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故事疗法”与儿童的自我成长_亲子成长论文

“绘画故事疗法”与儿童的自我成长_亲子成长论文

“绘本故事治疗”与儿童自我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儿童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童话与说故事的方式来达到治疗与学习的目的,即“阅读治疗”,是一种古老的方式或曰艺术。20世纪末,研究儿童心理的专业人士着手把故事素材系统地应用在治疗儿童心灵的伤痛上——以“说故事”的方式,借助精神分析的架构,找到通往儿童心灵秘密花园的路径。美国的布兰岱尔博士是这一探索的佼佼者,他在《儿童故事治疗》一书中,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为我们展示了故事治疗的独特魅力。那么,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治疗”中,“绘本故事治疗”应当如何运用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自我成长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何为“绘本故事治疗”

“绘本”,即我们所说的“图画书”。绘本这一提法源于日语中的词汇,是一种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甚至只有图,没有文字的书。绘本中的画面不仅有“弦外之音”,也包含了语文独具的生命和内涵。它最初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其早期的杰出代表。二战前期因为大量的日本侨民被遣返回日本,欧美的绘本开始随着他们进入日本并得以传播。绘本的内容与设计,除了照应儿童心理的发展需求之外,对一般儿童可以达到心灵净化的作用,对于适应欠佳的儿童则可以发挥诊断与治疗的功能。“故事治疗”,就是通过故事中的幻想和隐喻了解儿童内驱力的冲突、内心挣扎、焦虑、罪恶感及侵略态度,并在回应故事中通过故事人物的互动和说听双方的互动,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丰富应对方式,宣泄情绪困扰,实现自我成长。“绘本故事治疗”,即将绘本引入“故事治疗”的一种阅读治疗法。

二、绘本作品的选择

绘本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及成长的方方面面。它大致可划分为:认知类绘本(如《小蓝和小黄》)、励志类绘本(如《大脚丫跳芭蕾》)、亲情类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科普类绘本(如《兔子先生回家》)、趣味类绘本(如《没毛鸡》)、生命教育类绘本(如《小黑点》)和画面唯美独特的绘本(如《月下看猫头鹰》)等。不同题材的绘本故事给儿童带来的心灵触动是不同的,应让儿童广泛涉及。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挑选,以7~8岁的儿童为例。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开始自主阅读的阶段,也是理解力“更上一层楼”的阶段,教师可选择一些细节相对丰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例如,《大盗贼第二次出现》可推荐给那些比较叛逆的男孩阅读;《假话国历险记》可推荐给有说谎迹象的学生阅读,让他们明白说谎的坏处。

三、让儿童在绘本中遇到自己

在绘本故事阅读中,儿童会遇到自己,遇见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我。这个“我”到底怎么样呢?通过阅读,儿童会有自己的评价,也会有更好的改变。

比如,一些儿童当遇到被同学欺负了、被老师批评了、心爱的宠物丢失了、爸爸妈妈吵架了、作业不会做了等情况时,往往无法确切地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感受,会产生没有缘由的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如摔东西、逃学、打架、上课捣乱等行为问题,甚至肚子痛、尿床等躯体问题,教师和家长无法察觉到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儿童家庭问题或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绘本的正向迁移作用,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这里的“正向”是个宽广的定义,指温暖、照顾、关怀、力量、勇气、希望、成长、快乐、安全感、被尊重感等。许多人容易把“正向”的结果引导为“听话”、“乖巧”、“用功读书”、“功课好”等,这未必适合。因为有的儿童不一定能做到乖巧,但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一定能够快乐成长,拥有力量和希望。有时,一些不被一般礼仪所认可的行为,却能无伤大雅地成为快乐健康的力量。并且,人最可贵的往往是他自己拥有的、却不接纳的特质。例如,行为缓慢的儿童,他所拥有的特质是一种和缓的温吞,但是在环境的鼓舞下,他却可能想要追寻速度与成就,这时候就应该在他的身上注入一种和缓温柔——“暧暧内含光,悠悠故能远”的能量,让他能够接纳自己的慢,而非一直想变快,让他能够专心慢慢稳定地成长,并且不断肯定自己。《挖鼻孔,好好玩》就描绘了类似的情形,可以推荐给儿童阅读。

