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

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

张康庄[1]2001年在《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以文化批评理论,运用文本细读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从城市文化这一独特视角,来剖析与探讨近20年来中国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 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的凶猛发展,都使得大陆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得以产生,市民社会得以初步形成,而这也就为那种不同于传统农业文化的现代城市文化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大陆城市电影才得以复苏,才有了自己全新的审美文化内涵和叙述方式。本论文分为四部分:1、考察城市电影产生的语境及其创作现状与研究状况;2、分析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文化内涵;3、探讨城市电影的叙述方式;4、结语:剖析城市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中国大陆城市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城市文化是一种正在成长着的“准城市文化”,它的发展和成熟将有着自己独特道路,但却始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西方文化的能动的化合。

李英[2]2008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电影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现代城市出现了,生长于城市文化根基的城市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了新的发展,这为城市电影的研究开辟了空间,也为本文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意义。本文旨在以文化批评理论,运用电影文本解读和比较研究方法,从城市文化的视角,来剖析和探讨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城市电影,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文化,二、电影中的城市景观,叁、电影中的城市人群,四、城市电影的现实处境与发展出路。本文选取了有着鲜明地域特征、文化特质的典型代表城市上海和北京,通过解读其在电影中的文化意义来探它们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精神。并在对电影中城市景观和城市人群的文化阐释中,解读当代普遍的城市文化内涵,关照城市人群的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美学的角度针对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现实处境尝试性地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朴明哲[3]2016年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剧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以城市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凭借着反映现实、贴近生活等优势在所有影视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受观众喜爱的题材之一。而且以城市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作为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为我国城市形象的树立和提升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之后,我国影视剧中的城市形象不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是传播形式上都与新世纪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再加上受地域、个人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受众对影视剧中的城市形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将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剧中城市形象的传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新世纪以来影视剧中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形象传播差异的研究、新世纪前后我国影视剧中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对比以及通过对受众的调查探寻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剧中的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找出目前我国影视剧中城市形象在传播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今后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郑小华[4]2016年在《当代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文中认为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本论文以当代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2011年以来43部城市微电影的文本分析,归纳出微电影中城市意象的共性及个性特征,深刻理解和认识微电影如何参与城市形象建构,进而挖掘城市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全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以外,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城市意象的概述,重点阐述国内外既有研究对城市意象的概念界定,明确城市意象具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大组成部分。第二章着重介绍当代城市微电影的发展现状。第叁、四章分别探讨微电影所展现的世俗空间以及消费空间中的城市意象。第五章重点解读微电影中具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意味的城市意象,展现都市心灵的“逆城市化”、农民工群体的身份焦虑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道德冷漠。结语部分指出,当代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是受众对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意蕴的艺术感知,创作者将城市的物质存在转化为某种象征符号,把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具有表意性的能指空间,城市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担着叙事功能,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于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的城市,当代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更具有后现代性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宏大叙事模式的解构,放弃全知视角和中心主义,以非中心化的边缘人物勾勒出现代都市的生活图景;以小人物的思想状态,反衬出现代都市的精神风貌;以黑色幽默反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裂变与冷漠。微电影中对于城市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映射着当代城市的主流文化形态,二者交相辉映。此外,通过对微电影中城市意象嬗变过程的梳理,我们也能大致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李静[5]2011年在《北京城市电影(1988-2011)中都市人的精神危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发展、繁荣。以都市为背景,反映都市人情感、精神面貌的电影也越来越多。而作为一线城市的首都,其电影事业在全国处于首要地位,因此反映北京城市面貌的电影在数量与质量上亦是最出色的。本文选取以反映北京都市面貌的电影来研究都市化进程中都市人的精神危机。论文主要分叁个部分。第一章论述改革开放初期都市人从几千年的传统意识中逐渐苏醒过来。老一辈人大多无法接受现代化的冲击,极力排斥现代,年轻一辈大多迎合、追逐现代,但同时也受到来自父辈代表传统的阻挠,他们也彷徨、迷茫、挣扎过。还有一类人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然而无论怎样,社会都将不停地向前迈进,人该如何面对越来越发达的都市,需要自己的理智思考,更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觉醒后的女性,敢于向男权挑战,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这引起了男性的恐慌。两性之间似乎走向了对立。第二章讲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些大都市都在全力提倡经济效益,与之相适应的是都市人为了努力工作赚钱而奋斗不息。由于都市人在知识、智力、技术、机遇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贫富悬殊。面对都市巨大的生存压力,一些人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将人伦道德等抛之脑后,铤而走险,陷入欲望的漩涡。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传播途径在大都市的畅通便利,西方价值观念逐渐熏陶了中国都市人,都市人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中滋生出很多不良习气。到处都充满了机会的大都市成为了外地人向往的天堂,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遭到了感厌恶与威胁的都市人的极力排斥。而在外地人眼里,都市人亦是自私、充满罪恶的,都市人与外地人的不相容成为都市的一大难题。论述了都市人在经历精神的痛苦折磨后,萌生出对童年的怀念,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对纯真友情、传统邻里关系的向往,都市人萌生出一种怀旧情结。只有对现实不满才会怀旧,说明都市人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快感时,内心却怀念纯真时代的纯真感情,预示都市现代化的当下,都市人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危机。

