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危机的启示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海湾危机的启示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海湾危机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录论文,海湾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延续数月的海湾危机,这场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终于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安理会几个常任理事国斡旋下得以平稳渡过并得到基本解决。安南与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2月23日在巴格达签署的联合国与伊拉克共和国谅解备忘录,几乎是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刻达成的,得来殊不容易。鉴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过去的表现,国际间对协议的落实并不过分乐观,今后的波折也在所难免,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份周全、平衡的协议,值得着力落实。4月3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8处总统府邸核查工作顺利结束,标志着协议的执行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本文试图从危机的产生、发展和结局过程,透视出美国竭力巩固单极世界的努力以及世界战略新格局形成的端倪,着重分析评价了这一事件对今后解决重大国际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有关方面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意见和展望。

一、美伊之争症结何在?

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拉克地区性战略利益与美国全球性战略利益在对中东地区控制问题上相左。这种利害冲突历经数年利益缠斗和力量聚焦,最终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问题上演变为激烈碰撞。

海湾危机对抗双方各有其战略目的。总的来说是以伊拉克为一方,以联合国决议、尤其是以美国为另一方。美国挟“沙漠风暴”中大胜余威,占有绝对军事优势,在海湾危机中不惜耗费大量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例如,到协议达成时为止,美国在中东地区屯兵3万,已耗军费6亿美元,预计今年耗资将达13.6亿美元。如果波斯湾再次开战,美军空袭伊拉克一天的战争消耗是1.5亿美元。其希望达到的6个战略目标是:(1)贯彻国家既定政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1997年9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指导今后美国对外事务的纲领性文件《美国国际事务战略计划》,该文件在分析冷战后美国所面临的安全时指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遇到的最大威胁。克林顿政府在行动上能否积极贯彻这一国家战略理念无疑就成为检验其对外政治、军事、外交战略的试金石。(2)确保“油笼头”安全和地区控制权。鉴于中东地区的特殊战略位置,美国需要在该地区排除过于强大的异己力量,通过危机手段削弱萨达姆政权统治,确保该地区战略平衡和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中东地区石油利益安全及波斯湾地区海陆通道畅通。(3)向全世界显示美国的全球力量和作用,维护“单极世界”。美国是唯一在海湾危机动用物质力量的国家(英国则仅限于象征作用),通过跨越大洋调动军事、政治、外交力量积极备战,用来显示美国是唯一能够在解决全球冲突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重塑“世界宪兵”形象。(4)维护美国价值观念。从门罗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一贯认为其对世界和平、秩序等世界事务负有特殊义务和责任。简而言之,克林顿政府要想继续使美国作为世界主导国家,必须在该问题上取得成功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内各党派和势力以及盟国有一个妥善交代。(5)摆脱国内丑闻困境,换取政治资本。核查危机恰好时值克林顿东窗事发,在国内面临重大信任危机之际,能否在危机中获得胜利,事关其处理国际事务能力能否得到国内肯定、执政地位能否稳固和维护本人政治声望的问题。克林顿一旦顺利渡过海湾危机就能够在国内换取更多的支持率。(6)通过核查削弱对手,维护军事优势。美国之所以积极禁止生化武器,是因为在中小型甚至设备简陋的工厂、大学实验室都能生产质量标准不高的化学武器,美国担心中小国家掌握生化武器之后打破其垄断地位,所以积极致力于推进《全面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而美国的相关武器系统却依然在更高技术层次上占有绝对优势。克林顿使用武力威胁萨达姆由开始拒绝开放总统府核查*

最后被迫同意进行全面检查,就能够通过核查更多地销毁伊拉克生化武器,维护海湾战争既得利益。

与美国所付代价大相径庭的是,伊拉克仅仅动用了非物质力量。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对战争与和平所下的赌注之大,为可能发生战争所预付的巨大物质和人力损失抵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准备达到的战略目标有4个方面:(1)引起国际重视,摆脱制裁困境。以伊拉克有限国力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武器核查危机,使各国政府、联合国和国际舆论对伊拉克问题“聚焦”近半年时间之久,达到使国际社会对它的呼声和要求重视和关注的目的。(2)迫使美国作出让步。出于弱小民族和国家地位的考虑,哪怕迫使美国和联合国仅仅作出技术性或者局部性的让步,都会大大提高萨达姆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和战略位势;在国内会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3)获得联合国组织理解、同情和承诺。即:武器核查时间是有限的;核查后应立即解除制裁。(4)打破全面制裁和国际孤立地位。争取人道主义援助,扩大石油换食品协议配额,以便在十几年中一直处于战争中的伊拉克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对缓解国内危机起到一定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伊拉克上述战略目标已经基本达到。

