和柔性基础考虑桩间土顶荷载的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有效桩长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研究了各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桩长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3)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和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设置褥垫层情况下单一桩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和加固效果进行研究,并得到了考虑桩土和复合地基沉降之间关系的特征值取值方法。(4)通过现场大型载荷试验,对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长短桩桩身和桩间土应力随荷载水平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长桩、短桩和复合地基之间的沉降关系,建立了一套求解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方法,最后根据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征,对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进行竖向分区,并根据各区域各自的特征采用不同的附加应力求解方法,最后利用分层总和方法得到了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5)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对不同锥角的锥形桩单桩和等截面桩压桩的挤土效应和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基于复合地基的桩土变形协调关系,推导出了带垫层情况下锥形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理论解,最后通过室内试验,对锥形桩复合地基和等截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把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结果同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非常吻合。

徐辉[3]2006年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单、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软弱土地基。但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制约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次研究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尚未深入开展工作的工程特性入手,主要分析其承载和变形的特性。论文通过静载荷试验,得到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和土载荷、沉降、应力比的试验数值,据此分析不同载荷水平下,桩土分担载荷、桩土应力比、褥垫层作用、沉降变形等要素,总结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特性。此外,论文根据现有复合地基理论得到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值,将理论值、实测值和Ansys计算值进行比较,浅析复合地基沉降理论存在的不足,并举荐有限元法进行沉降计算。同时文中借助有限元软件模拟复合地基的应力场和位移场。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不同载荷水平下,复合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特征。本文还进行了桩长对复合地基承载、变形影响的分析。在现场试验、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之后,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夯实水泥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伴随加载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并有一个极值(n_(max)<6.1);随着总荷载的增加,桩和土的分担载荷同时增加。在总载荷p<310kN时,桩和桩间土分担的载荷曲线可近似为直线,总载荷p在300~400kN之间,桩和桩间土的分担载荷曲线出现拐点,桩体分担的载荷将出现骤然减少,桩身屈服破坏; 2.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征说明在低荷载下是加固区桩间土的压缩变形,在载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下卧层的压缩变形,加固区的压缩是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 3.目前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和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由于具体场地的条件不同与现场原位实测值有误差,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vs适当选取和调节设计参数,可以减少这种误差; 4.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位移场具有如下特征:在低应力水平作用下,桩和土能够很好的产生协调变形,土体的位移变形呈沉降漏斗状。随着载荷的加大,位移变形的沉降漏斗径向变窄,桩体的位移加大;相比应力场的变化情况是复杂的,复合地基在低应力水平下,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在一般应力水平下,复合地基的上部土体产生椭球的应力区域;在高应力水平下,在桩体的底部产生负摩阻力区域,随着载荷的加大,负摩阻力区域逐渐减小至消失; 5.增加复合地基的桩长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但当桩长增加

骆永春[4]2013年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黄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在黄土地区修建的既有铁路,由于技术经济因素,设计标准不高,尤其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不严;路基绝大多数直接用黄土填筑,未作任何改良;已有的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技术方法、设计参数的确定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路基工程的黄土地基大多都未经处理或加固,一旦所处气候条件、地面排水条件发生变化,引起黄土地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则会改变黄土的工程性质,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陷,对路基结构物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中正在修建或将来拟建设的新线铁路技术标准的普遍提高,建设中必定会涉及到黄土地基包括湿陷性地基的处理问题。因此,为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路基承载力,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要求,进一步开展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黄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结合郑西客运专线等重大工程在西部地区进行设计建造,开展黄土改良试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路基工程中黄土地基承载及沉降变形特性研究。根据所面临工程的性质、黄土的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建筑物特点、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寻求确实可行地基处理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及沉降特性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阐述了黄土路基的沉降特征,分析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及其承载力特性,总结了目前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理论计算方法。(2)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对黄土的基本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改良黄土进行强度特性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的试验状态下两种改良黄土的强度特性。并找出变化规律,为现场施工提供参考依据。(3)利用岩土力学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摩尔-库伦本构模型,进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黄土地基数值分析计算。(4)计算结果与分析:在土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考虑了荷载、垫层模量、垫层厚度、桩长、桩体刚度、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大小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设计建议。

