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论文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论文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

郝雪琴 鄂尔多斯博物馆

摘要: 博物馆展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可以有效的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更好的体现其社会职能。如何在博物馆展览陈列过程中运用更多的艺术形式,以产生更好的展览效果,这是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陈列;文化氛围;艺术表现

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让人们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博物馆展览,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征,积极应用现代新科技以及信息新媒体。要在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思想指导下,拓展思维,解放思想,对博物馆展品的陈列进行更好的艺术设计,以更好的传播自己的文化主题,更好地向观众传输其文化内涵。

一、博物馆展览陈列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主副关系不清

相比较于商业展览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尽量渲染气氛,以达到轰动效应的展览陈列思想,博物馆展览的侧重点是通过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展览,向人们展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故事这些人类文明的足迹。在展览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展览内容,要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都围绕着具体的内容来进行,利用各种设计思路和艺术手段更好的展示文物,更好的反映文物内涵的文化意蕴。但是,通过观察一些博物馆展品的设计思想,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设计形式都侧重于辅助展品设计,而忽略了对文物内涵文化的研究与发掘,仅仅靠辅助产品来吸引观众。这样主副不清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展览的最基本意义。特别是现如今,许多博物馆都大量地应用现代科技、现代材料、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来烘托展品,这有时候却恰恰掩盖了文物展品的历史厚重感,无法让观众体验到展览博物馆所应该得到的历史沧桑感,因此这种展览设计所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

(二)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主次不清

基本陈列就是能够体现博物馆的稳定主题、表现博物馆的基本性质而展示出的展品和其它形式的内容。它凭借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历史积淀、完美的艺术设计展示了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在实践中,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大多都是基于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文化背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利用本地区和馆藏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基本的博物馆陈列框架。这些基本陈列能够有效的、客观地反映出本地区的文化渊源和历史积淀,这是博物馆的根本,应该成为博物馆的最主要内容。但是,现阶段,在社会多元发展背景下,许多博物馆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交流引进其它国家和地区博物馆的典型文物和馆藏珍品,进行临时的专题展览。由于这些展品都是精选的文化艺术珍品,它们各具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吸引了很多观众,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博物馆在开展这种专题临时展览的过程中,却没有更多的考虑这些展品与自己博物馆展览主题的契合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淡本展览馆主题的消极影响,这对这些博物馆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是不利的。博物馆的工作还是应该将重心放在主题展览上,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三)高科技手段运用不科学不合理

高科技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也能够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在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

2.企业的财务系统对于企业的运营质量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行情况。企业需要将经营过程当中所涉及的资产以及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保证企业的利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装饰材料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为博物馆的展览陈列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般来说,基于博物馆的特定属性,空间布局和展品组合应该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重点。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基于完整、准确的表达文化主题这一设计理念,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来增强艺术表达的文化魅力。设计者在应用现代科技的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博物馆展厅的物理环境以及参观者的心理环境,通过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和电脑合成来营造具体的产品单元文化背景。并且还要结合观众的多元化文化心理需求,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呈现各种历史情境,让观众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全方位的了解展品向其传达的文化信息。

二、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设计

(一)明确定位,突出文化主题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提升博物馆研究水平、向全社会展示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其各种展览陈设的创新理念,更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博物馆展品的展览陈列不仅仅是展品如何放置,更重要的是在陈列过程中要更好的体系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更好地营造一种主题文化氛围,更好的向观众表达与传输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这就需要在展览陈列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在对展览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创新意识,运用形象思维,结合整个博物馆展厅的布局,科学合理的对展品以及辅助材料进行取舍、加工、补充、组合,从而塑造出一系列能够准确的表达主题思想的历史场景、文化形象。在这些过程中,为观众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让观众产生归属感、即视感、历史厚重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等,是这些展览形式艺术手段运用的出发点。基于此,为观众营造良好的视觉感受,应该成为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表现的最主要追求目标。这就要求这些设计者们要重点考虑展厅的空间布局、各种照明方式以及环境的烘托作用等,通过这些有效因素来增强人们的视觉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展品陈列的艺术效果。总体来说,照明效果是整个展厅气氛的最主要因素,是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表现成败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灯光的不同变化,来为不同的展品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通过不同的色调变化,调节观众的情绪。也就是用合理的采光设计,来营造一个符合博物馆主题又能够带给观众良好的参观体验的艺术情境。

