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李超民[1]2000年在《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文中认为本研究论文是自选题目,后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青年课题中的博士课题项目(1999年JLI004号),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论文写作还获得周松波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项奖学金资助。 作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获得基本素材,以华莱士本人的思想发展为分析起点,对比学者已有的观点,从中、西经济思想发展比较研究着眼,分析了华莱士常平仓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并最终得出华莱士常平仓思想来自于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和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为解决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问题,运用了比较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同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工具,分析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发展和演变,避免简单类比与罗列史实,力求得出的结论有事实根据。 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华莱士发生过较大影响这个核心论点。华莱士解决1920~193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的新政政策,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制度,这个思想直接借自中国。由于涉及文献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论部分用相当篇幅对文献做了分类总结和评述,主要解决了基本文献与辅助文献的归属问题和与论文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一章“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常平仓”,通过对华莱士家族和华莱士本人身世的透视,指出了他在美国当代农业思想史和农业政策史上的地位,进一步论证他的常平仓思想的中国来源这个论题。华莱士在1910年代曾经深受中国留美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和美国土壤学家King教授的中国农业游记《四十世纪的农民》两部著作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对华莱士也有重大影响。这两部著作和王安石解决北宋时期国家经济问题的青苗法以及市易法等,使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伟大和对现代美国经济的借鉴意义,促使他提出利用常平仓思想,解决美国大萧条时期农产品过剩的顽症。在华莱士制定新政农业政策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其他救荒措施所反映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建立美国常平仓制度的思想原形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同时贯穿了我国古代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思想。 华莱士一生写下了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演讲,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他任报纸编辑写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些文字反映了他的思想的主要方面。他的思想的现代影响,还可以从不断有他的和有关他的出版物重新出版看出。为了说明华莱士经济思想,尤其是常平仓思想的地位,论文选取了1920~1940年代华莱士本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揭示出1930年代新政时期华莱士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美国经济,并以此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第二章“建立美国常平仓:华莱士经济思想考察”主要是对华莱士建立农业常平仓思想的总结。作者指出,华莱士的农业经济思想

缐文[2]2016年在《从“常平仓”到“就业缓冲储备”——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探论》文中认为针对粮食实施贱籴贵粜、敛散以时的常平仓法是《管子》"轻重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思维的辩证观和中道精神。常平仓的缓冲储备机制在历史实践中被推展至广义,其中将劳动力纳入缓冲籴粜的"以工代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常平仓稳定原理的现代转换通过凯恩斯的"常平仓方程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而《通论》的要旨亦在于构建现代意义的广义常平仓: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弃"与"取"内生出经济波动,政府的作用即在于借助缓冲籴粜机制与市场形成有效的互补与互动,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就业缓冲储备"理论深化了这一思想,凸显出"就业"之"常平"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常平仓的古今、中西遥相呼应说明中国的经济传统能够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西方非正统经济学展开深入地沟通与对话,这对于重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乃至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具有重要的启示。

