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方法论论文,需求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剖析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作者认为,研究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助于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和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评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不宜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两面性,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开拓的宏观经济理论被称为继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后一个重要里程碑。1936年发表的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旨在解释本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最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开具“救药良方”,曾风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学界,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定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因此,研究《通论》有助于我们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措施和世界经济学理论演进,进而更好地兼融世界各种经济理论的合理成份。

(一)

《通论》的要旨在解析社会失业问题,为通常情况下就业量之决定提供论证,但其主要新意及其中心思想却在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说,他的这本新著,不同于他前期的《货币论》,“主要是研究造成总产出和总就业量变化的决定力量”。他接着说,“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之点”,此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通论》,第26页)。从《通论》全书的体系特点来说,第一篇“引论”第三章的题名是“有效需求原则”,该章概括了全书展开的就业理论要点,其后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借以展开。可见,有效需求理论是《通论》的中心思想,从而是把握凯恩斯理论的关键或核心。

按凯恩斯的思想,有效需求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依靠产出下降本身的平衡作用来解释为什么“经济体系本身会在N (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即低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水平时,实现稳定的均衡”(《通论》,第30页)。具体来说,有效需求理论的要点是:

第一,有效需求指的是资本家取得最大的预期收益,即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只是雇主从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上,所可预期取得的总所得或收益,包括其它生产要素之所得在内”。“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之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成为有效,是因为如果就业量在该水准,则供给与需求两种情况恰使雇主之预期利润成为最大量”(《通论》,第49页)。

第二,有效需求是个经济总量概念。凯恩斯说,有效需求是社会总需求函数与社会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供给价格(Z)与就业量(N)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即,Z=Φ(N)。凯恩斯把雇主们提供的就业量的最低预期收益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也就是说,总供给价格实际上是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所能获得的收益与该就业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是D=F(N)。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函数乃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另一方面是由此假想的就业量所产产品之预期收益”(《通论》,第49页)。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第三,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所谓消费需求是指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它是由人们的消费倾向这个心理因素决定的;所谓投资需求是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它主要是由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两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第四,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所谓“总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假定着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其有效需求是有无穷数值的,充分就业只是个特例。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为此,决定社会必然会存在就业不足。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把它归因于人们的“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消费与收入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消费由收入(即所得)决定,收入发生增减变化,消费也随着发生增减变化,但在每单位的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因而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现象。所谓消费倾向是指消费(以C表示)在收入(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用数学形式表示即:消费倾向=C/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用△C表示)在收入增量中(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 用数学形式表示即:边际消费倾向=△C/△Y。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在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 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储蓄增量则越来越大。正由于社会上存在这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因而必然会引起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又由于投资所得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随着投资的增加,新增添的资本设备的成本(即供给价格)将上升,而资产设备预期的收益将下降,从而随着投资的增加,预期利润率将下降。这就引起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也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收益。又由于人们对货币有一种“流动偏好”这种心理因素,具体说,就是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手中总想保存一定量的灵活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进行投机活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对人们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对消费来说,真实所得增加,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大,就出现消费需求不足;从投资方面来说,凯恩斯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心目中总作出投资收益的预期,即预期该投资将会取得多大的利润。预期利润率有一个最低限额,就是它不能低于同量资本存到银行时所应得到的利息率。凯恩斯还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这种灵活性的报酬。利息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太低,当预期利润率下降到低于利息率时,就会对投资者失去投资的引诱力(在凯恩斯看来,投资量取决于投资引诱,而投资引诱又取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和各种期限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两组势力)。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使投资者失去增加投资的自信心和引诱力,引起投资的需求不足,因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构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不能向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量,因而社会上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如何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增加就业量呢?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向垄断资产阶级政府提出他的政策主张。在他看来,有效需求取决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但由于上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总供给总大于总需求,难以达到均衡点,从而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是调节总需求函数,从而改变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位置。但由于自由放任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一致,因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由国家对有效需求的管理。按他的说法,需求管理就是在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与干预(或管理)。政府对需求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手段去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具体来说就是在需求不足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等)。其特点是,它们直接地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宏观货币政策的特点是由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间接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宏观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三方面内容。