美国准备通过战争所达到的军事、政治目的存在着先天性缺陷。毋庸讳言,虽然海湾战争军费达到611亿美元,但在战争中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后不得不靠日本、德国、科威特等国出钱,以弥补这些天文数字。(注:徐勇军著:《沙漠风暴行动》,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0页。)而通过7年的核查工作,美国已经销毁伊拉克数万枚化学武器弹头,比整个海湾战争中所摧毁的总数还要多。如果美国在“沙漠惊雷”行动中使用威力强大的高精确度远程制导武器,既无法摧毁伊拉克库存的大部分生化武器,也同样摧毁不了萨达姆政权。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战略上考虑,依靠战争行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美国在国际上最难服众的,还是在中东使用双重标准。按照亨廷顿的观点,文明相互冲突的世界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双重标准的世界,人们对自己的同类国家实行一种标准,而对别的国家又实行另一种标准。美国这种价值体系向全世界的推出,不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包含着战争的动因,而绝非和平的动力。联合国的决议案应该彻底落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应该销毁,但如果是为了强行实施联合国的决议,除伊拉克以外还有一些国家也没有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伊拉克的大部分“飞毛腿”导弹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被摧毁,而有10个中东国家却一直在不断改进其弹道导弹;(注:潘振强主编:《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如果是为了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拥有这种武器,至少有6个中东国家制造了化学或生物武器。同在中东地区,美国却让以色列无视安理会的决定,成为在该地区唯一拥有60~100枚核武器的国家,而且坚决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注:潘振强主编:《国际裁军与军务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克林顿越是对萨达姆理直气壮,越是显得虚伪而难以成理,这篇作文的文理就越发显得不通顺,这正是美国现行对外和军事政策的写照。所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阻止令人怀疑的战争也同样是美国走出危机的最佳途径。

海湾危机和平解决之后,不仅美伊双方都宣称获得胜利,联合国及其常任理事国俄国、法国、中国在内的多方力量都认为达到了预期目的,可以说是“四方得分”。原因在于最后协议是多方达到共识的前提下妥协和协调的结果,冲突双方都作出不同让步和妥协,作为付出相应代价的回报,在最后协议中都各有所得分——这是从现实出发得出的比较合理结果。

二、各方在海湾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湾危机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首先是危机发生后,由联合国和各大国积极介入,实际把冲突中的双边变成多边,中间留有多极力量运作的余地和控制空间,这是大国之间不断角力、补充、平衡、调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次,虽然美国在军事上肯定能够打赢“沙漠惊雷”,但美国并不明智的战略目标与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造成美国战争目的不明确,最终可能赢得了战争却会慢慢输掉整个中东,这是它始料不及的;而萨达姆在战争中必败并付出重大代价。所以,各方的默契是不能打仗、不动用武力,单纯依靠武力谁也无法达到目的。“和则俱利,战则俱伤”实质上是克林顿、萨达姆和安南以及俄、中、法等国的共识。第三,美国通过大兵压境造成兵临城下的有利态势,给予伊拉克以强大军事和精神压力,达到缔结“城下之盟”的既定战略目的。第四,伊拉克最后实际承认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以及核查的合法性,用以换取对方不使用武力的让步。

海湾危机顺利解决的关键在于多极力量的作用。以往解决国际性对抗危机失败的关键在于只有一极或两极介入,而此次大国的介入条件则相对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冷战后多极世界处于形成过程当中。各国在中东地区不同的战略利益及其驱动决定了各国在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这在客观上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位置,起到居中调停的作用,形成局部战略利益平衡和制约机制。在海湾危机运转之后,作为国际冲突调解中间人,掌握介入时机、介入形势,审时度势,一旦当多边性大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中间人的多极力量才开始介入,各主要大国才能纷纷出面进行积极活动发挥作用,世界几大力量才有机会联合运作、渗透,重新进行力量的组合,形成各方多极的疏导、打压态势。例如,早在危机之初,中国就明确表示不赞成对伊拉克使用武力。2月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警告说,俄罗斯反对美国以武力解决伊拉克武器检查危机的企图。美国总统克林顿针对伊拉克采取的行动过火,认为美国如果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时使用战术核武器则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他还特别强调,目前世界各地积聚了大量武器,因此在使用它们时必须格外谨慎。在安南斡旋成功后,由英国和日本在安理会提出来旨在伊拉克再引发核查争议时让美国“自动”向伊拉克动武的决议案,立即遭到了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国反对,认为让美国“自动”以国际名义进行军事打击是不可接受的,必须经过安理会讨论。简而言之,各国的动力是追求在中东地区的控制权和影响,石油利益才是第一位因素。由于俄罗斯、法国、中国等涉及中东地区油田开发、武器交易的债权国涉足危机之中,成功制衡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安理会各方势力。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安南才能着眼于对抗双方利益都能得到照顾和不同程度上的满足,结果使各方面全部得分。

