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学校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心理学论文,理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同济中学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办学宗旨,提倡师生同舟共济、相亲相助,要求学生做到“恭、信、智、恕、孝”,以天下为己任,修身养性、学有专长,成长为有崇高人格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以“热爱学生”为核心,刻苦钻研、诲人不倦,在同济人文精神的弘扬过程中形成感人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育艺术。 近年来,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入学生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何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使人愉悦、促人发展,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推动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胜境”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20世纪末从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有诸多价值,也为同济中学的再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优势和美德,主张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认识并塑造自己身上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并将这些优秀品质变成促进自己幸福生活的动力。这个理念与同济中学的教育目标完全契合。 有鉴于此,同济中学提出了“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成长为明天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构建积极的学校环境,使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感受到积极心理的暗示,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淀为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一、自然环境建设 自然环境包含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同济中学选择“三打造”,旨在彰显学校个性和精神,体现“桃李不言”、润物无声胜有声的积极育人价值。 (一)打造花园学校 步入同济校园,鸟语花香,四季皆胜景。“上海市花园学校”的命名为环境美育打开了新天地。借势借力,学校开展了师生植物认养活动。一是利用教职工大会学习时间,专门举办教师花卉认养仪式,培育师生爱校之情的同时,展示教职工的别样风采;二是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开展全校师生“秀植物”活动,展示各班级和教职工评选出的最佳养护者和最美植物。认养花卉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课间经常能见到师生精心呵护植物的场景,改变了原先校园植物由绿化办外包管理的单一局面,形成了认养花卉扮靓校园、精心呵护校园的和谐氛围。 (二)打造校园“三宝” 同济校园内的院士亭、纪念雕塑、英烈石被称之为校园“三宝”,它们是由校友出资,在100周年校庆时捐建的。其中,院士亭和英烈石分别是为了纪念毕业于同济中学的8位院士和在同济中学就读或工作过的16名烈士。校园“三宝”是学校文化底蕴的见证,也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传承。围绕这“三宝”,学校开展了“院士篇”“同舟篇”和“烈士篇”系列德育活动,让静置的景观灵动起来,成为“活的教材”“活的思想”“活的记忆”。“院士篇”突出院士主题,形成“知院士、说院士、访院士、请院士、学院士”五大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向院士学习,为学校争光。“同舟篇”突出校名特色,形成“我的XX”系列活动,其中“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等主题班会强化的是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感,“我的班级”“我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则提升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英烈篇”突出传统教育,形成校内清明祭扫、勾描英烈石,校外走访老干部、老红军两大系列活动。 (三)打造学生发展中心 基于积极心理学“挖掘和培育正向力量”的理念,学校将心理活动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合二为一,建成无限工作室,秉持“关爱无痕,成长无限”理念开展各种专项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学校不断充实和完善无限工作室,先后开展了创意类项目和艺术类项目等活动。 创意类项目包括Space Warp、乐高项目、机器人工作室等。Space Warp又称“云霄飞车”。在这个可以自由组合的模型中,一粒钢珠可以通过架设好的轨道无限循环旋转,这能让学生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乐高项目中,学生可以自己编写程序或改装模型,如让机器人复原魔方、工程车跨越障碍物等。机器人工作室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 艺术类项目包括数字彩绘、十字绣等手工活动和发掘学生潜能的音乐创作活动。手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品质。在音乐创作方面,学校添置了电子鼓、电子钢琴等设备,为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开发学生潜能提供手段和渠道。学生可自由发挥制作专属自己的主题音乐节目。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改变了负面情绪的宣泄方式,有利于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行为调节心理状态。 二、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包含课程、教学、德育、评价、队伍等方面,同济中学通过六“入”,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得以渗透和彰显。 (一)介入课程建设 学校分年级分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一每周一节限定性拓展课“心灵体操”,高二每月一次“生涯选择”讲座,高三每两周一节心理拓展课。学校的课程建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实践体验,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心理调节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促进道德感悟与内化,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二)引入学科教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学习观。各学科定期开展竞赛,如“高空抛蛋”“英语单词检索”“植物辨认”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学校将学科竞赛设计为“争先赛”,一改以往“一赛定名次”的做法,让比赛贯穿学期、学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让自信的学生更自信,让不自信的学生找到自信。如此,“积极、向上、乐观”成为伴随学生“成人、成功、成才”的基石。 (三)融入德育品牌 自2009年至今,同济中学“微笑大使”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微笑大使”由班级推荐、年级投票、评委团评选层层选拔产生,每届选出10名,在学生中树立起一批积极乐观、自信友善的学生典型。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歌颂者,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行吟诗人。为此,同济中学将“诗文赏读”作为学校重点推进项目,从朗诵、创作到鉴赏,按年级分层递进。