文章写到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提出,理论界一度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口诛笔伐”,许多教科书、文章把有效需求理论归纳于简单的几点后,不加分析地判以“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大杂烩”等。这是不利于我们兼容中西宏观经济理论,不利于中国的理论走向世界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评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但对一种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理论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我们应采取的是科学的态度,认真地分析研究其理论的方法和内容,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正像其它开拓性思想成果有其“开拓性毛病”一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也有其两面性。

(二)

下面谈一下笔者对有效需求理论的看法。首先看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本身。1.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雇主们提供的一定就业量上预期取得的最大收益”。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的,而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是不足的,由此他揭示了有效需求与就业的关系。凯恩斯从就业水平的角度较好地阐述了有效需求理论,这的确给人一种非常新鲜的感觉,但缺乏与此相关的其它国民经济总量范畴,如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相关分析,不能从国民收入等这些宏观总量概念进一步说明有效需求理论。这是导致其为后来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局限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研究工具、计量工具局限和经济发展时代的历史规定性有关。2.从历史的渊源上说,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实际上承袭了19世纪初英国著名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贫富不同阶层对消费需求不同与多样化性质。显然,在贫困阶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阶层是根本不存在储蓄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的问题。还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从一定意义上,兼收并蓄了李嘉图、马歇尔、皮古、密当斯等的利率论,皮古的失业论,经典学派的需求与就业论,重商主义及经典学派的货币论等等。这是其理论具有深度和厚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但也是造成其理论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他在分析就业、失业与劳动货币工资的关系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古典学派关于“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价值”理论,并作为前提,因而使他的理论阐述给人一种难以确定的“走不出的圈子”的感觉。按他的理论,如果货币工资率的下降对有效需求水平、对产出从而对就业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话,那么,这种下降对劳动的边际产值,对实际工资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3.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这种把经济现象的原因归于无法确定的心理因素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凯恩斯在论述消费倾向问题时把消费倾向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章来论述。他提出:一般而论,总消费量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的消费基本心理法则。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有8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1)建立准备金以防不测之变的谨慎动机;(2 )预防未来所得不如今日之远虑动机;(3)为享受利息及增值取得较大的未来消费的计算动机;(4)使以后生活程度得到逐步提高的改善动机;(5) 享受独立感及有能力感的独立动机;(6)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的企业动机;(7)遗留财产与后人的自豪动机;(8)满足纯粹吝啬欲的贪婪动机。 以上8种动机相应的消费动机:享受; 短见;慷慨;失算;炫耀;奢侈。最后他把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归之于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动机使人不能将其所得全用于消费。这显然是片面的。我认为,在一定量的收入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起点不同、经验不同,在消费抉择时对自己消费什么,如何消费,轻重缓急如何等会表现出某种倾向,但不能把社会总需求不足完全归之于心理因素。因为每个社会成员对消费品的选择及所采取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及其构成等主要地由个人在社会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份额决定,经济状况不同才会表现出消费需求的不同倾向。

关于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论断,我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资本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包含有一定的物质内容,且是一个有机的构成体。也就是说,构成资本的要素是有一定量的比例关系,而且各因素在该比例关系中有一个特定的最低限额,若超过此最低限额再增加投资时,就会出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此递减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在构成资本因素的特定比例中,一种因素为一定量或不足时,继续追加投资就会出现效率递减和收益递减。而凯恩斯不提生产效率与收益的要素构成比例和构成动态条件,把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当作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作为产生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同时凯恩斯以人们对货币具有“灵活偏好”这种心理状态去推论随着人们所得的增加,消费增加跟不上所得增加的比例,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缩小,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和利润,使其对未来投资失去信心,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这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三)

