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型系统的认知类型分类--兼论汉语语态问题_世界语言论文

汉语句式系统的认知类型学分类——兼论汉语语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态论文,句式论文,认知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语态问题说起

1.1汉语的语态问题是汉语语法学中没有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对语态这一概念本身的研究不足、理解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结构特征所造成的。

1.2语态(Voice)这个概念,同时制(Tense)、时体(Aspect)、模态(Modality)、语气(Mood)等一样,源于形态语法学。Voice原义为声/音,指承担语法意义的声响形式,作为语法概念意指同一内容的不同声(形)的表达。形态语法(如英语语法)以语言的形态为标准,区分了被动态和主动态。其中,被动态是有标记的,而主动态是无标记的。带有被动标记的句子称为被动句,不带这种标记的行为句为主动句。近来又把在形态上既不是主动态,也不是被动态的句子称为中动句或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例如:

①This book sells well.

②The car drives easily.

对于日语来说,如果以形态为标准来划分语态,就不仅包括主动(能动)和被动(受动)语态,还包括可能、使役、自动和他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授受、相互动作等。因为这些范畴在语形上是相互关联、不易分割的。比如,柴谷方良(1982)在对日语和英语的Voice进行比较时就指出:“如果遵循‘Voice是同一内容的不同声(形)的表达’这样的狭义的、原本义的解释的话,就只能考查他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形了。可实际上,一般还包括自动和他动的对应、使役形以及可能形的考查。”柴谷的观点对日语的研究是有效的,并已成为日本语学界的共识。

通观英语和日语的语态,至少可以确认以下几点:(1)语态是英语和日语中和动词相关的、强制性的形态范畴。但语态源于对同一事象的不同视点的表达。比如,英语中的主动和被动所表达的事象是同一的,只是视点不同。(2)语态虽是动词的形态屈折变化,但语态是事象整体的表达方式,是关涉句型、句式、句类整体的范畴,是关涉句子结构类型的范畴。(3)即使是从形态的角度划分语态,英语和日语的语态范围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语言不同,其语态所指可以有所不同。

1.3对于汉语来说,以形态划分语态的方法是很成问题的,因为汉语的动词缺乏形态变化,很多句式也难以从形态上区分出语态。例如:

③这房子盖了三年了。

④那辆自行车在这儿放了一个星期了。

对这样的句子,有人认为是意念被动句,有人认为是一种中动句,有人认为是宾语前置句,还有人认为是话题句。可见,用形态标准很难理清上述句子的真实面目。

那么,汉语的语态是一种怎样的面目呢?汉语的语态又是一种怎样的结构呢?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在理论上廓清以下几点:

(1)应区别小语态和大语态、狭义语态和广义语态,即区别形态语态和事象类型。小语态指形态语态,即以动词形态变化所表现出的主动、被动和中动。大语态指事态,事态是指事象类型,而语态就是反映事象类型的句子类型。从根本上说,事态的类型决定着语态的类型。

(2)应摆脱动词中心论的影响,确立以事象类型为基础的认知类型学的语态观。像英语那样的语言,以动词的形态为中心,形成了主动、被动或中动这样的语法范畴,并以此为核心来统摄英语的组织结构。而对于汉语来说,动词中心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词句的语态特征,不能涵盖其它句式。汉语中作为语态的常式是不能用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反映的,必须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角度讨论汉语的语态。我们认为,汉语的语态包括以下六种:现象句语态、活动句语态、变化句语态、状态句语态、属性句语态、心态句语态。

(3)问题的关键是,语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如果把语态定义为反映同一事象的不同视点的句法形式,那么语态的本质就是一组从不同视点反映同一事象的句式,即句式群。英语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区分出主动、被动、中动语态;日语也从形态的角度出发,认定了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形以及自动和他动的对应、使役形和可能形对应等。而对于汉语来说,以形态标准来界定语态的路子是注定行不通的。汉语是意合语法,而不是形合语法。我们认为,从汉语的角度看,必须结合汉语的句式系统来讨论汉语的语态问题。因为汉语的语态是同汉语的句式系统问题相关的,只有弄清汉语的句式系统,才能看清某一个具体句式或某一个语态的本质特征。这里,我们把语态同句式系统的关系概括如下:

