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与第一供给优化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东北振兴与第一供给优化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东北振兴与第一供给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1-0051-02

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央最近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这是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实行东西互动的重大举措。而在制约东北振兴的一系列因素中,就业供给不足是其最大的制约“瓶颈”。因此,在东北振兴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就业供给的治理,即第一供给的优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

人力资源曾被江泽民同志誉为第一资源,受其启迪,本文提出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产品与劳务供给是第二供给的观点,从而认为,在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就业供给比产品、劳务供给更重要。理由如下:

(一)企业只有首先供应就业机会,然后才能供应产品与劳务。所谓就业供给,即劳功就业或劳动供给,或劳动,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即劳动力的使用或支出。显然就业供给不等于劳动力。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就业供给也不等同于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而企业要供给产品或劳务,必须进行劳动。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基本要素,即“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中,以上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个要素,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其中,人的劳动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动的主观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客观要素。一句话,就业供给在劳动条件占有关系不统一的条件下,是企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之一,它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居民需求首先是就业需求,然后才有产品、劳务需求。经济学研究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是收入的支出,而且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然后才有产出;有出售这一产品的产出,才有购买其他产品的需求。具体说来,居民需求应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劳动要素投入的收入,而居民的工资收入又主要取决于居民劳动要素投入的收入,即就业供给的收入或报酬,劳动要素投入的要素收入越高,才可以产生更多、更高的消费需求。

(三)就业供给质量的高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是导致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英国经济学家瑟尔瓦尔曾经把人力资本系数引入生产的增加对产出和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人力资本增加,必然使实际劳动供给增加,而实际劳动供给增加,必然带动经济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更加明确指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前途,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才智的进化来决定。”正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江泽民同志才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因此,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它比产品、劳务供给即第二供给更重要。

(四)就业供给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坎(或第一道障碍)。中国在总体上是一个资源并不富饶的国家,同时由于人口众多,从而使我国的就业供给问题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重要、更严峻。

(五)就业供给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首位目标。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与各国政府公认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充分就业目标居于首位。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就业供给问题更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十分棘手而又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跨世纪的头号难题。因此,研究就业供给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供给不足是东北振兴的最大制约“瓶颈”

概括起来,目前制约东北振兴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制约“瓶颈”是就业供给不足,即失业压力大,从而东北成为中国目前失业问题的重灾区。

其一,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的企业,主要建立在东北地区。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投入很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而且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经常一个工作岗位安排好几个职工,从而势必增加许多冗员。在传统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其就业供给不足突出表现为就业过度、充分就业与隐性失业、效率损失并存。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市场机制的引入,隐性失业必然显性化。

其二,东北地区是国有经济集中的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吉林77.8%,辽宁62.7%,均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势必越来越严重。

其三,东北地区还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城市资源枯竭的问题。据报道,在我国44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有20%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东北地区又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在东北的资源枯竭的80多座城市中,都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寻找什么替代产业,二是如何解决大量劳动力转移。

三、第一供给的优化是东北振兴的基点选择

首先,实行“离业”与”就业”并举(或并重)是东北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选择或突破口。所谓“离业”,它既不同于“失业”,更不同于“再就业”,也不同于“退休”。“离业”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依靠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使一部分失业人员永久性地退出劳动力供给队伍。由于这部分失业人员从年龄上还不到退休标准,故称之为“离业”。通过“离业”途径安置的失业人员既包括城、乡劳动力明显弱化的老弱病残者,也包括一些没有家庭生活来源的失业人员等。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把消费资料分配中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部分与职业分离开,并根据目前主要城市生活标准来核定每个失业人员永久性“离业”的补偿费。这是解决“离业”问题的核心。而对除“离业”安置以外的其他正常失业人口则通过正常的就业或再就业途径安排就业。

其次,重视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需求是东北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全方位发展街区经济,并组织引导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向社区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渠道。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增长弹性大,有着巨大的就业潜力,理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重视就业方式的创新。即通过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充分挖掘潜力大的就业岗位,广泛推行非全日制临时工和弹性工作制等非正规就业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失业职工以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方式从事各种劳务活动;大力推动国企改革,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分流和转移;此外,我们还应重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统一,鼓励职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理流动,并利用职工大流动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替补倍增效应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重视体制内创新,真正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东北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所谓体制内创新,是指相对于体制外改革而言的,一般将其概括为控制市场经济目标对计划体制核心部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存量进行根本性改革和重组,重塑新的市场主体,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因而是一个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就业供给不足的治理过程中,重点是加大国企改革,搞活国企,即国企改革的成功。具体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经营者的市场化配置及深化国企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切实真正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二是通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现状;其三是重视制度创新,以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沉重问题等等。

此外,重视其他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是东北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保证。比如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失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政府应把就业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它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之一,并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领导,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加快结构调整,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战略转型;增加就业资金的投入;调整工时制度,通过进一步减少工时的办法,降低劳动参与率,压缩劳动力供给,减轻就业压力;处理好工农比较利益,减轻农村对城市就业的压力;设立再就业贡献减免税;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契机,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建立、完善就业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有关失业与就业的法律建设,并制定完整的管理流动人口的专项法律,如《移民法》、《城市管理法》,引导人口依法迁移,有序流动,从而为最终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3-11-05

标签:;  ;  ;  ;  ;  

东北振兴与第一供给优化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