李汀[3]2014年在《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粮食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历史上各朝各代无不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粮食储备在调节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同时,还在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上起到了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粮食仓储上存在着存储模式不明确、仓储规模过大、仓储体质下的监守自盗、存储注重“量”而忽略“质”等问题。我国现行粮食仓储问题的根源在于粮食仓储主体单位中储粮亦政亦商的体制,改变中储粮的运营模式,更好发挥其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常平仓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项最为重要的仓储制度,归纳起来发挥了政府公益救济和经济调控的两项功能。两项功能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因此不同。本文从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历代执政者在公益和经济两方面的做法,探求历朝历代的常平仓制度在市场调控、总量控制、预防贪腐等方面的解决之法,从而总结提出现行仓储体制让其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能更好发挥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学术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并介绍了目前在常平仓制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第二部分从常平仓制度的起源、建立、改良到成熟阐明了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两方面明确了常平仓制度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后续分别具体阐述两者的功能发挥做足铺垫。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公益功能。首先从先秦时期孔子、管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公益哲学想中,分析了常平仓制度的思想源泉,并从《周礼》中分析了常平仓制度雏形最初的公益目的,而后通过《周易·系辞下》中“三才”的古代农业哲学思想分析了常平仓制度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起源。而后从赈济、鼓励生产、以工赈贷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最后分析了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详细阐述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阐明常平仓制度的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学的思想起源,表明常平仓思想和制度是中国古典经济学三原则之一的“均平原则”的重大体现,而后从《管子》的粮食政策和“轻重论”经济思想两方面说明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的经济学思想起源。然后从市场调节和增加财政收入两部分详细阐述了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最后分析了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仓储制度的弊端,然后从公益功能中的提高粮食安全和经济功能的提高农业收入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分析了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公益功能去市场化和经济功能去行政化为核心,借鉴常平仓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李超民[4]2000年在《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文中提出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多方论证,首次揭示了在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新政期间,“常平仓”思想作为美国农业立法中《农业调整法》的思想基础之一渊源于中国。随着1938年《农业调整法》根本奠定美国当代农业立法基本框架,为解决美国农业问题发挥巨大作用,“常平仓”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在美国具体化的一个宝贵实例,向世人展示了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的卓越遗产对美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李超民[5]2001年在《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 ,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 ,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 ,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 ,一些思想和制度 ,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 ,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 ,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 ,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李超民[6]2000年在《《1938年农业调整法》与常平仓:美国当代农业繁荣的保障》文中认为194 0年初 ,美国农业终于结束了长达 2 0年的萧条 ,至今仍保持着丰裕的农业生产局面 ,而奠定这个基础的制度因素之一是《1938年农业调整法》。这项法律的核心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思想。作者的研究揭示出解决当前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农业制度建设经验 ,建立我国相应的农业稳定制度。

