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陈海峰[1]2004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 DM)主要危害在于其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一般通过体征和电生理检查诊断DPN,但报导发病率差异较大。在深入探讨了DPN发病机制和检测方法后,我们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新仪器,开展了DPN早期诊断方法研究。研究工作由两部分组成:1、将虚拟仪器技术和单片机结合,研制DPN无创检测样机;2、进行临床对比试验,统计分析适合DPN早期诊断的电生理指标。 实验样机主要包括上位机和和下位机两部分:下位机以80C552单片机为核心,包含恒流刺激电路、微弱生理信号的放大滤波电路和RS232接口电路。上位机我们以PC机为开发平台,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制作了良好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并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我们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南方医院的肌电—诱发电位仪和实验样机上作测试,采用标准差—平均差法等方法验证了仪器的一致性。样机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运行良好,基本达到实用水平。 临床实验共采集60例糖尿病病人的神经传导数据,用判别分析方法验证神经传导各参数与临床体征判别分组的符合率,从结果来看,神经传导检测与临床体征诊断DPN基本一致,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F波潜伏期对早期DPN诊断灵敏度较高。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1)利用虚拟仪器技术结合单片机成功研制了专用的神经传导检测仪器;(2)通过临床实验与数据分析,初步获得了DPN早期诊断量化指标。

李永勤[2]2003年在《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达60~90%。DAN具有起病隐袭、病情逐渐进展、甚少自行缓解,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发生等临床特征,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由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病情复杂多变,且检测手段尚未统一,诊断标准也不一致,这给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极大的限制。有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多以已发和晚期为主,而系统研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无创检测,尤其是针对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检测方法研究则十分薄弱,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具体量化分析指标至今尚未建立。 本文深入研究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有关临床诊断方法,根据国内外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结合临床早期无创检测以及神经病变状态量化要求的需要,系统进行了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无创检测方法的研究。并重点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和皮肤流电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检测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的实验研究,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心率变异性分析进行了全面研究,在传统时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基于非均匀采样序列的功率谱分析,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有效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数据分析,并对基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动力学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2.采用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技术进行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3.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数据采集和MATLAB数据分析系统的实验样机研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冷文 4.在完成实验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对74例正常对照者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日RV分析,对75例正常对照者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GSR检测,并对实验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进行的无创检测研究方法及量化要求可以很好地满足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将心率变异性分析和皮肤流电响应检测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临床,结合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实现了对早期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法的量化分析; 2.以心率变异性分析为主,结合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技术完成了对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评价分析,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理念的实验样机的研制,仪器设计满足无创、安全、操作方便、易于集成化等要求。

浦江畔, 朱涛[3]2016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DPN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PN早期存在小神经/无髓神经纤维受损,对其进行形态学以及功能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DPN。目前临床上出现的感觉定量检测、泌汗神经功能检测、皮肤活检、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等,偏重于小神经/无髓神经纤维功能的检测,具有早期诊断DPN的潜力。合理使用这些诊断技术可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DPN,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率。

张正刚[4]2008年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其危害几乎全部来自于其并发症,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最复杂的并发症。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Autonomic Neuropathy,DAN)因起病隐匿、早期受累、甚少自动缓解而引起关注,累及身体各系统,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及视觉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第3位。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复杂多变,临床缺乏统一的量化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早期神经病变尚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容易漏诊。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又称周围自主表面电位(PeripheralAutonomic Surface Potential,PASP),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的皮肤瞬时电位变化,与无髓轴突的功能有最佳的相关性,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是一种反映自主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为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提供了一个敏感、可靠、无创的检测手段。本文在深入研究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相关的临床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完成了基于SSR的DAN早期无创检测样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SSR的产生机制,神经病变对SSR电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MSP430的SSR无创检测样机。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1)由于不同人体的个体差异极大,刺激器能否诱发神经冲动是我们研制的一个难题.利用神经冲动的全或无特点,控制刺激脉宽和利用电流负反馈保持刺激电流恒定,解决刺激器问题。(2)利用双T陷波器和和软件滤波,较好消除了工频干扰和其他干扰。2.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对30例正常对照组和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SSR检测,并记录患者欧米诺检测时间。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潜伏期和波幅具有显着性差异,潜伏期和波幅可做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SSR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定量检测糖尿病交感神经纤维功能的方法。对糖尿病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潜伏期和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姜楠[5]2005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药筋脉通对其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 背景和目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对本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小的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功能很难作出正确评价,且只反映神经纤维总量中小部分最快纤维的传导特征,不能全面反映神经纤维的速度谱,存在一定的缺陷,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itc Skin Response,SSR)技术可以早期发现交感神经小纤维损害,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检测小纤维神经病变非常有效的电生理方法之一。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按照神经冲动传导对冲的原理进行设计,可以测得不同直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获得其传导速度分布(Conduction Velocity Distribution,CVD)范围,能更准确地评价神经纤维总体的传导特性。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将为DPN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可能,但目前国内对CVD的研究尚未开展,对SSR的研究未见大样本、与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比研究的报道。因此,为建立DPN早期诊断的方法、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并为DPN的药物治疗提供客观评价指标,我们对DM患者进行了SSR和CVD检测研究。 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医药防治DPN的临床应用研究呈现出良好前景,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是尚无统一的DPN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研究资料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此,我们对DPN的中医证候分布和辨证分型特点进行了初步量化、标准化研究,以期建立既符合中医理论、又适合临床应用的DPN辨证分型标准。 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进行周围神经功能评定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均由专人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症状评分、神经系统体