洪波[5]2008年在《劲性搅拌桩在复合地基中应用效果的评价和研究》文中认为劲性搅拌桩是在水泥土搅拌桩初凝前插入一定长度的芯桩,形成复合受力桩的一种新桩型,有了芯桩的参与,提高了桩身刚度和截面承载力,使水泥土的极限状态侧摩阻力和桩身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可以均衡协调的发挥,从而获得较高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该桩型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桩身质量稳定可靠、施工工艺简单和环保效益好等优点。劲性搅拌桩就是刚性桩与柔性桩两者优点的结合:即先施工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待固化剂初凝前较短时间内(一般1-2小时)静压入预制桩(一般为微型桩),由水泥土搅拌桩和芯桩共同提供侧摩阻力,同桩间土共同承担建筑荷载,一般由水泥土搅拌桩提供的端阻力较小,只占单桩极限承载力的8%~10%,甚至更小。劲性搅拌桩解决了搅拌桩强度、刚度不足的问题,由于刚性芯桩的参与,芯桩与水泥土搅拌桩与周围土体之间变形更加协调,使整个桩体桩侧阻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试验工程408根原型桩系列对比试验以及破坏性静载试验,证实芯型、芯长和含芯率适当的劲性搅拌桩平均具有高于预制桩50%以上的承载力,高于水泥土搅拌桩140%的承载力。本文以愉悦港湾生态商住区工程为依托,对劲性搅拌桩应力和应变的测试,以及劲性搅拌桩现场载荷试验,通过本次试验过程中各种应力、应变及土体原位测试等取得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实测的剪切强度与理论计算的差别为沉降计算的分析与修正找到了依据。研究分析劲性搅拌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曲线变化,进而分析劲性搅拌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同时对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计算,提出等截面模量的概念。在本次测试和以前积累的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劲性搅拌桩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合设计、试验和工程经验讨论了劲性搅拌桩的破坏模式,同时介绍这种桩的工程应用效果检验和评价,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经济比较分析。最后,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成果对劲性搅拌桩的工程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汤磊华[6]2016年在《循环荷载下带侧向约束结构的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文中指出带侧向约束结构的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为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下的工作特性,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108176),采用室内模型试验与FLAC~(3D)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循环荷载下,加筋垫层工作性状及带侧向约束结构的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加筋垫层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不同垫层厚度及加筋层数下,软土地基沉降特性随循环次数、循环应力比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循环次数小于临界循环次数时,软土地基的沉降随循环次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当循环次数大于临界循环次数时,软土地基的沉降随循环次数的增大而趋于稳定;在同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随垫层的厚度、土工格栅铺设层数增大而减小。(2)通过开展循环荷载作用下带侧向约束结构的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深入探了讨侧向约束、桩体楔角、加筋垫层、循环次数等参数对复合地基桩顶、桩周土沉降及桩土应力的影响,获得了桩身轴力沿深度分布及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下,增设侧向约束、铺设土工格栅及采用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加固软土地基时,能改善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桩–土沉降差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而后趋于稳定;夯实水泥土楔形桩桩身轴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桩身轴力最大值在距桩顶1/4桩长处,且桩身轴力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在减小。(3)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相关设计参数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在循环荷载下,约束桩位置及模量、夯实水泥土楔形桩间距、桩体楔角及桩身模量对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复合地基中最优设计参数:约束桩模量为50MPa~500MPa;夯实水泥土楔形桩的最佳楔角为0.48°~2.2°,夯实水泥桩模量为60.67MPa~606.7MPa。

郭喜平[7]2004年在《高压旋喷注浆法在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有愈来愈多的高速公路修建在软土地基上。而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处理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针对黄土地区公路的特点和建设的要求,提出了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并在尹中高速公路上实际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所谓高压旋喷注浆法(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进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用高压设备将浆液或水以20MPa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同时钻杆以一定速度渐渐向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强制搅拌混合,浆液凝固后在土层中形成一个固结体,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路堤施工后的沉降变形,增强软基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可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通过在尹中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实际应用表明:在相同填土高度和加载速率情况下,未经处理的地基,路堤的最大沉降量平均为67.67cm,处治后的路堤平均沉降量为12.5cm;软土地基的平均承载力由处治前的85kPa提高到208kPa,旋喷桩的群桩效应明显,对路堤的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与深层搅拌法(水泥桩)相比,可节约投资约5.5%;与堆载预压法相比可缩短工期半年以上。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复合地基的强度形成机理,初步弄清了复合地基水泥桩的破坏原因;探讨了黄土地区路堤沉降计算方法等理论问题;提出了在软基路堤施工中设置桩间系梁、桩顶垫层的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法,对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处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许胜才[8]2016年在《水泥土桩加固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航道开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人工开挖高边坡,边坡土质多存在淤泥质粘土,粘土,填土等软弱及不稳定岩土层,边坡稳定性不足,必须对边坡进行治理。因边坡高度大,坡线长,范围广,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方案存在建设工期长,工程造价高等问题。目前,通过深层搅拌法或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水泥土桩来加固软土地基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水泥土桩用于基坑、边坡和路堤等工程加固时,稳定性分析尚无统一的规范遵循,水泥土桩加固边坡的变形破坏特性、抗滑机理、合理布桩结构形式以及设计计算理论等都缺少相关研究资料,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基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水泥土桩加固边坡的抗滑特性、工作机理以及设计计算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完成了178个试样的室内试验,内容包括单轴抗压、径向劈裂和三轴压缩,分析了水泥土的强度特性和变形破坏特性。根据水泥土剪胀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水泥土剪胀角模型方程。同时根据论文研究目的,选取了适合描述水泥土材料力学性质的本构模型和强度准则。(2)详细介绍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方法及其各自的适用性。分析了D-P强度准则与M-C强度准则的等效性,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探讨,结果表明D-P准则参数a有效范围为0≤a≤(?)/6。对D-P系列准则的在边坡稳定计算上的精度进行了分析,扩展了强度折减法所采用的屈服准则范围。(3)运用Abaqus结合强度折减技术对水泥土桩加固边坡的变形破坏特性和抗滑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离散水泥土桩加固边坡,当边坡失稳时,刚度和强度都较大的水泥土桩呈S型挠曲变形而发生弯折破坏。传统极限平衡法假设桩体只发生剪切破坏,计算结果将会高估加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水泥土剪力墙的概念,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采用水泥土剪力墙加固边坡,因墙土界面摩擦力的作用,下滑力在剪力墙和滑体间得到调整,最终促使加固边坡产生整体剪切破坏,从而有效发挥剪力墙的抗滑能力。(4)以20:1的几何相似常数建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水平剪切模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离散水泥土桩和水泥土剪力墙的变形破坏特性、抗滑机理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似,模型试验得出的规律证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5)基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几个离散水泥土桩加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分析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8个算例的分析证明等效抗剪强度法精度较高,宜在设计中优先采用。进一步地,将支持向量机(SVM)、粒子群算法(PSO)和强度折减法(SRM)相结合,建立了水泥土剪力墙加固边坡的SRM-SVM-PSO设计优化技术,利用Matlab编制了相关程序,算例分析表明,通过优化剪力墙的设计变量,加固边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得到了满足。(6)以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引航道边坡加固工程为例,进一步阐明了高压旋喷桩加固引航道软土边坡的变形破坏特性及合理加固结构形式。采用饱和-非饱和土渗流固结理论,分析了航道水位变化对饱和-非饱和加固边坡渗流场和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为高压旋喷桩加固引航道边坡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相关建议。

