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王平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放射科 20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R、CT、MRI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在脊柱结核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R、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三种检查方法的临床检出率。结果:①CR、CT及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检出率分别为58.3%、75.0和100.0%,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扫描在显示死骨形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检出率明显高于CR和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管受累及椎旁脓肿等方面检出率显著高于CR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CR、CT、MRI在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检查中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该综合分析、优势互补,为脊柱结核的诊疗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CR;CT;MRI;脊柱结核

【中图分类号】R8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417-01

近年来,骨关节结核发病率逐年上升,脊柱结核作为其常见症状,由于早期发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很容易被医生漏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影像学产生并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其中,以CT和MRI最为常见[1]。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疾病确诊率,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变部位,减少了误诊与错诊的发生。即使是发病早期,医生也能根据影像图准确判定患者的疾病类型,这大大提高了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CR、CT、MRI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在脊柱结核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脊柱结核。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8岁到63岁,平均为(39.1±3.2)岁,病程为4-27个月,平均(19.2±1.5)月。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腰背部及腰骶部疼痛、低热、盗汗、行动困难等。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常规进行正侧位片,对怀疑椎弓受累的患者加双斜位片。

1.2.2 CT: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包括所有病变椎体及其相邻椎体,层厚4-5mm,螺距1-1.5,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图像。

1.2.3 MRI:采用磁共振成像仪,脊柱专用线圈。常规矢状面T1WI和T2WI、轴位和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为:T1WI TR/TE 500ms/20ms,T2WI TR/TE 4000ms/120ms,Fov 300,层厚4-5mm,层距1mm。

1.3 结果判定

三名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医师进行盲法阅片,每次只观察一种检查图像,阅片时观察和分析椎间盘受累、椎体破坏、死骨、椎旁脓肿和椎管受累等各种征象。如三名医师意见不一致,则再次讨论然后取至少两名医师一致的意见为最后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法临床检出率比较 由表1可见,CR、CT及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检出率分别为58.3%、75.0和100.0%,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脊柱结核的三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

2.3.1 CR:椎体骨质不规则破坏、增生、硬化,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椎旁可看到软组织阴影。

2.3.2 CT:椎旁组织呈沙粒样钙化,骨质破坏、增生、硬化,软组织周围不规则阴影,密度不均匀。

2.3.3 MRI:椎体周围软组织受累,寒性脓肿形成,椎间盘狭窄或消失,不规则骨质破坏。

3 讨论

目前,全球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脊柱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要与很多疾病,尤其是脊柱骨肿瘤鉴别,影像诊断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设备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目前,CR、CT和MRI在国内已较普及。随着骨科学的发展,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对影像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X线平片经济实用,应用广泛,可以大体上观察出脊柱结核的发生部位,同时为下一步行CT或MRI检查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但X线平片在密度分辨率方面存在缺陷,加上组织器官的重叠,对早期细微病变的显示能力不足,不能够非常清晰的显示椎旁软组织,CR片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优势[4]:(1)CR片能清晰显示椎间隙异常。而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是脊柱结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表现。本组41例患者中38例CR片清晰显示椎间隙异常;(2)CR片能清晰显示大部分脊柱结核造成的骨质改变;(3)价格低廉。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无组织结构重叠,可以显示骨质的细微变化,对于椎体和附件破坏、死骨形成、脓肿范围、椎管受累等征象可以清晰显示,尤其是在死骨形成的显示方面,显著优于MRI和 X线平片[5]。MRI对于组织内水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对于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等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情况可以清晰的显示。对于早期脊柱结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3个月内,即使X线平片或CT未见明显异常,MRI也可显示出受累椎体及椎旁软组织的信号改变[6]。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CR、CT及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检出率分别为58.3%、75.0和100.0%,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扫描在显示死骨形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检出率明显高于CR和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管受累及椎旁脓肿等方面检出率显著高于CR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综上,CR、CT、MRI在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检查中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该综合分析、优势互补,为脊柱结核的诊疗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郑卫.X线与CT检查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3):170-171

[2]李慎江,赵勇,吴寿臣,刘德斌,梁文杰,徐向东,崔学峰,蔺大伟,朱岩,朱峰.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3):1002-1004,1035

[3]王盼.X 线平片、CT 和 MRI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脊柱结核的临床比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01):45-45

[4]邓瑞芳.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04):302-303

[5]王莉莉,盛海萍,雷军强,郭顺林.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02):71-72,76

[6]陈永成.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脊柱结核比较[J].河北医学,2013,19(02):171-173

作者简介:王平男,68年10月出生,汉族,上海青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胸部为主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