陈海峰, 高方, 王胜军, 姚翔, 邓亲恺[6]2004年在《判别分析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体征检查和电生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的一致性,进而寻找适合DPN早期诊断指标。方法:通过自行开发的神经传导检测仪采集60例糖尿病病人和20例正常人的神经传导数据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用判别分析方法验证神经传导各参数与临床体征判别分组的符合率。结果:神经传导检测与临床体征诊断DPN基本一致,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F波潜伏期对早期DPN诊断灵敏度较高。结论:将判别分析方法用于DPN早期诊断,可有效提高早期病变诊出率。

李利萍[7]2016年在《电流感觉阈值检查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Neurometer定量检测仪定量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CPT),并与神经传导速度(NCV)、临床表现、生化等指标做对比分析,探讨CPT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2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完成CPT和NCV检测,根据两种检查结果的不同分为四组,即CPT异常组、NCV异常组、CPT和NCV均异常组、CPT和NCV均正常组,收集每组患者临床病史、一般体格检查、MNSI评分、生化指标、OGTT等临床资料。[结果](1)肌电图、CPT均异常组患者36例;单纯肌电图异常组患者8例;单纯CPT异常组患者22例;肌电图、CPT均正常组46例(各组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32.14%、7.14%、19.64%、41.07%);(2)CPT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阳性率(51.79%)高于NCV检查(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并且两者一致性尚可(Kappa=0.468);(3)CPT感觉过敏亚组中,肌电图异常率14/32=43.75%;CPT感觉减退亚组中,肌电图异常率22/26=84.61%(P=0.001);说明肌电图在诊断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价值不如CPT查检;(4)四组间年龄、性别、腰围、TC、HDL-C、UA、OGTT0min血糖、胰岛素C肽、HOMA-IR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662,0.260,0.828,0.651,0.174,0.209,0.420,0.791,0.333);病程、BMI、MNSI评分、Hb A1c、TG、LDL-C,OGTT120min血糖和胰岛素、HOMA-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0.004,0.001,0.000,0.001,0,026,0.018)。[结论]Neurometer定量检测仪通过定量检测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敏感性高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长病程、BMI增加、Hb A1c升高、OGTT2小时血糖升高和胰岛素降低、高甘油叁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吕丽[8]2014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DPN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对称,首发症状多为远端肢体感觉异常,可呈现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长期发展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最终可致截肢,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果能够早期发现DPN,并合理治疗,则可能减慢病情进展甚至逆转。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诊断DPN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检查费时,在检查过程中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感,导致在早期筛查中较难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病变症状评分问卷”(NTSS-6)、“利兹神经症状体征评价自答问卷”(S-LAN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系统”(MNSI)叁个量表在临床中常用于DPN的早期筛查,10g单纤丝足底压力觉和震动感觉阈值定量(VPT)是常用的物理学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无创等特点。本研究旨在评估上述方法在DPN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找出适合临床应用的筛查方法,为DPN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同时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目的:评估NTSS-6、S-LANSS、MSNI及10g单纤丝压力觉测定和VPT检查在DPN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PN发生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1.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8例,诊断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骨关节或肌腱病变、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等。4.对上述患者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NTSS-6、S-LANSS、MSNI问卷调查及10g单纤丝压力觉测定和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未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5.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各种筛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h C肽水平、高血压病史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餐后2h C肽水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诊断DPN的金标准,NTSS-6、S-LANSS(疼痛程度/问卷得分)、MSNI(症状问卷/足部检查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783、0.645/0.673、0.801/0.669。10g单纤丝检测及VPT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888;10g单纤丝诊断DPN的最佳截断点为1.25,即感知点≥8,此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0.71、0.90、0.61;VPT检查诊断DPN的最佳截断点为16.75,此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0.72、0.90、0.62。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10g单纤丝感知点<7时诊断的灵敏度为0.448,特异度为0.960,约登指数为0.408;VPT>25V时诊断的灵敏度为0.293,特异度为0.960,约登指数为0.253;两者联合后同时异常时诊断DPN,灵敏度为0.155,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155;两者联合后任一种异常时诊断DPN,灵敏度为0.586,特异度为0.920,约登指数为0.506。结论:1.糖尿病病程、年龄和C肽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年龄越大,C肽水平越低,发生DPN的可能性越大。2.MNSI症状问卷和NTSS-6可作为DPN早期筛查工具,在门诊和大样本调查中应用,其他筛查问卷诊断价值较低,不推荐应用。3.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DPN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诊断截断点可定为VPT>16V;联合应用10g单纤丝检测及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两者中任一种异常即可诊断DPN),诊断DPN的价值更高。