陈雪[6]2016年在《张一白电影的“都市意象”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影作为继建筑、雕塑、音乐、绘画、舞蹈、诗之后的第七艺术,从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发展到现在电影的数字时代,电影不断博得人们的喜爱。都市化在不断推动现代性,不断发展中国电影,都市电影也多多少少承载了社会责任,创造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期中国的核心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而记录都市中的生活多是使用传统道德理念作为影片主题,并围绕它来叙写故事情节、建构人物形象。当下的都市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而推动发展,价值观念早已从传统有所变化,这也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使现代的电影围绕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群展开不同的生活场景。都市意象是当代电影批评实践中一个崭新的视角,不同时空的都市意象以极具独特性的方式展现在当代电影中,在观众观影的同时接收着其扩散与传播的都市经验、想象和价值观。不断经由电影制作者们“个性化”的意象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并构建出新的都市意象。张一白作为一位突出且个性化的第六代导演,执着于“都市电影”的创作。他生长于重庆,这座“充满欲望的城市”激发了他的电影梦想,让他开始追求用影像审视现代都市现实和多彩的生活。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的电影充满时代性与个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张一白导演凭借自己对都市的独特视角感知,为观众解密了当代复杂的现实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从导演的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到“重庆叁部曲”的《好奇害死猫》、《秘岸》,以及《夜·上海》和《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都市影片,大多都是以北京、上海、重庆等大都市作为故事背景。借助影片中典型的都市意象来窥视人物的私密生活和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从而表达人们在残酷而现实的都市生活中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无奈。其中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忧郁的风格都来自导演独特的都市情结。论文在参考相关影像资料和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对张一白电影构建的都市及都市意象进行研究分析,绪论部分对张一白及其影像作品联系都市意象这个较新的影视批评视角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全文的构思框架,绪论解释了“影像与都市”、“意象”、“都市意象”相关概念并探讨了张一白电影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了张一白早期经历和影像作品,并结合都市视角来分析其创作原因和影像价值。第二章和第叁章通过都市景观、都市空间和都市物象的方面来分析张一白电影中都市意象的元素,探讨其中的多层内涵,并解读了他的叙事语言、镜语表达、色彩音乐等展现出的都市浪漫美学。最后部分总结了张一白都市电影的价值和不足,分析其创作中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取舍关系和情感转型。

杨秋[7]2016年在《行走在精英与大众间:苏州福纳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第一批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甲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影视公司,苏州福纳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多年来共创作了38部(约1500集)电视剧,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该公司电视剧在主题选取、剧情安排、细节设计以及传播方式上不仅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在消费主义影响及大众文化流变趋势等作用下,整体呈现了行走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电视剧创作特色。全文努力运用叙事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消费主义理论、快感理论等分别针对苏州福纳公司不同类型电视剧进行深入而独到的分析研究,同时也获得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传播方面的一些相关认识。论文第一章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范围、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阐述了苏州福纳电视剧与苏州文化及中国电视剧的关系,指出该公司电视剧整体创作一直具有行走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特色。其中重点论述明确了“新文人电视剧”和“新神话(系列)剧”的概念,对“南方派影视剧”、“作家电视剧”、“新文人电视剧”、“新人文电视剧”等相关名词进行了必要的辨析。第二章主要论述福纳公司的“新文人剧”从文学精英走向电视大众的改编特征。将福纳电视剧放在江苏尤其是苏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察其在影视剧拍摄、类型开拓、娱乐功能和商业潜力挖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之间密不可分的渊源。同时,全面梳理江苏当代作家小说作品和福纳电视剧的改编的姻缘,借鉴模式论方法对福纳改编剧和原着小说进行文本比较研究,分析并提炼了福纳改编剧的影像创新手法。第叁章主要论述福纳“新神话(系列)剧”的无厘头风格引发的草根狂欢现象。无论是空前收视率背后的大众文化传播原因,还是文化主管部门和部分理论研究者曾经对“春猪”系列神话剧的无情批判,甚或是福纳系列一部接一部的传播效应,都是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关注的问题。作者努力运用后现代主义关于解构、颠覆等理论观点,分析研究了福纳电视剧中最受观众欢迎且产生较大影响和争议的、以《春光灿烂猪八戒》为肇始的“新神话剧”系列作品。第四章的关注重点是福纳古装题材剧对大众快感需求的刺激与满足。论文在对快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并在探讨电视剧中快感生成、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基础上,分别阐释苏州福纳公司在古代题材剧的创作中通过混搭拼贴等后现代手法,将分析该类题材剧通过将历史故事与戏说形式混搭、江湖功夫与喜剧元素混搭、古装想象与时尚潮流混搭,从而营造出电视剧的奇观化效果和快感体验。第五章重点阐释福纳近现代题材剧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求口碑与商业双赢的案例。以福纳近期最为重要的电视剧《叶问》为重点,一方面探寻主创人员的民国情怀和英雄戏创作背后的深层文化经济因素,另一方面探讨福纳电视剧在全力打造年代武打剧升级版方面的努力及成功,同时特别强调苏州福纳公司围绕该剧借船出海提升民营华语电视剧海外影响力的成功经验及营销传播模式。第六章研究福纳当代电视剧的创作传播。分别从心理学视阈分析当代剧的人格塑造变化轨迹,从女性主义视阈分析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影像呈现,从人文主义视阈分析作品中折射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关照。既关注我国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相对不足,又分析福纳电视剧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但仍存在明显问题的相关电视剧创作及传播现状。最后的余论,主要就苏州福纳电视剧创作传播与营销管理中的成败得失进行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也适当涉及了当下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D]. 张康庄. 暨南大学. 2001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电影浅析[D]. 李英.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3]. 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剧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朴明哲. 南京理工大学. 2016

[4]. 当代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文化内涵[D]. 郑小华. 暨南大学. 2016

[5]. 北京城市电影(1988-2011)中都市人的精神危机[D]. 李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6]. 张一白电影的“都市意象”分析与研究[D]. 陈雪. 西南大学. 2016

[7]. 行走在精英与大众间:苏州福纳电视剧研究[D]. 杨秋.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