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工业的战略选择_民族工业论文

保护民族工业的战略选择_民族工业论文

保护民族工业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增强保护民族工业的意识

改革开放十七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1996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27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1500亿美元,安置劳动力1700多万人。1996年进出口总额近2900亿美元。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毋庸讳言,这个过程也同时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所占份额丢失较快,民族工业受到一定的冲击。有分析表明,我国的通讯器材业、洗涤用品业、饮料业等一些特定产业的市场已被外国产品或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基本占领。据有关部门1994年的统计,外来商品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摄录一体机为99%、传真机98%、移动电话80%、计算机75%、轿车70%、机床63%、化妆品75%。同时,外商不仅在微电子、新型材料等我国的短项产业“抢滩登陆”,而且已开始向服装、食品等我国的传统长项产业“大举进攻”。

如何认识和对待上述现象?前一段关于这一问题的论争中有一种明显的观点,即认为丢失市场份额、民族工业受到冲击是发展开放型市场经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正常现象。认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几经摔打,呛几口水甚至面临绝境,才能成长起来。据此认为,面对国外产品和外资的冲击,政府不应采取保护措施,越保护,企业就越难成长起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有片面性。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很重视保护民族工业的,甚至包括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比如法国,为了使其名牌产品更多地占领世界市场,制订了一整套保护法国名牌产品的法律和措施。40多年前,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名牌保护委员会——科尔贝委员会。会员们频频奔走于世界各地,目标就是保护本国名牌,推销本国名牌。应该说,保护民族工业,尤其是保护正在受到猛烈冲击的民族工业,是一个国家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经济的独立是基础,它最终决定政治的独立。试想,如果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结果是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丢失,多数民族工业败下阵来或受到重创,整个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外资甚至受控于外资,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会是什么样子?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还很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许多产业无论是设备、技术、管理水平还是产品的性能、质量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规模竞争能力较弱,市场营销手段更欠一筹,因而若任其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多数都处于劣势。因此,我们应响亮地喊出“保护民族工业”的口号。

二、转变保护民族工业的方式

强调要保护民族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排外,“关门大吉”。这里有一个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民族工业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上较落后的国家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实现后发性利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采取过去那种简单抵制洋货,闭关锁国的方式来保护民族工业是不现实的,也是消极的。这种传统的保护民族工业的方式,结果只能是保护了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就不能保护国家的主权,维护民族的独立。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在适当的保护下,让民族工业积极地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勇敢地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只有在对外开放中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最终保护好民族工业。保护民族工业,靠企业自身努力,也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提高保护民族工业的微观经济实力

民族工业是由千千万万个民族企业所构成,这些民族企业应该包括我国自己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我方控股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实力也即民族工业的微观经济实力。保护民族工业,首先要靠企业自身的发展,靠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

那么,怎样增强我国民族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呢?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是企业要争创名牌,实施名牌战略。现代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名牌的竞争,就是创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的竞争。哪个企业能自觉地去创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哪个企业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名牌、发展名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名牌就是质量,就是知名度。创名牌、发展名牌的过程,也就是加速技术进步、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售后服务的过程。没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有名牌产品;即使有了,也不能持久。名牌创出来后,还有一个保护的问题。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外国名牌进入,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名牌不加保护。相反,越是在此情况下,越是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名牌。近年来,国外名牌的进入,对我国的一些名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例如全国61家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中,只有“燕京”、“青岛”两家还在自主经营;我国的八大名牌碳酸饮料品牌的厂家中,只有“健力宝”一花独放;在卷烟行业中,只有“红塔山”独立寒秋。我们的有些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合资中,脑子里缺乏国产名牌意识,轻易地将自己苦心经营创出的名牌拱手相让,这是不妥当的。要知道,没有自己的名牌,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就经不起蜂涌而来的国外名牌的冲击;没有享誉全球的名牌,我们的企业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二是促进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近年来外商在抢占我国市场份额上之所以频频得手,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外商除了拥有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外,往往都拥有规模优势,它们大都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很显然,在现代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大型的企业集团才能以大规模生产实现低成本和以高投入实现技术领先的优势去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才有同国外的同行进行战略性的全球竞争的实力。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优胜劣汰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会经常发生,国有资产会不断得到重组,大型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会不断增加,我国民族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会日益增强。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解决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地方、企业的相互封锁,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四、优化保护民族工业的宏观社会环境

如前所述,保护民族工业,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有所作为。尤其在我国的大部分民族产业和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还缺乏有效竞争力的现阶段,政府在支持企业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方面更应有所作为。很显然,为了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无论是争创名牌,还是组建企业集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改革不到位,经营机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造成的。而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政府的推动。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是,如果政府有关部门不放手或放手不彻底,企业再主动,政企也是难以分开的。事实上,企业要发展,要增强竞争力,政府仅仅停留在放手上是远未尽到责任的。与外资企业相比,我们的国有企业负担太重,让其拖着沉重的包袱去和一身轻松的外企竞争怎么会有获胜的把握呢?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政府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减轻不合理的负担,安置过剩的劳动力。除此之外,鉴于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中所存在的急功近利、不计成本、不讲原则的思想和行为,政府一方面要从战略上把握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要作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比如,必须抓紧制定明确具体的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目前按大的产业来划分鼓励、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已显得太粗,要作进一步具体的规定;要抓紧制定《反垄断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一些产业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垄断趋势,通过实施《反垄断法》加以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尽快研究制定外商借助合资方式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控股或收购的管理办法。

保护民族工业,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广大消费者的支持。比如,为了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就要借助于广大消费者对名牌的宣传,就要依赖于他们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抵制。此外,引导消费者在情感上选择国货,别盲目崇外,也是保护民族工业应该有所作为的事情。当然,作为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品是他们天然的权利,无可厚非。保护民族工业也不能依赖于消费者对国货的情感倾向。这里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凡是洋货就一定比国货好的盲目崇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标签:;  ;  

保护民族工业的战略选择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