王宁[9]2010年在《~1H-MRS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性诊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从分子影像学水平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骼肌内的常见代谢物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的代谢改变,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骨骼肌组织内代谢物变化的关联性,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联系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选取48例经完整资料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4.5±10.5岁,年龄范围40~84岁,病程7天~25年。所有患者均行小腿部位肌电图检查。根据肌电图结果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标准,将T2DM病例分成两组:有周围神经病变组(A组)23例(男性1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6.7±8.7岁,年龄范围46-84岁)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B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7±9.3岁,年龄范围40-70岁)。所有受试对象均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同时在健康查体者中随机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共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2±13.1岁,年龄范围30-77岁)。组间年龄(F=1.092,P=0.341)、性别(F=0.361,P=0.550)均无显着性差异。2、设备与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全身MRI扫描仪(Magnetom Sonata Maestro Class)和标准膝关节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小腿部位常规序列和1H-MRS序列。检查时均取仰卧位,足先进。小腿比目鱼肌中心与线圈中心线重合。所有受试对象在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扫描序列具体参数如下:横断位以及冠状位T1WI(TR 450ms,TE 13ms)、冠状FS-T2WI(TR 3540ms,TE 85ms)以及矢状位Pd+T2WI(TR 3000ms,TE 14ms)。FOV 200mm×200mm,层厚10mm,层间距5mm。常规序列扫描完成后,以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叁方位T1WI图像作为1H-MRS的定位像,进行磁共振波谱成像序列(1H-MRS)扫描。1H-MRS具体参数如下:单体素(SVS),激励回波探测法(stimulated-echo acquisition mode,STEAM),FOV 180mm,TR 1500ms,TE 30ms,采集次数128次,采集时间180s,带宽1000Hz,体素大小20mm×20mm×20mm。1H-MRS扫描前自动采用化学位移饱和法(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saturation,CHESS)进行水抑制,水抑制频率为35Hz。感兴趣区(ROI)定位在小腿比目鱼肌内,同时避开邻近血管、肌筋膜及周围脂肪等成分对数据采集的影响,以确保数据准确性。扫描完成后,将1H-MRS原始数据调至工作站波谱选项卡中经后处理软件进行交互式处理得到包含所有待分析物质的谱线图以及各物质的峰值下面积积分值,主要有: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细胞外脂肪(EMCL)、细胞内脂肪(IMCL),并以Cr为内标准取得Cho/Cr、EMCL/Cr、IMCL/Cr的相对含量值。可以对谱线图进行手动后处理,使物质含量值更加精确。3、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χ±s表示。数据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分别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Levene检验。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组间常见代谢物的含量及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有差异,P<0.01为有显着差异。结果各组间的Cho、Cr、EMCL、IMCL峰下的面积及Cho/Cr、EMCL/Cr、IMCL/Cr比值比较结果如下: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A组)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B组)比较:Cr、Cho、EMCL、IMCL、Cho/Cr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MCL/Cr、IMCL/Cr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Cr、Cho、EMCL、EMCL/Cr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MCL、Cho/Cr、IMCL/Cr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B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Cr、Cho、EMCL、Cho/Cr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MCL、EMCL/Cr、IMCL/Cr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比目鱼肌内IMCL、IMCL/Cr升高,其中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比目鱼肌中IMCL、EMCL/Cr、IMCL/Cr升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比目鱼肌中IMCL、Cho/Cr、IMCL/Cr升高。因此,利用1H-MRS对小腿骨骼肌组织内的常见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评价骨骼肌组织的代谢改变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D]. 陈海峰.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D]. 李永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进展[J]. 浦江畔, 朱涛. 医学综述. 2016

[4].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研究[D]. 张正刚.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药筋脉通对其干预的临床研究[D]. 姜楠.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6]. 判别分析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陈海峰, 高方, 王胜军, 姚翔, 邓亲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4

[7]. 电流感觉阈值检查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李利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D]. 吕丽. 山东大学. 2014

[9]. ~1H-MRS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性诊断的研究[D]. 王宁. 泰山医学院. 2010

标签:;  ;  ;  ;  ;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