颜(山献)[9]2003年在《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搅拌桩作为一种地基加固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随着大量基础工程的建造, 搅拌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理论研究方面结合实际的滞后和不重视对施工经 验的提炼,制约了搅拌桩在实际工程中更广泛的应用和加速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在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打桩后桩间土力学性状的变化 规律,提出更加合理的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出单桩桩侧摩阻力的理论 计算公式以及有效桩长的理论计算公式,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单桩以及群桩进行数值 分析。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1.水泥搅拌桩加固商住楼软弱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在单桩,单桩复合地基以及 双桩复合地基载荷板下具有代表性的截面处埋设压力盒,测得复合地基在加载过程中 桩,土应力随荷载的变化情况。根据实测数据,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了搅拌桩复合地基 在加载过程中的固结变形特征,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搅拌桩单桩承载力与桩间土承载 力实际发挥情况等规律,为搅拌桩的应用和理论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视搅拌桩桩体为均质弹性介质,推导了复合地基中单桩有效桩长的理论计算公 式;根据王启铜柔性桩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以桩侧土与桩体协调位移为前提推导了柔 性桩桩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以基底接触应力均匀分布,桩体、桩间土均质为前提,讨 论了桩,土协同工作原理,从而得出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变形特性,以及桩、土应力 比计算公式;结合本次试验,通过计算加载时桩体与土体的荷载分担情况以及在极限状 态下桩土承载力发挥值,提出考虑群桩效应的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3.建立多种模型。基于桩土共同工作原理,建立桩土共同作用模型,用有限元软 件对双桩承台,四桩承台以及九桩承台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桩长、桩距、桩 体模量以及置换率对单桩承载力、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值以及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程度,并 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较。 4.考虑桩、土协同工作,提出搅拌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及建议。为实用时保证桩 体和桩间土体能同时达到极限承载力为前提,通过改变褥垫层厚度与弹性模量实现调节 桩体与桩间土体的应力分配,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进而为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与 施工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经济性。

王大川[10]2006年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基问题的处理恰当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造价,而且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危,即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因此其重要性已愈来愈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在软土地区,地基处理更是水利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软土地基处理的各类工程措施中,水泥土搅拌桩技术目前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外的水利工程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大量软土地基的存在,水泥土搅拌桩更是有着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大量的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技术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软土的地基承载力,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量,减小复合地基的基底应力,而且该技术成本相对低廉,施工速度较快,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水泥土搅拌桩在我国应用以来,应用范围不断发展,形成了我国的特色。但是由于影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不确定因素多、问题复杂且难度大,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造成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安全隐患或者浪费,因此有必要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进行进一步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相吻合并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土的机理和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总结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和计算的基本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了桩体模量、桩长、置换率等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对小虎岛内河涌工程的复合地基设计和计算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践;另外对小虎岛某堤防工程的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将小虎岛某堤防工程中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曲线能够较好地与现场实测曲线吻合,本文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复合地基的分析设计,为其他相关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应用研究[D]. 向其林. 中南大学. 2007

[2]. 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 杨庆光. 中南大学. 2008

[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试验研究[D]. 徐辉. 安徽理工大学. 2006

[4].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黄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D]. 骆永春. 兰州交通大学. 2013

[5]. 劲性搅拌桩在复合地基中应用效果的评价和研究[D]. 洪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6]. 循环荷载下带侧向约束结构的土工格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D]. 汤磊华. 湖南工业大学. 2016

[7]. 高压旋喷注浆法在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郭喜平. 重庆交通学院. 2004

[8]. 水泥土桩加固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 许胜才. 广西大学. 2016

[9]. 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D]. 颜(山献).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10].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研究[D]. 王大川. 郑州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