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如何面对“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如何面向“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启示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带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大的变革。17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本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使经济结构产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革,产生了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称的“后工业经济”,继而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又称之为“信息经济”;直到1990年联合国一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将其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在内的世界组织和124 个国家政府、公司、大学、研究院所的代表共约150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次大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它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的报告和世界银行1998年的报告都突出了知识经济这一主题。在知识经济中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高科技产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材料、能源和资本,而现代经济理论已把知识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知识投资具有越来越高的回报率。这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仅以美日竞争为例:美国政府在80年代初为解决经济滞胀问题和在咄咄逼人的日本竞争面前摆脱困境,一方面采用高利率和大幅度赤字预算的政策,促使日元升值,阻击日本商品出口,并诱使大量日资涌入美国购置房地产,使日本后来陷入泡沫经济带来的旋涡而难以自拔,同时从微软公司等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受到启示,决定依赖工业界与高校的结合,实现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发展高知识含量并具有高回报率的经济来抗衡立足于制造业的日本经济的挑战。结果,当日本以数倍于美国的速度发展汽车、钢铁、家用电器等产业时,美国却以上千倍于日本的速度发展了具有高知识、大信息含量的计算机与软件产业,而这些产业成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统计资料表明,在20年前美国还谈不上有什么信息产业,现在信息产业已占国内总产值的十分之一,超过了汽车、建筑等重要传统产业的产值。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比尔·盖茨任总裁的微软公司,它曾一度以每周4亿美元的幅度增加其资产, 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富豪榜首,它的年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和。在知识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美国取得对日经济竞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日本人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最严重的挫折”。

当前,知识经济正处在起步阶段,但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正在越来越强烈地被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制订规划引导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美国正进一步以巨资注入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日本正在急起直追,计划平均每年投资100亿美元以实现2010 年前建成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目标;法国将投资300—400亿美元,以在2015年使每个家庭实现光纤联网。预计全球互联网用户在2000年将达5亿。

当然,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决非仅指与计算机软件等信息相关的产业。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智力资源为其第一要素。为此,凡是体现知识密集型的技术与产业,包括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咨询决策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等都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会给经济增长方式、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而且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对此,无论我们从事哪一学科都不能不予以充分的关注。最近朱镕基总理强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以智力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正作为国策受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处在高教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无论对培养高智力、高素质的人才,还是直接投身于技术创新的实践,都肩负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用创新的精神,改革教育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以知识为对象的经济学

1 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

在所有时代,知识对于生产都很重要。即使一块没有被人手改变的石头,当它被人拣起来投掷的时候也包含有知识的成份。一支矛与一块集成电路板一样都包含和表达着某种信息或知识。所有商品都是通过应用劳动力、知识和信息而生产的。因此,无论什么经济形态都必有其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

那么,怎样的经济才叫做知识经济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呢?如何衡量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让位于智力劳动?怎样判断知识与信息已取代物质成为核心的决定因素或者智力资本已成为比资金、物质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非智力部分更为重要的资本?

把产品或生产中所含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显然有问题。即使可以把生产一支矛和生产一块晶片所需的知识进行换算比较,从而得出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所含知识量多少的结论,我们却无论怎样也无法把一度电换算成某个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而与晶片比较其知识含量的多少。

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知识信息不仅有用而且可以转移、储藏、买卖,从而成为公司的资产;用来帮助生产的知识本身不仅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成为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且成为生产产品,知识生产成为生产的重要内容。

2 以知识为对象的经济学

既然知识成为关键的生产力要素,知识生产成为生产的重要内容,它们就必然地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知识、专利、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经济范畴。一个公司的价值不再是从前会计统计的资产,而要包括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知识与信息的特性成为经济学思考的出发点。比如,知识这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只能由劳动者本人直接拥有,这一问题的意义决不仅在于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难题,它对于思考整个人类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又比如,知识和信息与其他资源不一样,在应用和分享中不仅不会减少耗尽,反而可能增加;市场、产品及资源全球化,地区影响减小;虚拟市场与虚拟机构提供的快速、灵活便利;法律、关卡、税收政策难以以一国为基础进行应用等等。

甚至对知识特性的深入研究本身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当然内容。比如,对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 的区别和对可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前提。