侯江红[7]2011年在《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特性,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以及农产品供给需求弹性小等因素都决定了政府干预农业的必要。纵观有唐一代,唐朝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一直努力改善实现农业效率的诸多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指农业公共物品供给、土地资源配置及产权界定保护;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主要包括扶持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劳动力投入、健全粮食仓储体系和稳定粮食价格;收入分配职能,即农业收益分配,主要指农业赋税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分析归纳了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唐朝政府职能的特点,并从需求与供给的视角分析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现实社会中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对其内外环境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和确认的结果,它是作为供给方的政府与作为需求方的社会在共同博弈中形成的。唐朝政府职能特点是:政治统治职能占主导并履行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其政治统治职能往往是通过举办和管理公共工程等社会服务来实现;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政府是决定职能供给的主导力量,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政府职能;从最基本的“守夜人”职能开始,宏观调控职能、政府管制职能、直接经营职能反映了唐朝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生活;针对农业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现象,唐朝政府表现出突出的农业经济职能。第二部分,考察了唐朝政府土地配置与产权保护职能。出于巩固政权,获取财政收入以及争夺劳动力的需要,以及政府掌握着大量土地资源并具备了土地配置政策实施需要的组织体制。唐政府通过建立以均田制为载体的土地产权结构保证了其制度供给意愿与小农的制度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均田制度管理成本,维持成本以及委托代理下监督管制成本却不容忽视,最终,均田制度下的交易费用逐渐增大而制度收益却逐渐减少且最终成本大于收益。唐政府对私人土地产权的保护,有着细致、缜密的规定。在对私人土地产权的保护中处处体现出国家主权意志和统治意志,反映出政策目标在于控制产权,政府干预和管制造成了私人产权的残缺。第三部分,考察了唐朝政府农业生产的保障职能。唐朝政府推行劝农政策和保证农时政策,劝课农桑作为地方行政官员的首要职责;从制定历法、农书修撰、提供耕牛、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农业虫害防治等方面考察了唐朝政府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职能;政府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保证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放宽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赋予了民众一定的迁徙权,社会流动带来了地区间的技术传播、扩散;“纳资代役”在唐朝的普遍推行,赋予了民众劳役的选择权,增加了劳动者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以正仓为主体的国家粮食储备、以“义仓”为主体的专项救灾储备和以“常平仓”为主体平抑粮价的粮食储备构成了唐朝粮食仓储体系,为唐政府履行灾荒赈济,平抑粮价,实现粮食安全以及维持农业再生产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第四部分,考察了唐朝农业赋税制度。农业赋税实质上是农业收益分配问题,是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也是考察唐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渠道。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的制度变迁,既基于劳动力——土地相对价格的变化,也是唐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权衡了各自的成本收益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过租庸调及两税法在内容、特点、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的制度缺陷等方面的考察,以及赋税蠲免政策,指出“黄宗羲定律”存在的根源,是帝制皇权拥有绝对的制税权,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在一种“软预算约束”和“软法律约束”之上以及委托—代理制下的“败德”行为。第五部分,以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为例考察了唐朝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首先归纳总结了唐朝农业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特征,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供给容易受到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的冲击,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农业公共物品供给中包含了大量力役投入。其次,考察了唐朝水利灌溉设施治理制度。以唐朝政府决策、组织、指挥、监督为主体的集权型的水利灌溉治理模式,行政权力在更大范围上的运用解决了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集体行动与“搭便车”问题。官办模式表现为,由政府颁布的正式的水利法规和规章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水利管理机构和不同层级职责明确的水利管理者;水利工程严格的申报程序;用水的分配与协调以及人员的调用安排等。唐朝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灌溉用水严格控制和管理,通过上游与下游用水量分配、农作物之间的浇灌顺序、灌溉时间等制度规定,确保了小农平等享用水利灌溉的基本权利。以官修为主的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并支撑了唐朝社会的强盛。第六部分,以唐后期的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考察了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农业经济职能。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分权改革,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道节度使、州刺史所代表的地方政府成为辖区内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地方政府承接了一部分中央政府一直有心却无力承担的农业经济职能。地方政府更贴近于民众,更了解它所管辖区内民众的效用与需求,因而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更有可能使所提供的农业公共物品贴近当地实际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新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培养民力,保障税源,以及代贫穷户纳税,赈济救灾等。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促进了中晚唐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七部分,总结和评价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在国家力量作用下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对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要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和诱使作用,强调了制度是影响唐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源于唐朝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首先,从六个方面对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进行了总结。其次,从职能到位、缺位和越位三个方面总体评价了唐政府的农业经济职能。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印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唐朝政府履行农业经济职能,农业管理的各种政策、措施及其成效,我们应该是给予充分的肯定。

