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模型与可行路径_农业论文

西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模型与可行路径_农业论文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化模型及可行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西部地区论文,路径论文,模型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管理在工业上的成功应用为农业物流革新提供了新的视角。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随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西部农业物流势在必行,我们只有认清西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问题,抓住机遇,才能取得又好又快发展。

一、影响发展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因素

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44.3%和27.6%,合计共占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71.9%。由于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制约着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1],同时也表明,研究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重点应当放在占西部土地面积71.9%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一)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尚不够高,农业物流发展缓慢

西部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偏低,农业物流业发展缓慢[2]。同时,农业物流发展缓慢还与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二)西部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我国西部农业生产目前基本上仍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

(三)西部地区农业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物流成本高

“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西部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相比之下令人触目惊心[3]。

(四)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

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虽有增长,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

(五)西部地区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

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西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化模型

(一)制约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核心问题

1.西部地区缺乏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农资和农产品流向带有盲目性。农业物流流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西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批发市场”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4]。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体系。

2.物流系统化水平低。近年来西部的现代农业物流虽然有一些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化。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物流服务需求的认识不足,现代农业物流的观念尚未得到普及;物流服务水平低,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二)新型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的系统化模型

1.新型农产品流通经营战略模型

传统的流通方式为:农民从自己的农田中收获农副产品,并在自己的家里进行初级加工,使之成为最基本的“商品”,然后把它们送到附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供销社),在这里由农产品采购商对这些产品进行分拣、归类、组配,以达到规模化运输的要求。然后经过各地的一、二级农副产品的批发商,最后经过一定的物流加工配送到各个菜市场或超市供消费者选购。我们根据农副产品及流通形态的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流通战略模型:

(1)“低成本型”。这个模型鼓励农民将从农场中收获的产品直接交给采购商,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起采购商与零售商的直接交易体制。这种流通模型成败的关键在于,从农产品集货开始就使用零售商也同样适用的大型物流集装器具,这样才可以完成直接输送。这种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大量削减流通过程中的换装、组配的物流费用和交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下降。

(2)“合同种植型”。这种模型在于推广和约种植方式,进一步可以跨越零售企业和实际的大量需求者(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必须做好不同交易对象各自的实际情况,包括对商品的不同要求及所需各种物流器具的尺寸大小等。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家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总协调者[5]。

(3)“高附加值型”。主要针对需要保鲜处理的生鲜产品,这种模型要求从农场采摘到的产品,用拖车直接送到集货地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并通过冷链运输直接送到零售店或者消费者手中。

2.通过建立农业供应链信息系统消除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壁垒

为了消除农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壁垒,首先必须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建立现代的农业经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的重要性,相应的,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想了解的各种信息。在农业供应链建立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而将习惯于零散经营的农户纳入信息共享的范围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随着大农业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农副产品竞争的激烈以及市场对于新进入产品很难接受的事实,已经使我们越来越迫切地认识到,将农户的生产、种植信息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6]。

信息系统模式描述农户、核心企业及零售商在农副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流程和运作方式。在新型农业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型中,农户对于种植的预定通过信息系统与零售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比对,通过生产协调会找到差异供零售商和农户对销售计划及生产计划进行调整。而农民的生产情况由于建立了农副产品信息数据库,得到实时的存储并提供给销售方共享,销售方在根据这些种植、售货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并协调物流配送能力完成运输和配送过程。

三、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建设大通道,联合走西口,形成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

大通道是指联结我国东部与西部、联结亚欧大陆的通道,它东起我国连云港,经陇海线、兰新线横穿亚欧大陆腹地,直达大西洋东岸的荷兰鹿特丹港。联合是指西部地区各个省区联合,而且要东、西两地区的全国性联合,实行“东西合作”、“西西合作”,把西北作为我国向西开发的前沿。走西口是指向西开放,主要是指原苏联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个共和国,乃至西亚、中东、东欧和整个欧洲的贸易[7]。目前中亚五国的总体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基本上属于重工业型,轻工业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农牧业产品特别是面粉、肉类长期以来不能自给,食品自给率普遍不到70%,有“东部粮仓”之称的哈萨克斯坦每年也要从外地调进大量食品。中亚五国的轻纺工业产品不仅在总量上全面短缺,而且品种单一,款式落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西部地区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轻纺工业比较发达,其中部分产品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提供充足的出口资源。并且西部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光合产物积累多,黑夜低温,呼吸消耗少,而且棉花绒长质地好,果实着色浓,瓜、果、甜菜糖分含量高,具有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生产优势。如南疆的长绒棉、北疆的甜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陕西的苹果、酥梨,四川的柑橘和云贵的烤烟等,均驰名于世。这些工业原料作物及瓜果等园艺作物以及牧业生产等均有较大潜力,有能力向中亚五国出口服装、食品等产品,且质优价廉,适合中亚五国的消费层次和结构。走西口并不放弃东口,应实行两个窗口双向开放,由东口引进必要的粮食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由东、西两个窗口出口适应于东、西两个市场不同需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这样才能促进西部农业振兴。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农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西部现代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只有做到农产品保值,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而才可能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形成农产品物流完整的体系框架,建立以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这种以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主导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是以商业流通企业为主的一体化物流系统。物流中心可由原来的批发市场发展而来,通过对批发市场的改造,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另一种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连锁企业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两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别从供应链上游(批发市场)向下整合和从供应链上游(连锁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应链上游往往应用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实现农产品作为供应链生产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连锁超市实现的生鲜农产品的快速调配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二)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西部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大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因此,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利润分配向中间商倾斜。多年来,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受到阻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加速组织创新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任务。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企业与农户很好地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走订单农业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订单有五种形式:一是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主要是签订农作物制种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三是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四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五是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要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加速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充分发挥农户在农业生产、流通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西部地区逐步引进冷链、保鲜运输