3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首先,管理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可以买卖转让的技巧或商品。其次,知识是信息的源头,信息包含着知识的可能,但能否用于生产还要看经过信息通道后是否最终还原为知识。David Shenk在《弥漫的信息烟雾》一书中指出, 大量充斥的信息垃圾淹没“知识金块”,现有Internet信息泛滥而使如何寻找有价值的知识成为重要难题。

知识管理也不等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是把确定的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化结构化处理,而知识管理则要求将结构化的信息和非结构化联系并用于非规则的变化之中。在知识获取方面,必须首先知道需要什么、什么是必须的和重要的,确认知识来源、知识存在形态;在知识评估方面,知识归类、把知识放在合适的地方及知识更换不仅比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而且更困难;在知识分配方面,不仅要把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交给适当的人,而且还要考虑激励参与和保证措施,选择支持技术,进行适当培训等。

4 知识经济研究的意义

就象把钱放在钱柜里而不投入流通便没有成为真正的资本一样,孤立的知识本身如果不与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新的组合而搁置起来就等于被丢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种资源,不可能发挥生产力要素的作用。

知识管理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只知‘知识获取’实际上等于‘知识荒废’”。传达知识不只是把文件与其它文件连接起来,还必然涉及支配知识利用的规则。

因此,研究知识经济的主要意义不在于重复说明知识的重要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于提醒人们:知识和科技资源的价值在于如何去利用而不在于如何去获取。因而,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不仅不能因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回避,而且它的解决显得更加急迫。

第一生产力·知识·赛博空间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并入生产过程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20年前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前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都涉及到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就是涉及到知识的产生、处理(编码)以及利用。从这个角度看,其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产生、加工、流动和利用的过程。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实质上也就是要提高知识的产生、加工、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把尊重知识、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中,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提供了新的传媒手段,形成了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新型空间,这就是赛博空间;它是一种计算机化、网络化、虚拟化、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赛博空间,既改变了人们接受、处理和扩散信息以及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以及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知识、信息的生产、处理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其影响将是全方位的。赛博空间,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重新塑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在知识经济学看来,知识的扩散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因此,有利于知识扩散的技术手段和运行方式必将有力地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交易成本上看,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指出,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网络,其功能之一在于降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过去人类虽然已经具有各种信息传递的工具,但由于成本的高昂,只有较少的组织和个人才有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社会的制度安排也是与这种状况对应的。而赛博空间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不仅高效而且成本极低,从而具有广泛性。赛博空间,通过高效、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转换、扩散从而推动人们高效地利用物质资源。人们的物质消费品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知识已经越来越多地凝聚在物质产品中。

随着赛博空间的建设和拓展,知识生产方式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在知识的生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遍化的同时,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制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在物质生产活动之中,出现了“虚拟企业”、“虚拟制造”等新型生产组织和制造技术。它们必将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正在迅速从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驶向一个“赛博空间中的国家”。

而且,赛博空间的发展,使得知识本身的生产和消费也得到极大的扩展。如果说,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发展的持续性变得可疑起来,那么,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的极限。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知识投资具有越来越高的回报率。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材料、能源和资本,总体上是以物质资源的消费为基础的,从而就有了报酬递减的问题。而知识的生产则不同,恩格斯早已指出,知识的生产至少是与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成正比;赛博空间的知识的传播中进一步显示出:知识的使用面愈广,使用率愈高,则愈有价值。知识的生产和利用,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最一般地说,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把人们生活的提高仅仅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近代工业化社会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过多地促进了物欲横流,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滥用,以透支着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发展的代价。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将更多的知识物化在消费品中,提高人们的知识消费水平,可以转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赛博空间的开拓和建设,既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的高度共享来加快和深化对于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向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精神和知识生产消费品,从而有利于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赛博空间的建设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人和自然关系结成新联盟的契机。

知识·教育·创新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将成为支配所有财富的核心。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教育在历史上是传播和生产知识的机构。教育发展状况决定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教育的体制和功能作重大的变动,同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作相应的调整。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自我的成长,知识的效果表现在人的内在层面。而他的对手普罗塔哥拉斯则认为,知识的效果表现在认识和表达能力上。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的教育。与西方相似,东方的禅宗也强调自我知识,儒家则把经典作为教育的核心,作为学习方法、修辞和逻辑的工具。直到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才被作为改造自然的力量,在教育中取得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那些还没有进入社会的未成年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由于知识对提高生产力比以往有更直接的关系,成年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仍然需要接受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知识在经济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创新,进而技术创新对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以及经济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既是传播知识、培养具有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才的场所,又是从事科研,进行知识创新的基地。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涉及知识创新,而且涉及技术创新,或者说把知识用于经济过程。当今社会虽然知识越来越专门化,使得我们在各个专门领域上可以有很大作为,但这也使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学把这种能力变为现实。

