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因教学之管见论文_宋萍

历史原因教学之管见论文_宋萍

摘要:本文以大量的教学实践、多年的教学经历,介绍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原因教学。从重视历史原因教学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原因教学两方面谈了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实践;历史原因;重视;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因此历史考试着重的就是这些。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我们教师平时教学中更是反复地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事实上,我们想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更应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历史原因教学同样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重视历史原因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重视历史原因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悦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学生只有对你这门课有兴趣,才有可能把它学好。因此,每一个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问“为什么”,绝对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今,历史剧充斥了电视荧屏,这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秦王扫六合》时,笔者直接告诉学生:“‘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课题的意思是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七雄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继而我又问“知道秦始皇吗?”“知道”“怎么知道的”“看电视”“想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吗?”“想”“想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是暴君吗?”“想”。通过他们的表情,笔者知道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历史和现实有割不断的联系。如笔者在上《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就先问青年节和党的生日分别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后,笔者又问“为什么”,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就调动起来了。

其次,重视历史原因教学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具有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与初步的判断能力,思维活跃,爱问“为什么”。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可能有时候这个“为什么”很幼稚、很不合适,我们也不能用粗暴、不屑一顾的态度。否则那是最伤学生,最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试想想,学生不也是对历史有兴趣才会有“为什么”问教师的吗?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原因讲清楚,来保护学生的兴趣,还要借此鼓励其他同学多问“为什么”。我们应该经常和学生说:“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重视历史原因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健全人格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人智商再高,思想认识有问题,那这种人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历史通常被称为“第二政治”,也就是对人的思想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我们教师直接跟学生讲道理,学生是听得懂的。但如果我们用事实讲道理,那就是以理服人,不是讲大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就是这个道理。记得笔者在上《法国大革命》一课时,讲到‘拿破仑’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很多同学都面露羡慕、佩服之色,更有一位同学说:“拿破仑,我的偶像啊!”笔者就说:“看来同学们都觉得拿破仑很伟大、很风光,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他这么伟大、风光吗?”等学生七嘴巴舌发言后,笔者总结:除了时代成就了拿破仑,主观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努力。笔者就是想借此告诉学生:想要有出息,自己一定要努力,奋斗。笔者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触动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因为国共两党团结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中国近代为什么多次被侵略?”“因为中国落后”,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小米加步枪’这种落后的配备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学生懂得人民的作用是最伟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坚定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另外,重视历史原因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转为“会学”,使学生能力提高,比如分析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起了关键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为什么”,就大大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还能不断地教给学生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肯定会提高的。那怎样进行历史原因的分析呢?从十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内外因分析法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某件事发生的条件。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内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原因,内因也叫根本原因,即引起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源。外因常指直接原因,也称导火线,它与历史事件的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两种因素,外因是其产生的条件,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

如“秦朝末年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学生回答“因为陈胜、吴广他们在服役途中遇到大雨,道路被冲毁,肯定要误期,按秦律,这是要被处死的,与其去送死,还不如拼一拼”。这时的学生才学历史,看原因只能是表面的,此时教师就要耐心帮学生分析了:遭遇到恶劣的天气是起义的原因,我们称为是直接原因,是外因,是起义的导火线。那假如没遇到这种天气,秦朝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起义?(生答:不是)为什么?(秦朝的暴政)这个就是起义的根源了,是根本原因,被成为内因。历史上很多事件都可以用内外因跟学生分析原因。“英国为什么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导火线,被称为直接原因(外因);英国想要攫取在中国的权益,这才是根本原因(内因)”;“八国联军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是直接原因(外因),是导火线;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是根本原因(内因)”;“为什么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线(外因),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内因)。”“为什么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直接原因,称为导火线,即外因;内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这是根本原因。”“为什么苏联会解体?”“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外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内因)”……从以上的例子看出内因、外因的原因分析就是指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分析。

2.主客观原因分析法

客观原因指主观意识之外的能够引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素,它包括历史因素,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因素,即社会现实的需要。主观原因是历史事件参与者的主观愿望和努力。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历史、现实和主观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这一课有一个关于“拿破仑”的“动脑筋”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就是主客观原因的分析了:客观原因是拿破仑上台之前法国政局动荡,此时的法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的领导来稳住政局,因此拿破仑的出现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主观原因就是他自己的能力加奋斗。以此类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为什么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人物?”“客观原因是当时共产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一个人物的正确领导,为党指明方向;主观原因当然是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以及他一贯的坚持和主张。”“秦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客观原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久必合’;广大人民渴望统一,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主观原因:秦朝的强大。”“阿基米德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客观原因:希腊特别是雅典重视科技教育,文化氛围浓;主观原因是阿基米德本人的科学精神。”……一般来说,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是对历史人物原因而进行的分析。

3.前提条件分析法

条件是影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因素,前提则是其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基础。一般表现为影响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或重大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重大改革、国家统一等。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在具体的前提和条件下发生的。

就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来进行分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是足够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的雇佣劳动大军的出现;技术前提是手工工场的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引起了改进生产技术的工业革命的到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也是前提条件的分析: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经济前提;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阶级前提;条件是前人先进思想为基础。一般来说,这种前提条件的历史原因分析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用到。

总之,笔者认为进行历史原因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知道历史原因,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是残缺的。只有将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四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对历史现象、事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希望笔者在这一方面的看法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学 210000)

论文作者:宋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历史原因教学之管见论文_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