魏伟[8]2010年在《宋代荒政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有直接性的,即灾害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冲击力直接造成生命的死亡和生态的破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灾”;也有间接性的,即灾害通过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绝收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荒”。灾荒就是“灾”与“荒”的统称。“荒”往往由“灾”而生,是“灾”导致的结果。荒政正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产生的。它是指国家针对灾荒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通过国家政权颁布、制定的各种救荒法令、制度的方式来体现。制定救荒政策,开展赈灾救荒活动既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能,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必要手段。本文从宋代灾荒的历史实际出发,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对宋代的灾荒与荒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重点对宋代荒政灾前备荒措施中的仓储制度和体现宋代时代特色的荒政新思想进行了具体且深入的论述,并指出了宋代荒政对我国现阶段赈灾救荒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启示意义。正文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宋代灾荒的概况及其发牛的原因,力图对宋代的救荒措施做出全面的总结。第二章是笔者着墨较多之处。主要讨论了发生在两宋时期的两次非常著名的仓储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影响,并简要地对比了两者的异同之处。认为青苗法与社仓法都为仓储改革增添了新鲜的内容,虽然在客观效果与实际影响上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凝结了当时最优秀人才的汗水与智慧,都是敢于向传统挑战,并付诸行动的伟大创新。第三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笔者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苏轼、王觌和董煟的荒政新思想,并对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由此得出古代的荒政思想在宋代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结论。第四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是笔者对宋代荒政特点所做的整体性概括与总结。第二节简略讨论了宋代荒政对当今赈灾救荒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朱琳[9]2014年在《乾嘉道时期淮河流域粮价研究(1736-1850)》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消费品,还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商品。粮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市场的运行,以及清代的农政、仓政和荒政的运作,并为这些政略的展开提供不可或缺的决策前提。清政府为了解全国各地粮食供需状况,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定期向上级报告辖区内的雨雪量、收成预计及实收分数、各种主要粮食市价、人口、仓储数额,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粮价奏报制度。本文以清代官方奏报的数据为基础,对淮河流域的粮价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清代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和粮食供需情况,发现淮域的鲁南、豫东属余粮区,皖北、苏北属缺粮区。之后主体部分分别从市场流通、粮价变动特点、粮价与社会及市场整合四个方面进一步详细探讨。第一部分,通过研究淮域粮食市场流通情况,不同地区间的粮食调剂,市场中心、商人行为等问题,可以认识到淮域自发形成了由余粮区向缺粮区的粮食流通,市场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并对国家政策、士绅、民众与市场的关系作出评价。第二部分,从长期趋势、季节指数、循环周期三个方面,考察了粮价序列随时间变动的情况。清代淮域粮价长期呈缓和的上涨趋势,季节性变动主要受到作物生长周期、耕作制度、余缺粮情况和运输流通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淮域麦价存在着五年短周期和十七年长周期,它们形成的原因跟粮价短期波动和传统社会家庭周期变化有关。影响粮价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变化、交通运输、人口田地、货币流通等。政府采取了鼓励垦殖和完善钱法等措施,以期从控制粮价的上涨趋势。第三部分研究了粮价短期波动的影响及社会各界的应对。清代淮河流域水、旱、蝗、疫灾害频繁,这些灾害引发了粮价短期的大幅波动和多次粮食暴动,并对社会风习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建设粮食储备体系,禁止遏籴遏粜、禁止囤积,以及临时性地散给银米、减免税金等,以促进粮食流通,平抑粮价。士绅则输粟散米、积极助赈,并担任着筹集仓谷的任务,清后期社仓、义仓纷纷建立,其管理、维护和运行主要由士绅负责,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有被士绅取代的倾向。第四部分通过相关、回归、协整三种方法对淮域粮食市场进行价格同步性分析,发现淮河流域的市场整合程度和运行效率均较高。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较高程度的市场整合与小农经济共存的原因。本文尝试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将文献描述与数理分析相结合,将制度史与区域经济史相结合,将微观考察与宏观论述相结合。从粮价视角,探讨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了解清代淮河流域市场的运作机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及与之相互关联的社会制度、文化特质。

李超民[10]2001年在《从翰林到博士:陈焕章《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及其影响》文中认为陈焕章的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是第一部总结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著作 ,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以西方语言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思想的巨大魅力 ,曾经在当代产生过很大影响 ,不但使西方认识到中国儒家经济思想的意义 ,而且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直接借鉴了陈焕章对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总结 ,为解决美国农业经济萧条奠定了基础 ,为世界解决长期农业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D]. 李超民. 上海财经大学. 2000

[2]. 从“常平仓”到“就业缓冲储备”——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探论[J]. 缐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 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研究[D]. 李汀.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 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J]. 李超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5]. 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J]. 李超民.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6]. 《1938年农业调整法》与常平仓:美国当代农业繁荣的保障[J]. 李超民. 财经研究. 2000

[7]. 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研究[D]. 侯江红. 云南大学. 2011

[8]. 宋代荒政研究[D]. 魏伟. 山东大学. 2010

[9]. 乾嘉道时期淮河流域粮价研究(1736-1850)[D]. 朱琳. 南开大学. 2014

[10]. 从翰林到博士:陈焕章《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及其影响[J]. 李超民. 学术研究. 2001

标签:;  ;  ;  ;  ;  ;  ;  ;  ;  

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