三、解决危机之道

有意思的是,在海湾“沙漠风暴”和“沙漠惊雷”行动中,中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但是,却分明有一位2000多年前的大军事战略家孙武在如影随形: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曾携带奉为经典教科书的《孙子兵法》以求获得启发。而纵观此次海湾危机,各方在战略运作中,实际都在努力遵循孙子的不朽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注:《孙子兵法》,谋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郭化若译,1977年。)就在2月23日上午,安南从伊拉克凯旋归来但还没有回到联合国总部之前,首先选择与克林顿会晤,安南谈到此举原因时认为:克林顿付出了巨大代价部署武力正是为了最后避免使用武力;只有付出部署庞大军事力量的代价,才会得到和平的结果。就是说,美国利用强大军力大兵压境的策略才最后为安南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危机调解条件和空间。

安南充满智慧的斡旋行动,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被赋予了战略涵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注:《孙子兵法》,谋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郭化若译,1977年。)美伊冲突双方先摆出必打无疑的态势给对方施加压力,尔后再通过安南的调解活动,尽最大努力使自己免受无谓损失以达到降服敌人的战略目的,安南则以中介调解人身份使双方达成协议,这是谋略的最高法则与理想境界。这是古老的东方军事格言在解决20世纪末国际冲突和危机的舞台上得到的成功运用,也是在新背景下对国际冲突和战争形式问题的一次崭新尝试,回答了一些悲观论者事先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危机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多数国家都越来越不赞成使用武力解决国际危机。早在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已经首创了具有东方文明特色、耳熟能详的和平伐谋的“北平方式”、攻城伐兵的“天津方式”、分割伐交的“绥远方式”。但是,鉴于国外战争史上很少出现这样的战例,所以,站在国际社会角度,看到西方式的传统战略思维自觉不自觉地转换到采用东方谋略。第一次运用“和平伐谋”方法成功解决海湾危机就显得十分可贵。上述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运筹就为解决今后纷繁的国际冲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范例。

此次通过政治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开创了“风气之先”,它实质是一次国际战略思维大转折——创造出未来国际社会赖以解决重大危机和争端的“海湾和平模式”,我们称为“软方式”:当国际性大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大国和联合国多方面积极介入“群起而和之”,使危机地点、时间上的战略力量达到新条件下的平衡态势,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它可作为解决国际双边、多边冲突的首选方式。这里“群”意指国际间存在着的多极和多方力量。由此大胆推想:解决长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中东和平问题,也可以采用海湾地区诞生的“软方式”来打破停滞局面,从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一切事物发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与“海湾和平模式”相对照,同样军事对峙地点、同样美伊对立双方,“沙漠风暴模式”则是国际社会对公然践踏和违反国际法基本准则国家“群起而攻之”,就属于使用军事力量解决危机的“硬方式”。

四、多极化世界降临的先兆

在相当长时期内多极化格局都会处于初始阶段,并以现实中的一极多强特征存在,发育中的极与极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但是,如果外交策略运用得当,在各自特殊作用的基础上扮演不同角色,在大国之间充当中介调解人,起到战略平衡的作用。海湾危机除去美国和英国作为当事人之外,联合国及三个常任理事国俄国、法国、中国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随着经济力量的不断加强,不仅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东南亚金融危机离不开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与伊拉克、美国、俄国、法国、英国和中东国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各自利益关系和长期联系,能够使这些国家聚合在一起认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而且中国还有涉及到诸方面的国际资源可供运作,完全可以作为具备一定实力和形象的大国逐步介入重大的国际危机。

海湾危机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起到联合国的作用。这也是联合国的机遇:在联合国成立50多年后的国际形势下,对联合国进行改革的声音越发强烈,如何发挥联合国举足轻重的权威性国际组织、制定和执行国际公法、中介性协调者的独特作用,使各国能够借助联合国解决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危机,这也是联合国增强活力、走向自身改革和重新调整职能的有效途径,使之在冷战后日益复杂、国际纷争日益增多的当代国际社会发挥新的作用,这不啻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对它的改革会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为联合国的权威性和今后的国际地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海湾危机的解决是多方力量联手处理国际危机的结果,预示着多极化时代将逐步降临。从联合国同伊拉克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可以看出世界走向多极化的端倪:冷战后“一极”已经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它受到“多强”和联合国的制约,美国作为超级大国自恃强大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很快就到了尾声,当今世界已经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一锤定音,也不能动辄对一个主权国家以武力相威胁。一个多极制衡的世界,要比一超主宰的世界具有更多的理性和安全保障。透过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可以看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当中,多极化世界已经呼之欲出,国际新秩序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

【作者注】 目前新一轮海湾危机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海湾和平模式”这一概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该模式为解决今后众多的国际冲突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方法。

标签:;  ;  ;  ;  ;  

海湾危机的启示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