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论文_李婷婷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论文_李婷婷

摘要;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以初中科学学科为例,深入剖析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重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为深度学习研究领域提供可以借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前沿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大到“课程”,小到“课堂”,高品质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本文以初中科学“电流的磁效应”一课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重构课堂教学以促进深度学习。

一、基于课程标准,定位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不是“难度学习”。“难度”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言,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个学习内容的感知存在差异。而“深度”则对立于“浅表”,是基于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暗含的隐性价值,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最终实现迁移,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因此,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扩充知识容量和提高难度系数,而应基于课程标准,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确定适度、适量的教学内容。初中《科学》“电力与电信” 单元中的“电流的磁效应”一课为例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让学生对电流磁效应这一现象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对其应用实例有所了解。不能随意拓展延伸,比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传授揭示电流方向与磁极之间关系的安培定则等内容。但是,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中以电流磁效应为工作原理的应用实例,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还可以增加“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小故事”,以激励学生们树立敏锐观察的科学研究意识。因此,只有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才能对教学内容做精准的定位。

二、批判借鉴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然而,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深度 学习的教学内容却不仅限于教材。实质上,教材只 是为课堂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可 能实施的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的编写顺序是按照材 料的相互联系而组织起来的,不一定符合教学活动 的逻辑顺序。因此,批判性借鉴教材,根据课堂教学 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电流的磁效应”的核心知识点为:“通电导线有磁性”。教材的编排顺序为: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 电磁铁构造→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电磁门铃 的工作原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看似合情合理的教学内容编排之中却 暗藏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剖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 个:首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以“磁现象”作为铺垫引入“电流的磁效应”的编排方式,貌似顺理成章,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 认知基础,而是把他们的头脑当成了“一张白纸”。实际上,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无论是从小学阶段自然学科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都 对磁现象早已熟知,再从零起步介绍磁现象不仅显 得突兀更是多此一举。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挑战性, 所以学生始终处于浅层学习,无法进入深度学习。其次,知识与活动之间的逻辑顺序混乱。在阐述了 电流磁效应现象的基础上,教材中又引入了电磁铁的构造等知识。而教材中承接电磁铁的活动却是 “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明显不符合逻辑。学生们已经明确了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实用化的产物, 还要再判断其是否有磁性,明显是多此一举。大有 “为了开展活动而设计活动”之嫌,根本无法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更不用说进入深度学习了。最后,选取的应用实例缺乏代表性。每传授一个新知识、新 原理后,必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应用实例已 成为教材编排的惯例。教材中选取的应用实例是 “电磁门铃”,但在日常生活中其早已被悦耳的电子门铃所替代,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电磁门铃的身影,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究 热情。实际上,应该针对电磁铁的独特优势来寻找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才会让应用实例更具针对性和 典型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什么样的引入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呢?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讲授“电流的磁效应”这节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探究“炒豆之谜”的情境—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将大量的红豆和绿豆放在一起炒,然后往盘子里一倒,有没有可能红豆和绿豆自然分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接下来,教师表演一个“小魔术”,就在学生们的眼前将红豆和绿豆瞬间分成了两堆。此时,学生惊讶于眼前不可思议的现象,困惑的同时立刻引发了积极的思考,激发了探寻其中奥秘的热情。

四、基于认知起点,揭示本质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起点往往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这是他们进行知识建构和同化的认知基础,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起点却是对科学知识或原理的讲解。学生很难直接将其内化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就会产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如果教师将教学的起点设定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水平层面,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更快地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电流的磁效应”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变得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重构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教师必须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 从教学内容方式上进行转变,才能优化教学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挖掘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和作用,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论文作者:李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论文_李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