经济学理论要求人们能够用定量模型来表示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做出理性的选择。知识经济学的指标必须超越只测度知识投入的界限,还应包括对知识的存量和流量、知识投资回报率和知识传播网络的测度,学习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需要有人力资本、培训和劳动需求的新指标。人们希望在知识和经济之间建立某种定量关系。虽然在知识社会中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存在,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必须依靠知识的更新和装备。但是知识本身是难以定量和定价的。投入的知识有没有用的程度远要比投入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知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个别组织有不同的经济效应。由于企业家素质、竞争情况和其他经济环境不同,一种新的思想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或适度的变化,甚至不起任何作用。二战以后,从科技知识的产量来看,英国的经济本应居世界领先地位。像抗生素、喷射发动机、扫描仪等都是由英国发展起来的。但是英国没能及时把这些知识成就转化为成功的产品、服务和工作。最近,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材料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1997年发表科技论文数和1996年相同,居世界第十一位,有5267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可喜成果。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仍然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科技成果真正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定义本身标示着知识范畴在知识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理解必然以对知识的准确和深刻认识为前提。

知识经济是对于知识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这一社会现象的表征,这个事实使得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被赋予了浓厚的经济意义。利奥塔尔曾作过这样的预测:“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交换。”这一预测或有不准确之处,但随着人类生活中知识消费比重的不断增加,随着数字革命对知识编码化的强化而使知识不断获得更多的商品属性,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确“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即价值形式”。〔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3 〕正是由于知识不断失去着自己的“使用价值”,而不再以自身为目的,因此,需要重新考查“知识的生产是为了求知而非实用”这一影响深刻且久远的观念,也需要对科学是“公众的利益”的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正是由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具有前所未有的经济含义,所以,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流通)、知识的利用(消费)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

尽管国家的科学系统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绝不仅限于科学知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成: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 这种划分一方面指出了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泛得多(信息主要指前两类知识,它们可以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被编码化),从而否定了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的看法;另一方面,肯定了“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knowledge,主要指后两类知识,它们更难于编码化和度量)的重要。这种观点可以从现代哲学家对“习得的知识”、“身体记忆的知识”以及“无言之知”的强调,特别是波兰尼关于“难以言说的知识”(“tacit knowledge ”被国内学界意译为“隐含经验类知识”,但按波兰尼本意系指“难以言说的意会知识”)及其哲学意义的研究中得到支持。在波兰尼看来,我们的知识明显地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即便在现代工业中,难以描述的知识仍然是技术的重要成分[M.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wt—Critical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58,P.52]。

由“难以言说的知识”(波兰尼)和“无意识的知识”(波普尔)的存在,可以推断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并不等同于指示或描述事物及其关系的陈述的全部。然而造成这一事实的,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知识不仅表现为语言,知识还表现为能力。“这个词中掺杂着做事能力、处世能力、倾听能力等意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P.41]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状况看,“知识和信息往往是丰富的,缺少的只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的能力。”[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P.8]在知识经济中,由于获取信息比较容易且费用明显降低,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变得更加起决定性作用,这也使得以处理编码化知识的能力的形式表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把编码化知识看作是需要转化的原材料,“隐含经验类知识”则可以被视为处理这种原材料的工具。这样就决定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是既需要不断地学习编码化信息又要具备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P.11]同时, 由于编码化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因此知识经济也是学习经济,学习尤其是通过实践的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并创新的有效工具。

知识稀缺是当代最严重的稀缺

什么是经济学?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4版)说:“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使用具有各种可供选择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分配。”“经济学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有人说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是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后的、历史上的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但斯蒂格利茨对稀缺问题的看法同萨缪尔森并无根本分歧。斯氏说:“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和政府如何进行选择。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需要的物品、劳务和货源是稀缺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稀缺是经济学面对的基本事实,稀缺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稀缺问题是经济学面对的基本的问题。如果稀缺现象不存在了,稀缺问题完全解决了;那么,经济学也就既无存在的必要也无存在的可能了。