我们撇开其理论内容本身,纯粹研究其方法论。总的来说,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研究方法是有客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些合理成分,但也混杂有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点。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的是片面的抽象法。我认为, 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复杂与简单统为一体,为了确切地研究某种关系或某组范畴概念间关系及其性质的需要,把与之不相关或关系不很密切或暂时不重要的东西暂时舍象掉,而抽象出某组关系放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比较静态的抽象分析,对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及其内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当这一关系及其本质一旦被揭示出来后,又应放回到原来的复杂关系中,作进一步的分析展开,这样才能显示出问题的全貌,才能把握问题的整体。凯恩斯在研究有效需求理论时,设技术、资源与成本三种情况不变,从雇用一定量工人时要付出要素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从成本引出所得和收益,从而引出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接着从二函数关系的交点值引出有效需求概念和理论,而单纯研究有效需求理论和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抽象法,但他没有把抽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再放回到技术、资源与成本分别可变的条件下去分析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论。这在方法论上是不彻底的抽象法,只有从具体到抽象阶段,没有把抽象的东西还原到具体中这更重要的一步中。要形成具有历史生命力的理论,必须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按一定的目标对现实进行“向量式”的筛选、简化,取其要者作深入的条分缕析,但落脚点绝不可脱离“从模拟现实到回归现实”的路径或近似现实这一界限。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研究运用了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我认为,由于经济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为了研究处在不断变化中某一问题或某一环节的内容及其本质,从千变万化的复杂变化过程中选取在瞬间看来不变的某一点作静态分析,对揭示动态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是必要的。但研究的结果还应放回到动态过程中作进一步分析才能揭示某一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取了均衡的静态分析方法,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选取“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相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对有效需求作静态的均衡分析,揭示了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导致产出的变化,产出的变化从而收入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力量的新思想。换句话说,有效需求理论不仅是均衡方程F(Y)=Y的数学解问题, 而且是这个均衡的稳定性决定于动态调整方程解问题。由于没有把静态分析的结果放回到动态过程作进一步揭示,这就使得其理论对变化着的经济运行整体的覆盖面与适用期限不得不大打折扣,揭示社会需求变化规律的范围也就大受限制。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了总量的分析方法, 我认为只有建立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一定量的关系的描述,经济关系的表现才可能是确切的,也只有对经济关系有确切的表示,经济学科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此,经济的研究必须有定量分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用了经济总量的分析方法,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效需求和就业量等建立了函数关系式,把有效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之值来分析,使有效需求的内在关系通过数量化而明确地显示出来。但他的经济总量分析是不受特定生产关系制约的总量,且他片面地用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亦需从其反面受到经济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启示。我国过去的经济理论研究只注重经济关系的质的分析,而缺乏定量的分析,理论界大多停留在概念之争,搞文字游戏或文字考古,在一些概念或原理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如此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扭转,将局限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研究经济的方法上作出重大的突破。我们既要定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并且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不管经济关系如何复杂,其主体都是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必与社会发生关系,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同时人的一切活动是在人们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因而经济活动不能不受到制度因素和思想的、心理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难以用数学关系,用确切的量去表示的,因而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用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方法,或其反之,都是不科学的,而应是两者相统一。

(4)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还采用了宏观分析方法。 宏观的经济分析对从总体上把握经济整体,掌握经济总体性、系统性是必要的。凯恩斯在有效需求论上采用宏观分析方法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总需求价格、总需求函数(有效需求)、社会有效需求管理、充分就业等问题的分析上。但他的宏观经济分析没有与微观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尽管这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对我国经济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还是很有借鉴作用的。特别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要注重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实上,前段时间,由于只注重搞活经济,宏观经济的分析和管理注意不够,出现了一些混乱:如哄抬物价,滥发奖金,生产的盲目性,市场供求关系不协调等。为此我们必须在继续搞活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经济宏观主流的管理,从宏观上调控微观经济运行,保证经济的良性运行。

以上是笔者对凯恩斯有效需求论的一些粗浅看法。尽管凯恩斯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但其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二面性,即内容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在方法论上有值得我们参考的东西。我们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标签:;  ;  ;  ;  ;  ;  ;  ;  ;  ;  ;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