四、让儿童在绘本中获得成长

让儿童在绘本中获得成长,有赖于儿童对绘本阅读的持久兴趣。绘本阅读环境的创设,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活动室、大走廊、楼梯间的墙饰布置中都呈现了与绘本阅读相关的环境。比如,以“爱上绘本”为环境创设主线,在班级布置了“我们一起看看书吧”、“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书”、“亲子阅读推荐”、“说说我们的看书故事——亲子体会交流分享”等主题板块。

此外,我还在学校的读书月里制订了绘本阅读计划。第一周:介绍《我的名字》、《我》、《我的名字是克里桑斯美美》,让儿童以这些绘本“照照镜子”、画画自己、写写自己名字的故事。第二周:介绍《嚓嘭》、《勇气》,帮助儿童找到自信。第三周:介绍《苏菲的杰作》、《丑小鸭》、《五个丑家伙》等关于看起来很“丑”的孩子的故事,引导儿童正确认识美与丑。第四周:介绍《猜猜我有多爱你》、《獾的礼物》、《逃家小兔》等,让儿童从人与人的关系意义上来认知自我,关注亲情。阅读时间为每天13:15~13:35,这20分钟渐渐成为大家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现仅介绍《嚓嘭》一书的选择和教读。我每次读到“嚓嘭!嚓嘭!他的叫声很快就被大海的声音淹没了。他叫呀叫呀,直到叫不出声音”一处时,心里都不禁轻轻一颤:还有什么比一个孩子渴望走出孤独与阴影,却始终无法走出和摆脱更痛苦的呢?我们的儿童能不能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在班级展示《嚓嘭》,让学生去听一听“嚓嘭”的声音。恰巧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右手残疾,只能用左手来写字,右手拿东西或者活动的时候,都不能灵活自如,同学常常笑话他——这也是我要开展这一绘本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绘本阅读分看故事和讲故事两个环节进行。

先是看故事。

在那次活动中,一场森林聚会开始了,那是专门为小西蒙的飞行表演安排的。动物们的到来与欢呼与其说是老兔子卡尔善良与智慧的安排,不如说是森林中的动物们对于身边这个孩子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当小西蒙终于领悟到:没有什么比一只鸟能在空中自由飞舞更加快乐时,他的“嚓嘭”声变得不再哀伤,那扇门终于被打开了。看到这里,内心充满了轻松和喜悦。但到故事结束时,不免会有一些小小的惆怅——西蒙并没有和其他鸟儿一样发出动听的歌唱声,他仍然只是叫着属于他自己的“嚓嘭”声,可这是那么的美好和意味深长,要知道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啊!或许那并不是翻天覆地,也不全是皆大欢喜,但还有什么比心灵的照耀更让人觉得温暖和辽阔呢?门被推开了,黑白色的冬天已经悄然走远,还有什么不能在万物苏醒的春天里从头再来呢?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的绘本,极有教育启迪的价值,但不该成为抒情篇章,应当彰显的主题是:我们不要聚焦自身的问题,而应展现生命中最灵动的部分——它是上帝与生活的赐予。

如果听觉不得不被有所剥夺,那么视觉就可能成为赐予。不聚焦于剥夺,而聚焦于赐予。而所谓恩赐,其实就是那被剥夺的另一个名称。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总是处于被剥夺和恩赐的处境中,而残疾人的故事,仅仅是把这一处境极端化,使我们直面这个问题。

再来讲故事。

如何讲述这个绘本呢?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比如通过动作或者游戏引导儿童体验。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比较特殊,绝大多数儿童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似乎很难将儿童带入角色。其实,这个绘本外在的动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内心的体验历程:正常的快乐——灾难后的自闭不自信——重新找回自信。教学的关键在于让这一心路历程的几个转折显得更为清晰,教师最好补充一些东西,如西蒙摔下来之前的快乐,讲它的飞行、讲它的歌唱等。

综上,“绘本故事治疗”能够让儿童通过故事情境正确认识自己,获得自我成长,不失为教师、家长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

标签:;  ;  ;  

“绘画故事疗法”与儿童的自我成长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