高一年级中开展系列诗歌诵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诵读经典、走进经典,提高对诗歌的感受、领会以及体悟能力。高二年级重点品味经典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尝试自己创作。语文教师从“指导创作”的角度切入诗歌教学,将中国古代“温良敦厚”的诗教传统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结合起来。2013届起,学校将全体学生的作品编印成册,让每个学生感受自己的诗作“结集出版”的喜悦,并向家长赠送,与其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高三侧重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使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有更深的体会。 学校以心理社为重点建设社团,带动扶持了一批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营造了健康、和谐、活泼、积极的开放型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心心索”心理社团是一支活跃在学生中的伙伴心理辅导队伍,他们时时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状况,为伙伴排忧解难。该社团是上海市杨浦区中等学校五星级学生社团。 (四)介入评价机制 好的评价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传统的评价系统中,学生常常是被明确或含蓄地告知他们必须“修补”不足。唐纳德·克里夫顿提出的“优势探索”理论则与之相反,其核心是关注人的优势。基于这一理论,同济中学对师生的评价方式做了改进。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二次加分。每次测验考试后,学生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订正,教师视学生订正的认真度与正确度给予二次加分。二次加分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弄清问题的症结,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并不遥远,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双向反馈。学期中,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分析与评价:表扬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较好的方面,指出还存在的问题,提供下阶段学习的建议。学生根据建议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期末考试后师生再次进行双向反馈。这种双向反馈通过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建议,使教师和学生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取得进步。 三是高低反思。每学期,由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打分,教师结合学生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从2012年开始,学校要求教师除总结自己得分较低、做得不好的方面之外,还增加了总结一个得分最高、值得肯定的优点的内容。这个改变不仅让教师看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提升教学自信,也有利于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四是指标导向。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能手”展示活动及“同济杯”教学大奖赛中,学校要求教师从课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体现“优势探索”理念。在教学骨干的示范引领下,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逐渐深入,并乐意将此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着力打造与学生“共生共赢”的课堂。 (五)深入队伍建设 一是点面结合理论培训。学校组织全员校本培训,召开“培育积极心理,营造温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邀请市区心理专家来校作报告;组织全体教师阅读《不抱怨的世界》,开展不抱怨行动。二是全员参与实践研究。学校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优化研究”为课题,发动教师从理论高度和实践角度积极参与研究实践,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不断改善。 例如,学校组织了“夸夸身边的感人事”的师德主题活动,营造“身边的感动自己找,身边的事迹自己写,身边的典型自己夸,身边的榜样一起学”的良好氛围。每位教职工围绕校园生活,选择工作、学习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撰写“夸夸身边的人和事”。从数字故事到PPT,气氛和谐温馨;夸赞的内容、主持人的串词均原汁原味,贴切生动。学校将16位教职工的照片和事迹在校园宣传栏布置展出,“师管员”“孩子王”“大哥大”“追潮人”“小超人”“领军人”“大姐姐”“耕耘者”“孺子牛”“引路人”等精彩故事吸引师生驻足、学习和互勉。 (六)投入保障经费 学校每年都投入20余万元的经费进行硬件建设和开展相应的师资培训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三、主要成效 积极心理学应用强调“心理的正向力量”,发挥“爱”的魔力,优化了学校环境,改善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乐群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 由于教师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学针对性更为突出,教学手段多样化,更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能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教学有效的良好局面。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自主调控、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显著加强。 (二)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积极乐教的育德能力日益突出 在学校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和谐环境中,一大批青年教师逐步走向成熟,专业化发展趋势良好,教学风格逐步形成;班主任德育手段更为丰富,主动解决德育难题的意愿强烈。积极的校园氛围使教师间疏远感、冷漠感、压力重等职业倦怠心理得以缓解,而学校良性的竞争和评价正成为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推动力。 (三)师生共生共赢氛围和积极乐享的学校环境得到优化 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优化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成效研究”等课题研究,均获得杨浦区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教师研究文集《你就是最好的那一个》。近年来,学校环境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声誉不断向好,2011、2012和2013连续三个年度在杨浦区教育系统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集体。《上海教育》《心理辅导》等杂志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14年,学校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命名的24所“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中的一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学校建设_校园活动论文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学校建设_校园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