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时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机论文,地理论文,地图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种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不分时机随意使用地图,则有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地图的运用要选准最佳作用点,把握最佳作用时机。所谓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宜发挥地图优势的那些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最佳作用时机是指教师事先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上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此时选用地图,促其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一、图像导课 激情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巧妙的图像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意境。讲“香港”一节时,我利用地球仪和“香港地图”这样来导入新课:1841~1842年间,英国殖民者多次提出要割占香港。道光皇帝问两广总督琦善:香港是什么地方?琦善答:香港是我国南方海边上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如果把大清帝国比作一只大球,香港只不过是一只趴在球上的“蚂蚁”而已(边讲边手指地球仪上的香港)。道光听后,即暗示琦善在签订《南京条约》时,把香港“赐与”英国。从此,香港“名正言顺”地被英殖民者占领。正当同学们为清朝统治者无能感到愤慨时,我手指“香港地图”提出问题:既然香港只是一只“小蚂蚁”,英国为什么三番五次地要抢占它?同学们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踊跃回答。“讲“澳大利亚”一节时,我先挂出“大洋洲地形图”以图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以三个读图思考题导入新课:①在地图上指出大洋洲的范围,看它位于哪些大洲和大洋之间。②说出大洋洲的组成,在图上指出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③看图说出大洋洲哪个国家面积最大,它的领土包括哪些。讲“南极洲”一节时,我先出示一组有关“南极洲”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冰天雪地、企鹅成群的画面上。这时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中所见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南极洲有哪些世界之最,并简单说明原因。学生的思维随着图像和教师的提问很快转入到探索南极奥秘之中,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疑中有惑 惑中悟图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情境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刺激,学生对不同刺激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当教师设问学生启而不发时,这时教师若不失时机地运用地图加以刺激引导,就会使学生惑中悟图,能激发思维潜能。讲解褶曲形态时,为使同学们对背斜、向斜构造有深刻的理解,我先出示图1(a),请同学们判别A、B处的褶曲形态。许多同学从褶曲的一般形态去分析,误判A处为向斜、B处背斜。此时我不是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岩层恢复至水平状态(图1(b))。要求同学们在图1(b)的基础上绘出两个倾斜状态各不相同的褶曲,且C处为背斜,D处为向斜。同学们惑中悟图,立即绘出了图1(c)和图1(d),问题迎刃而解。讲“我国河流”时,我指图设问: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南部多外流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的;有的回答是我国东南部河流湖泊多,西北部河流湖泊少等等。显然同学们未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为启迪思维,我将“中国水系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进行叠加观察。同学们悟图发现:降水的差异是东南部多外流河、西北部多内流河的关键。
图1
三、好钢在刀刃 妙图用关键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抓住关键点,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只有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才可使学生的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点,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讲“巴西”一节时,“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原因”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单靠教师讲解平淡无味,这时不妨出示“南美洲地图”,用一系列读图思考题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①亚马逊河流域的纬度位置有何特征?受什么风带影响?②亚马逊河流域周边地形有何特征?这种地形特征对气流有何影响?③亚马逊河流域入海口附近有哪些洋流流经,对气候有何影响?整个读图过程环环相扣,同学们经过读、思、议,重难点迅速突破。讲“海水的盐度”时,分析“降水量按纬度分布曲线图”、“蒸发量按纬度分布曲线图”,在同学们观察图的基础上,将两图叠加,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为什么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盐度较低?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归纳出降水量与蒸发量对盐度高低有什么影响。在关键点用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调整状态 投图激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强度较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等现象。此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投图激疑,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讲“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当讲授完“纬度和经度地带性的特点、成因和表现明显的地区”后,学生情绪开始回落,这时我利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来投图激疑:①理想大陆上横贯大陆东西的自然带有哪些?②自然带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那么不同的气候能否形成相同的自然带?③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西岸的纬度位置比东岸偏北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投图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发现图像中的深层次信息,加深学生对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理解。
五、以图结课 画龙点睛
一节新课结束,教师在进行知识归纳和巩固训练时,恰当地运用地图,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完“洋流”一节时,我利用“洋流图”提出下列两个读图思考题作为课堂小结:①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什么季节启航?什么季节返航?为什么?②在澳大利亚悉尼海滨,有一位旅行家将一封交友信密封在玻璃瓶中,投入大海,数月后,被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附近海区的人拾得。请说出该玻璃瓶沿途经过了哪些洋流?同学们兴趣高涨,既感受到了学用结合的快乐,又培养了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