应该指出:传统经济学家在谈论和研究稀缺时,主要是指物品稀缺和物质性稀缺。

人类自形成以来,一直为物质稀缺和匮乏问题所困扰,因此而苦恼。

可是,近一二百年间,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多次、反复地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甚至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某些产业、某些地区、某些产品上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

这表明:在当代经济条件下,至少说在某些局部地区和个别物品上,物质性稀缺已不再是一个最尖锐、最突出的问题了。

那么,这是否在“表明”或“提示”稀缺问题已不再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断言:从整体来看,稀缺将永远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性稀缺”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在人类历史上不可能有所变化。

我们自然必须承认:不但许多新产品在“在一段时间内必定是稀缺的”,而且当今社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仍以物质性稀缺为最严重的稀缺。

可是,现代社会中某些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生产过剩及信息产业的崛起已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示我们:信息稀缺和知识稀缺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稀缺。

一般而言,在现代世界上的那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我们皆可在其物质性稀缺现象的“背后”和“深层”发现存在着更严重的知识稀缺。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稀缺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稀缺是两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知识稀缺。

如果我们需要承认应有一种与知识经济“相应”的知识经济学,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断言: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学面对的基本事实就是知识稀缺这个事实。

如果从“资源”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物质性资源可分为“免费资源”(如空气)和“开发型资源”(如海底石油)两大类,而所有的知识资源都是“开发型资源”,即首先必须投入,然后才有产出的资源。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和肯定:所有知识都是“生产”出来的。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知识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科学事业乃是从事知识生产和开发的“产业”,教育事业是从事知识传播、扩散的“产业”。知识经济不但意味着要求以知识的生产、开发和扩散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首先意味着要求大幅度增加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投入。

最后,我想顺便指出:国外建构主义者(如著有《知识的制造》的诺尔塞廷娜)的研究成果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若能把对科学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同宏观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其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我们离知识经济有多远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以网络化为载体,以知识为基础,并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知识生产的投资不仅可以增加其它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还能增加知识本身的积累,而知识与其他要素的不同就在于它可以重复使用,其价值不被削弱。知识经济的来临,必将对以往社会的政治、文化、体制、管理以及人的思维、行为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传统的国家指标框架不再合理,它对知识的储备和流通、知识的回报率、知识网络、知识和学习都有新的要求和界定。科学系统的主要功能也将面临挑战,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需要一个更大的网络与空间。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技和教育是核心,并通过科、教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996年世贸组织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GDP的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出现则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

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理论的诞生地和最早见到“知识经济曙光”的国家,并不是上帝的偏爱,而是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1 )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体系,实力雄厚的投资保障,长胜不衰的创新体制,使它在百年中始终居于世界科学领袖的位置。(2 )一代又一代思想理论家们的远见卓识和科学论证,成为国家发展的航标和创新的源泉。(3 )优越的人才成长的内、外部环境。(4 )严密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5)整体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等, 托起了知识经济这轮冉冉升起的朝阳。

仅以近20年美国的三届总统为例,里根、布什、克林顿,无不把“当教育总统”作为治国的第一方略和最高承诺。克林顿新任伊始,立即投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盖茨应运而生。1997年连任以来,克林顿更是出手不凡,他郑重宣告:美国政府今后四年的头等大事是确保每个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为此制定了以10项原则为基础的教育计划,并在当年拨款510亿美元,其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人人必须能读会写。12岁以上的青少年人人必须会上互联网。18岁的青年人人必须能读大学。成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美国人准确地进入了知识经济的腹地。

另外,知识经济对社会结构网络化的要求也相当高,据统计,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软件公司,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绝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仅微软公司的资产1500 亿美元,已超过了美国三家汽车公司的总和。1997年的统计数字表明:IBM 公司的软件产值是130亿美元,微软公司为90亿美元。而我国仅有126亿人民币(合1500万美元)。软件人才方面,美国有280万人, 而我国从业人员仅有15万。

不言而喻,我们离知识经济相差还很远!但是,它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这是知识经济的精髓所在。我们切不可浮光掠影、雾里看花地学些皮毛,更不得念歪了经。知识经济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坚实的基础,这座大厦是建不起来的。

标签:;  ;  ;  ;  ;  ;  ;  

如何面对“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