“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一直以来,西部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西部地区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低下,原因在于西部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西部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西部生鲜冷链薄弱的现状和数量型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很大的矛盾,问题不解决,高损耗的状况也将难以从根本扭转。西部地区地势有诸多崇山峻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食用、药用、工业用的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如秦巴山区的猕猴桃营养丰富,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水果之王”;黄土高原丘陵的沙棘根系发达,不但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而且沙棘果汁是著名饮料,沙棘有治癌疗效;宁夏枸杞、新疆葡萄、四川马铃薯、广西甘蔗、云南核桃、甘肃的药材、陕西苹果都赫赫有名,远销海内外。而除去农作物以外,西部地区的畜牧业也很发达。西部地区耕地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而草原辽阔。我国拥有天然草地3.15亿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而居世界第三位,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和青藏区共有天然草地2.45亿公顷,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6.6%,占这三个地区土地总面积的45.8%,为耕地的20.1倍,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但这样的丰富资源,并没有使其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据统计,西部食品加工产量还不到全国的20%[8]。这已严重影响到西部整个农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美国蔬菜水果物流优为典型,产品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形成一条冷冻链,田间采摘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部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人工箱。西部地区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以高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设施为流通手段,使优势产区的优势果蔬产品经过保鲜和深加工,用高效率、低成本、低消耗的现代物流方式进入国内外市场,以质量、价格优势塑造国际化品牌,把果蔬生产优势化。

(四)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产品的包装、流通加工

西部是食品农产品生产大地区,在食品农产品出口中,包装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国际上对食品、药品包装的限制措施和技术壁垒经常出现,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本身及其包装的技术检验和卫生检疫要求很高,再加上食品农产品本身的卫生问题不断出现,不少发达国家推出许多的法律法规对食品农产品及其包装实行相当严格的准入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对食品农产品问题的重视[9]。包装材料除了满足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满足不同进口国的特殊要求。政府和企业应该在农产品包装方面加强引导、管理和资金投入,并且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包装意识的培养,使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国内甚至广阔的国际市场。

近几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进入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10]。各地的经验证明,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业要求安排生产,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诸环节的增值,让农民分享各环节的利润,无形中转变了农民单纯作为原料供应者的角色,降低了市场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西部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类产品的深加工: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猪、牛、羊等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在蔬菜加工过程中,做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分等定级、包装、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和半成品加工,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

(五)创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在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尽快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则要求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总的构想是政府统筹,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环境支撑,行业主管。当前,要以“(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为突破口,大力整合现有各类农业资产,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建立起功能基本完善的农业物流与农业供应链管理体系。

1.政府统筹。充分认识创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树立物流体系、公司体系、市场体系和现代农业竞争在供应链之间展开的观念。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领导、组织农村社会和农业行业工作,依法管理、保护“三农”。尽快研究、制订构建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分大区推进。2.市场导向。所有西部地区农业物流活动与农业供应链的各个链接点(节点)企业(含个体农户),均应面向市场公开、公正、公平运作,以价格、效率、效益和市场信息作为行动的指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龙头企业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11]。3.企业运作。切实提升农户的法律地位,视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农户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将农业劳动者(农民)和农村科技人员当国有或民营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生产劳动者一样看待,全面推进个体农户与农业(食品)类大中型企业及国家农业事业机构的联盟与合作。4.环境支撑。西部地区农业物流市场的开发与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创造宽松适度的环境,特别需要有利于促进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和规模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市场运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形成大生产、大公司、大流通、大市场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支撑平台。电子商务表现出的强大优势,客观要求农业物流与之对接,形成电子商务下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信息支持体系。5.行业主管。将西部地区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基础产业与竞争行业来运营,依新颁的《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监控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土地要素投入和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农产品加工制成品,规范调控农业市场运作,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切实真正发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发展农业、保护“三农”的整体职能(功能)作用。

标签:;  ;  ;  ;  ;  ;  ;  ;  ;  ;  

西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模型与可行路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