语态→句式群(句系)→句式系统

一个句式群(句系)就是一组反映着对同一事象类型的不同视点的表达结构,这也就是一种语态。反过来说就是,一种语态,一定会归结为一个句式群。归根结蒂,语态的本质在于反映同一事象类型的句式群,或日句系。而不同的句式群就构成了该语言的句式系统,从而也就构成该语言的语态系统。

二、对已往研究的反思

2.1在汉语学界,直接以语态为题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汉语学界关于语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语的句型、句式、句类、句模和句系的研究中。可以说,汉语的语态研究是渗透在关于句型、句式、句类、句模和句系的研究中的。这些研究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汉语的句子进行划分。其标准有三种:一是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的;一是以功能为标准的;一是以形态和功能相结合为标准。

(一)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的分类:(1)以谓语的词性为标准: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2)以代表词为标准:“比”字句、“把”字句、“被”字句、“在”字句、“是”字句、“有”字句,等等。(3)以句子成分为标准:双宾语句、兼语句、连动句、小句宾语句,等等。(4)以句子结构的整体特征为标准:单句、复句、包孕句、紧缩句。

(二)以功能为标准的分类:(1)句子功能: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描写句、说明句、评议句;始发句—后续句,问句—答句。(2)语义功能:判断句、处置句、使成句、存现句、位移句、差比句;被动句、主动句、中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现实句、非现实句;主题句。

(三)综合标准的分类:名句,动句;受事宾语句,非受事宾语句;周遍主语句。

2.2在众多关于语态—句式的研究中,一些新近的研究值得注意和评介。

(1)木村英树(2000)对汉语的语态系统做了结构化和范畴化的研究。这是有关汉语语态结构化和范畴化的较早的理论研究。木村从形态入手,分析了“使”、“让”、“叫”、“被”、“把”字句间的语态关联,并从语义上把上述几类句子命名为指示使役句、放任使役句、诱发使役句、受影句和执行使役句。这种研究揭示了几种表面上看似互不相关的句式间的内在语义关联,颇具理论价值。不过由于木村的研究是从形态出发的,因此也就使其只能局限在有虚化了的形态标记的句式上。

(2)曹宏(2005)认为汉语存在着所谓的中动句,并对此进行了一些先行性的研究。姑且不论其具体结论如何,仅就中动句概念的立论基础而言,我们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英语语法是以动词为中心的、以语言的形态为语法范畴涵盖对象的。英语学界把在形态上既不是主动态,也不是被动态的句子形态归为中动语态。这种划分是有其内在的理据的。而对于汉语来说,引进这种概念需要谨慎从事。因为汉语不是形态语法,汉语的句式系统也不是能用主动、被动和中动这样几个概念所能涵盖的。

(3)范晓(2009)的研究可谓汉语学界关于句子结构和类型的最新成果。不仅具体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句式,而且还致力于汉语句子的理论系统的建构。比如句型、句模、句类、句位、句系。基于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范晓认为句型是句子的形态结构类型,句模是句子的语义类型,句类是句子的功能类型,句位是综合句型、句模和句类的三位一体的抽象结构,而句系则是概括句位的系统。范晓的句子理论很有价值,但这种研究未能深入到句式系统的认知机制、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的句型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4)此外,一些学者关于汉语所独有的特殊句式的研究也值得关注。比如,张旺熹(1999)关于汉语的一些特殊句式的研究,陆俭明(1999)关于周遍性主语句的研究,张伯江(2001)、沈家煊(2006)、张黎(2007)关于“把”字句的研究,任鹰(2006)关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的研究,等等。他们对汉语所独有的句式的研究在汉语学界见解独到。当然,像被动句、使役句、存现句、判断句这样的为一般语言所共有的句式研究,在汉语学界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2.3句式的划分同事象类型的划分密不可分。汉语关于事象类型的讨论可以从关于情状类型的讨论说起。Vendler(1964)依据情状类型将英语的动词划分为:动作动词(active verbs)、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 verbs)、状态动词(stative verbs)、达成动词(achievement verbs)。

