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论文_张永德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论文_张永德

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贺小学 张永德 邮编276023

【摘 要】: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多读书,多设疑,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走出疑问。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最终形成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有效;设疑;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出力。语文实践能力如此重要,于是,本人在备课和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激趣设疑,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始,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投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愉悦性,而且为学生学习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桃花心木》时,本人针对种桃花心木的人来给桃花心木浇水,“有时隔三天来一次,有时隔五天来一次,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的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少,有时浇得多。” 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这人浇水会这样的?(2)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简单地说一说。由于学生在读课文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并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得不错,也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带着一颗求知心读书,那么其内心的活力将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扣题设疑,开拓学生探索文本的思路

许多教师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设计,而往往对文本的题目视而不见。其实,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内容是文章的“心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眼,细细地剖析课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任务,有的放矢地阅读理解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上课伊始,本人,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问题:(1)什么叫天堂? 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呢? (2)鸟的天堂在哪里?课文中多次提到鸟的天堂,意思是否一样呢?(3)为什么用“鸟的天堂”为题呢?它包含什么意义?本人把学生的主要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并能根据黑板上的问题自学课文,理出课文的思路。简单的题目,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题眼”展开教学,并以此为中心点,发散到课文中去,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一条“南山捷径”。

三、难处设疑,激发学生攀缘文本的能力

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地给予一些提示,并且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够攀缘文本,开拓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本人向学生提出: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最重要的是要战胜什么?你们要认真读课文,从中领悟,结合文本,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读书,反复思考与讨论,终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文本的方方面面要了然于心,并能循循善诱,逐步把学生带出困惑的沼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

四、内涵设疑,激发学生深化文本的思考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往往是言中有言、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宽广的遐想空间。而这个空间正好是培养学生围绕文本中心勤思考、多探索的一方良田。因此,教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适可而止地挖一挖文本的内涵,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深化课文的主题,开拓他们因文想像、顺势探情的思维能力。《白杨》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韵意无穷。在学生品味了课文的文字后,本人这样引导学生:“这篇课文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重新阅读课文并细细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杨暗喻建设者建设边疆的决心;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也要扎根边疆的决心……其实,本来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揣摩作者心思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白杨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喜欢上这耐风雪、耐干旱的白杨。学生的想像力是无限的,打开了这扇想像之门,得到的收获将是出乎意料的。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不妨自己先品品文章、悟悟道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五、矛盾设疑,引爆学生争议文本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这样的争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现在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挑战、有个性的,甚至允许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与教参、与权威不同,只要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后,本人提出一个问题后便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争议。问题是这样的:“《草船借箭》一文明明是诸葛亮利用夜色和东南风作掩护用计谋骗取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为什么文章要用“借”来掩饰,而不用“骗取”来作题目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样说是对的,应该用“借”,因为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英雄;如果要用“骗”字,这是对诸葛亮的不尊重,。但也有学生提出强烈的反对,难道英雄就不应该讲诚信吗?同学们争议得十分激烈。有争议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收获。教师可以在一些适当的场合设置一些富有辩论性的问题,或许在看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中,会使学生获得不寻常的能力。

 

论文作者:张永德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论文_张永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