(二)运用视觉技巧,营造良好的展览效果

作为文化传播重要形式的博物馆,其展览陈列要体现艺术性,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的表现手段、艺术的文化信息传播渠道,更好地向人们呈现博物馆展品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博物馆要想充分体现自己这一社会功能,首先应该明确界定自己的社会定位,认真审视和评估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体现教育功能的文化资源,从而让自己的展览陈列能够更多的体现文化内涵。其次,要具有明确的文化主题。这就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展览陈列的形式,更要注重其内涵的文化实质和精神要义。相关机构要深入了解馆藏文化的内容,选择体现核心文化的代表,从中提炼出鲜明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主题,从而引导参观者根据自己的多元化精神诉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主题性参观。同时,明确了博物馆展览主题,有利于博物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打造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创造博物馆的品牌效应。

( 三)运用现代科技,增强展览艺术效果

一方面,是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当前许多博物馆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招标形式,许多设计公司为了优化竞标形式、减少开支,大多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由于这些软件采取的是固化程序模式,因此在设计方面呈现出了一些趋同性。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大多应用多媒体影像、蜡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画面,还有利用3D技术进行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复原。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虽然展现形式能够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对不同的博物馆进行游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展览馆却会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的、趋于统一的感觉,这无疑弱化了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淡化了它们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动态陈列手段的滥用。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以历史的厚重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通过这些文化积淀来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更好的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当前许多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学习其它博物馆的展览形式,过多的应用动态陈列形式。这样,就打破了博物馆为人们营造的历史即视感,扰乱了人们用心谛听历史回声的恬静安详的心境,这无疑也是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表现中的败笔。

选取锑含量较高的贵铅样品(w(Sb)=19.52%,由硫酸铈滴定法[16]测定所得),分别采用20~150mL硝酸-酒石酸混酸进行溶样试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酒石酸混酸用量为25mL时,样品溶液中有较多白色沉淀,少许灰色;当用量为50mL时,样品溶液中有少许白色沉淀;当用量分别为100mL和150mL时,溶液澄清,样品可基本完全溶解,这说明酒石酸的加入确实能够促进样品的溶解,也进一步说明灰白色沉淀就是锑的氧化物。因此实验选择100mL硝酸-酒石酸混酸进行溶样。如遇未知更高锑含量的样品在第一次溶样后还有白色沉淀,则需补加适量硝酸-酒石酸混酸继续溶样,直到样品溶解完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应该基于能够更好契合博物馆的文化主题,能够更好的体现某一部分产品的文化特色,能够产生更好的整体游览效果的原则。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观众的欣赏体验。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要基于其维护和保养,做出长远的计划,以确保这些新科技的应用能够产生持续的艺术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在学生毕业季即时推出了“毕业了,请办好这档子事!”,通过推文,提醒毕业生们一旦没有档案,会给个人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毕业后在转正、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公务员或者考研政审,以及开具一些证明,如亲属关系、出国、考研等,都要用到档案。

三、结语

博物馆是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建设,通过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各种艺术表现,可以更好地向观众传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体系其社会职能。因此,相关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要基于其社会职能,认真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努力积极寻求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

[1]李佳一.从展场到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研究[D].上海大学,2017.

[2]李雪曼,爱德华·B·亨宁,薛墨.艺术品、艺术观念及艺术博物馆[J].美术馆,2010(01):2-27.

作者简介 :郝雪琴(1981.6-),女,汉族,内蒙古人,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博物馆相关。

标签:;  ;  ;  ;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艺术表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