这种情状类型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的活动类型。因为像英语那样的形态语言是以动词为句法核心的。对此,戴浩一(1984)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认为应三分:活动、状态、结果。陈平(1988)认为汉语情状类型应分为:活动、状态、结束、单变、复变。郭锐(1993)以汉语动词的时相结构为纲,对汉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做了分类,细化了汉语动词的时相结构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同上述两项研究的结论大体一致。

2.4上述的各种研究和分类,为汉语的句式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先行性研究成果。但关于汉语的语态—句式的研究,我们认为仍存在几点问题。

(1)主要是以形态为基本标准,比附形态语言的分类。缺乏认知类型的视野,更不能从不同语言的认知类型的不同探讨句式系统。

(2)仍然局限于动词中心论。未能从句子整体的语义类型的角度对句式进行分类。

(3)未能从理论上打通语态同句式及句式系统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从事象类型和句式整体的视角考察汉语的语言事实。

(4)多重标准,缺乏一而贯之的统一标准。

以上问题,阻碍汉语语态和句式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影响着对汉语句式系统的合理划分。因此,只有摆脱形态语法观的语态观,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汉语的语态—句式系统。

三、汉语的语态—句式系统

人类语言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是一样的,但语言的认知类型的不同和据此形成的语言世界却有所不同。其关系如下所示:

对象世界→认知世界→语言世界

这就是说,在语言的对象世界和语言的真实世界之间有一个中介世界。我们认为这个中介世界就是语言的认知世界。语言的认知世界说到底是一种经验结构,而且这种经验结构会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语言是通过不同的认知类型来塑造属于该语言的事象类型的。因此,事象类型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因语言的认知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的。

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是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语言中的认知结构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样的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语言中所涵盖的经验结构和常识结构。对语言中所涵盖的经验结构和常识结构的逻辑整理和科学的研究,也是言语认知类型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所强调的经验语法或常识语法当然就是指这种广义的认知类型学。

基于上述广义的认知类型学的理念和汉语的语言事实,我们认为汉语的语态—句式系统从广义的认知类型学的角度看,可以分如下六个子系统:(1)现象句式群;(2)活动句式群;(3)变化句式群;(4)属性句式群;(5)状态句式群;(6)心态句式群。下面分别略加描写。①

3.1现象句式群

现象句的语义图式是容器图式。现象句是指言者意识中的场景所呈现的事件。也即,场景+事件。现象句的语义结构应为:某容器+某现象。对现象句的句法结构的划分应为二分,而不应为三分。即,某容器中有某现象。我们把汉语现象句具体分类为:

(1)独词现象句:蛇!飞机!

独词现象句是一种最常见的最简现象句,其场所和动作都被隐含在语境中、出现的只是现象的主体。

(2)处所现象句:地上一摊水。远处山谷里一片青青的树林。

这种现象句可由“有”和“是”字句构成。例如:

地上有一摊水。远处山谷里有一片青青的树林。

地上是一摊水。远处山谷里是一片青青的树林。

“有”字现象句所描述的是存在,“是”字现象句所描述的是指定,而没有“有”“是”字的现象句则只是一种场面描写。

(3)有主生命现象句:那孩子长了三颗牙。他身上长了个包。

这种现象句中的事件是一种生命型的事件,主语是一种有生性场所。

(4)无主自然现象句:下雨了。着火了。

这种现象句中的事件是一种自然现象,场所是不言而喻的。

(5)蒙受现象句:他拔了一颗牙。胳膊上叮了个大包。

蒙受现象句所描述的事件在意念上往往是一种被动性事件,主语往往为该事件的被动型承载体。

(6)得失现象句: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她丢了钱包。

这种现象句中的事件为一种得失性事件,主语为该事件的承载体。

(7)静态现象句:台上坐着主席团。桌子上放了三本书。

这种现象句是一种场面描写,句中的事件一般是一种已然性的事件。

(8)动态现象句:村里来了很多军人。监狱里跑了三个犯人。

这种现象句中的事件是一种位移性的事件。

上述各类句式各有各的特点,都可以做专题研究。其总体特征为:a.现象句在意念上都有个场所。当然,这种场所或隐或现,或为物理空间,或为人为空间。这种空间性成分为后续事件提供了生发的载体。b.现象句都表示某处发生某事,因此现象句都有一个事件。当然这种事件可用独词表达,也可用句子表达。可以是使变型事件,可以是自变型事件,也可以是自然型事件。c.事件的主体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一点同活动句是完全不同的。活动句中的主体一般就是句子的主语,而现象句的主语只能是一种场景性成分。

3.2活动句式群

活动句式也可简称为动句。主要特征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和传递。其意象图式为台球图式。即活动句中的连动、兼动、双及物、位移等活动模式都可用台球活动的模式加以解释和描写。活动型句式的主要特征是:

(1)活动是活动能量传递的结构。

(2)活动在时间流程中发生、发展、结束。一般遵循常识逻辑和时间原则。

(3)致行而不致果。即,是一种行为句,而不是结果句或变化句。

(4)活动句式之间是一个连续统,呈现出一个相互过渡的逻辑结构。

活动句式可分为单事象活动句和复合事象活动句。单事象句的结构为:SVO。例如:

⑤田中学习汉语。(行为句)

⑥王老师在教室里。(所在句)

⑦我有一本中文词典。(所有句)

复合活动句有多种类型,包括连动句、兼语句(使役句)、趋向补语句(位移句)、双宾语句(双及物句)等。其基本句法结构是:

我们认为,这是汉语活动型复合句式的共同的初始语符。这些句式都有很多下位类型,每一个句式都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些句式之间有一个逻辑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在某种条件下,不同句式之间是可以形成一种中介状态的,彼此可以相互过渡。

3.2.1连动:指同一主体发出的有一定语义关联的动作链。记为

动作之间有多种语义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具有时序的、常识性的关系。主要有:

时序:他脱了鞋进屋了。工具:他用铅笔写信。

状态:那孩子总躺着看电视。目的:她救这孩子差一点儿掉沟里去。

征兆:民工吹哨子收工了。正反:他站着不走。

方式:我赚钱养活你。反复:上当受骗了。

原因:我疏忽忘记了。评价:用着不好用。

条件:说干就干。基准:他当一个笑话听。

伴随: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依变:他越说越激动。

话题:她洗衣服从不费水。存有:我有决心干下去。

时间原则是汉语活动句最重要的结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对汉语的活动句有广泛的解释力。为了正确地理解时间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时间原则是一个总的原则,时间轴两端所系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是一种经验结构中的范畴和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常识结构中的范畴和关系。这些语义范畴和关系的描写、确立和解释,是汉语语法深化的方向之一。(2)时间原则对汉语的活动句有广泛的解释力,但对其他类型的句式,如现象句、状态句、属性句、心态句等却未必如此。因为这些句式并不是按时间原则组句的。(3)即使在活动句中,语境以及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对时间原则的解释。如:a.对照性语境:吃烤鸭去全聚德,吃涮羊肉去东来顺。“去全聚德吃烤鸭”是活动句,而“吃烤鸭去全聚德”是目的句。b.心理时序句:他坐了过来。警察搜了过去。心理时序是说从心理时序上看,目的在先,动作在后。

3.2.2兼动:兼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连动(刘街生2011),指同一主体同时具有受动和能动这两种动作。其下位分类为:

陪同:田中送朋友去机场。授受:我给你一个东西看。

使役:妈妈让孩子写作业。选评:大家选他当班长。

派遣:公司派他去中国。请求:他求我买衣服。

命令:师长命令他回去。喜好:我喜欢小王老实。

有无:他有个弟弟在美国。称谓:我们称他为老大。

状态:那儿躺着一个人睡大觉。

连动和兼动的区别之一是,对后续动作的操控度的不同,从完全操控到完全失控是一个连续统。例如:

⑧老师让学生写作业。(可操控)

⑨老师通知学生去教室。(半操控)

⑩他找了一个秘书很能干。(非操控)

操控度也就是使役度,操控最强的句子就是使役句。操控度的强弱同的语法化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越是虚化的,操控度越强。试比较:

(11)这件事使她大吃一惊。(使役)

(12)她有个弟弟在北京。(非使役)

3.2.3动作双及物:也叫双宾语句,指一个动作同时关涉两个对象。从两个对象物的语义范畴的角度看,双及物句有如下类型:

人物对象+事物对象:老师教学生英语。妈妈教孩子唱歌。

时量+事物对象:我学了三年英语。他去了两年北京。

动量+事物对象:他咬了一口苹果。我踢了他一脚。

人物对象+等同对象:我喊他老张。我称他大哥。

场所+事物对象:爸爸挂墙上一幅画。我扬他一身沙子。

比较对象+比较量:他整大我十岁。我就小他一个月。

人物对象+事件:他告诉小李他明天不能来了。

3.2.4位移:指的是表达空间位移的句式。位移句一般用趋向补语表达。但趋向补语句并不都是表达位移句的。一般地说,趋向补语句可表达三种广义的“趋向”。例如:

a类句为空间位移句,b类句为时体义,c类句为结果句。a类位移句是活动类句式,b类和c类不是。典型的位移句不是结果句,也不是变化句,而是一种典型的活动句。②

位移句可分自移句和致移句。自移句同致移句有不同的语法规则。试比较:

自移句:

(14)a.小王从后门走进图书馆去了。

?b.小王从后门走进去图书馆了。

?c.小王从后门走图书馆进去了。

致移句:

(15)a.小王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书。

b.小王从图书馆借一本书回来。

c.小王从图书馆借回一本书来。

自移句只能有a类,不能有b和c类;而致移句a,b,c三类都可以。

3.3变化句式群

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能量存在形态的转换。变化句式群,是汉语特有的句式系统,反映着汉语独特的认知类型学特征。因为“把”字句、重动句是英语和日语所没有的句式,而使成句和被动句的语义内涵也与英语或日语有所不同。

3.3.1从变化前后事象的类型上看,变化事象有以下几种类型:

b.活动→状态:吃饱、喝醉;

c.活动→属性:说玄、包神;

d.活动→事件:哭红了眼睛。

从变化的总体类型上看,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自变:那孩子长高了。他的脸变白了。

因变:小王写完了作业。(意图性)他哭红了眼睛。(非意图性)

变化是一个复合事象类型。从言语的认知类型来说,汉语把变化作为一个基本类型而构筑其句式系统。包括如下类型:

(1)使成句:小王打碎了杯子。(自然性变化)

(2)“把”字句:他把杯子打碎了。(责任归属性变化)

(3)重动句:他写字写累了。(非常规性变化)

(4)“被”字句:他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了。(被动性变化)

上述句式共同构成了汉语的变化句式群,而这个句式群是同活动句式群相对而言的。

这里有几点说明:(1)变化同活动是不同的事象类型。一般地说,活动型事象关注的是动作行为本身,不关注动作的结果和所产生的变化;相反,变化类事象类型,关注的是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以及由此发生的变化。从认知类型学角度看,汉语是一种以“变”与“非变”为轴心的语言(张黎2010),因此,在语态—句式的层面上也形成了相应的句法表达,这就是汉语的变化类句式群。(2)从认知类型的角度看,汉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不是同一层次、同一群类的范畴。汉语的被动句同“把”字句、使役句、重动句等句式一样,一定要表达一个变化了的事象,因此,汉语的被动句是同“把”字句、使役句、重动句等以表达事象变化结果为重点的句式共同构成一个变化表达的句式群。而汉语的主动句不一定表事象界变,而只是陈述一个活动性事象。(3)在变化句式系统中,不同的句式表达着不同的变化类型,从而共同构成了变化句系的丰富内涵。简言之,使成句表达一个自然型的变化;“把”字句表达一个责任型的变化;被动句表达一个意外的变化;重动句表达一个非常规型的变化。

3.3.2在变化句式群中,使成句是基础句式,因为其他句式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上句式特征义而形成的。这主要是由于:(1)使成句式同“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是不同层次的句式。使成句式是“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的子事件。(2)使成句式同“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等都含有使役义,但这种使役义并不是这些句式的显性语法意义。即不是这些句式的最高层次的语法意义。(3)使成句式表达的是一种以时序为轴的现场行为,是一种客观陈述。而其他句式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种主观性,表达话者对一个结果性事件的责任者(“把”字句)、意外性(“被”字句)、显性动因(使役句)、事件动因(重动句)的主观确认。

3.4状态句式群

状态的主要特征是能量的保持。状态是指一种均质的态式。状态句式群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1)状态形容词句:那个人傻乎乎的/房间里阴森森的;(2)“V得”状态句:小王累得满头大汗/他哭得死去活来;(3)“着呢”状态句:小王在床上躺着呢/田中心里美着呢;(4)“V在”状态句:田中蹲在树下/小王躺在床上。

3.4.1从语义看,状态可分临时状态和恒常状态。恒常状态接近于属性/性质,而临时状态接近于活动。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活动/变化→状态(临时状态/恒常状态)→属性/性质

从这个角度看,状态形容词句适于表属性。“V得”状态句和“着呢”状态句适于表临时状态,不过,“V得”状态句更侧重于描写该状态,“着呢”状态句更侧重于指示该状态。而“V在”状态句更适于表恒常状态。

3.4.2对一种状态,可以有对该状态的描写和评价两种句式。即V“得”补语句。反过来说,V“得”补语句有如下两种结构:a.状态描写句:小王累得满头大汗/她哭得死去活来;b.状态评价句:田中的汉语说得很好/她的毛笔字写得不错。

描写句和评价句都是带“得”补语句,但在句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例如:

我认为田中的汉语说得很好。你看,小王累得满头大汗。

?我认为小王累得满头大汗?你看,田中的汉语说得很好

3.5属性句式群

属性的主要特征是不需要能量,因此属性既不是能量的传递,也不是能量的保持或恒定。属性是一种定性行为,是话者对某一事物的性质方面的某种断定。

3.5.1从理论上说,属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层次和类别。

(1)不同层次。具体行为:她在吃饭。经常性行为:她总吃饭。习惯性行为:她爱吃饭。恒定性行为:她是饭桶/美食家。可见,行为可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对于同类行为,可以从属性的角度去观察,越是抽象的,其属性义越强。

3.5.2属性和活动、状态是不同的语义范畴,其句法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活动、状态、属性的句法表现如下:

(1)活动:a.句中可带“了、过、着、在”等表动行为的时体助词;b.可后接动量词;c.后接趋向、结果补语;d.可前带“一下子”(瞬变)、“慢慢地”(渐变)之类的表变化的状语。

(2)状态:a.句中不可带“过”;b.不能后接动量词;c.不能后接趋向、结果补语;d.不可前带“一下子”(瞬变)、“慢慢地”(渐变)之类的表变化的状语。

(3)属性:a.句中不可带“了、过、着、在”等表动行为的时体助词;b.句中不可后接动量词;c.句中不能后接趋向、结果补语;d.句中不能前带“一下子”(瞬变)、“慢慢地”(渐变)之类的表变化的状语。

属性和活动、状态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过渡的语义范畴,其关系为:

活动→状态→属性。

当然,属性、状态和活动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例如:

(16)他去过一次中国。(动词所表达的一次性行为构成的临时属性)

(17)他对中国很熟悉。(形容词所表达的状态性属性)

(18)他是中国通。(名词所表达的类属性)

3.5.3属性句的类型包括如下几种:

(1)关系属性句:我是日本人。(说明)日本人是她。(指别)

(2)比况属性句:我比他高。(比较)他像狗一样。(比况)

(3)特征属性句:他黄头发。她身高1米7。(恒常)

(4)供用属性句:一张床睡两个人。这辆车坐了五个人。

(5)范围属性句:十个人病了八个。三筐苹果烂了两筐。

(6)两面属性句:大葱卷煎饼。蛋炒饭。

(7)周遍属性句:家家挂灯笼,户户贴门联。谁都知道这件事。一点儿也不贵。

(8)能性属性句:我看不懂这本书。(施事属性)泥鳅鱼抓不住。(受事属性)

(9)中动属性句:受事型:这车开起来很舒服。这台电脑用起来真顺手。施事型:她跑起来没有多少声响。她走起路来一步三扭,活像一条蛇。

(10)VP属性句:打是亲,骂是爱。(判断或诠释)这样做很不应该。(评议或估量)演讲开始了。(说明和解释)

(11)计量属性句:他吃了三个面包。田中去了两次中国。

3.6心态句式群

心态句式群主要指反映话者心态的主观性范畴,包括模态、传信、确认、断定等。这一事象类型同其他的表客观的事象类型不同,它是一种主观的事象类型。心态表达是指语句话者的心态是句子的语义重心所在。

3.6.1心态句不是陈述一个客观的事件,而是表达话者的某种心相,即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是言谈的,也可以是传信的,可以是评价的,也可以是意愿的。心态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言谈、心理内容句:这种句子在句式上都表现为小句宾语句,具体包括:言语类:他说田中不来了。心态类:我认为他不是日本人。感知类:她感到这件事很棘手。传信类:听说小王不来了。

(2)确认句:我是去年去的北京。他刚才看电视来着。我去年在美国来着。

(3)评价句:他的汉语说得很好。田中的字写得不错。

(4)模状句:明天会下雨的。(会……的)哈尔滨可冷了。(可……了)

(5)意愿句:他应该好好学习英语。

3.6.2汉语的镜像结构(张黎2003)也是汉语所独有的、表达主观和客观对立的语态结构。请看不同类型的示例:

a b

时间:小王早去了十分钟。小王去早了10分钟。

数量:田中多喝了一杯酒。田中喝多了酒。

性质:她错嫁了人。她嫁错了人。

状态:他浓浓地沏了杯茶。他沏了一杯浓浓的茶。

他干干净净地打扫了房间。他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处所:我在北京住。我住在北京。

起始:她开始学钢琴了。她学起钢琴来了。

持续:她继续写作业。她写了下去。

能性:我能听懂。我听得懂。

a类和b类是以核心动词前后成分的功能对立而形成的镜像结构。这种句法表达是英语和日语那样的语言所没有的句法手段。张黎(2003)用“有意”和“无意”范畴来概括上述a类和b类句式的不同。即,a类句式都是有意的、主观性强的、表达话者或动作者的自主性选择或断定的行为句式,而b类句式则和话者或动作者的主体意志无关,是一种无意的、客观性强的、表达行为结果的句式。

四、余论

本文试图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的语态和句式系统做一个明晰的、统一的描写和解释。我们看到,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可以把汉语的语态—句式系统划分出现象句式群、活动句式群、变化句式群、状态句式群、属性句式群、心态句式群这六大句式群。我们认为,这种划分不仅避免了已往的多重标准所带来的缺乏系统、杂乱无章的弊端,同时也揭示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句式之间内在的、认知类型水平上的关联。

语态和句式,似乎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态和句式是一个连续统。如果把语态定义为表达同一事象的不同的句子视点,那么语态就可以被理解为围绕同一认知图式所产生的一组句式群。从这种意义上说,语态就是句式群。一个句式群在语言的视点上所表现出的共同之处就是该组句式群的共同语态。因此,可以有活动句语态,也可以有现象句语态、变化句语态、属性句语态、状态句语态、心态句语态。语态可以因语言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语态系统就构成了不同语言的各自的句式系统。

拘泥于形态语法所产生的语法范畴来比附汉语语法研究,就会把汉语的语态研究的视野局限于主动、被动或中动的争论中,从而误导对汉语语态本质的理解。同时这也就会把汉语句式的研究仅局限于形态上的机械分类,使汉语的句式研究停留在表面上的描写和分类。相反,如果打通语态和句式的关系,从更广泛的语言事实出发来看汉语的语态和句式系统的关系,就可以对汉语的句式系统和语态有新的、更加切近汉语事实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以此来丰富一般语法学理论。

本文曾在“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台湾义守大学,2011年12月2日—12月5日)上宣读。

注释:

①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汉语语态结构的体系性的总体研究,因此没有对各种具体句式进行具体描写。实际上,每一句式都可进行专题性的具体研究。

②中根绫子(2005)已指出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同意她的结论:动趋式不表示动作的结果。但她认为“爬到了树上”中的“爬到”是动结式,而“爬上了树”中的“爬上”是动趋式。而我们的观点是,“到”和“上”都是位移模式。所不同的是,“到”“在”之类是点性位移模式,“上、下、进、出、回、过”是线性位移模式。

标签:;  ;  ;  ;  ;  

汉语句型系统的认知类型分类--兼论汉语语态问题_世界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