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保靖县人民医院 4165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针灸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最佳针灸治疗介入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 年9 月至2016 年9 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90例,依据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3 组,其中30 例患者于发病后1~3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A组,30 例患者于发病4~7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B组,30 例患者于发病8~10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后4~7 d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介入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time 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ntervention time of clinical best acupuncture.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15 and September 2016,our hospita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90 cases,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ime,30 patients after onset of 1 ~ 3 d g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as A group,30 patients in the onset of 4 ~ 7 d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as group B,30 cases of patients at the onset of 8 ~ 10 d to g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as A group C,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A and group C,P< 0.05. Conclusion 4~7 d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which is the best treatment time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Key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puncture;In time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面部肌肉疾病,该病与病毒感染、自主神经不稳和风寒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表现多为闭目、露齿、流泪、鼓塞、额纹消失[1]、耳后疼痛、口眼歪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针灸治疗法是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治疗方式,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疗程短的优势,但是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基于此,我院分别在周围性面瘫发病后不同时间给予患者针灸介入治疗,并对不同时间的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 年9 月至2016 年9 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90例,依据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3 组,其中30 例患者于发病后1~3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A组,30 例患者于发病4~7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B组,30 例患者于发病8~10 d给予针灸治疗,作为C组,A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3~52 岁,平均年龄41.37±2.25 岁,轻度8 例,中度 17 例,重度5 例,B组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25~56 岁,平均年龄42.13±2.36 岁,轻度7 例,中度 16 例,重度7 例,C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2~58 岁,平均年龄42.88±2.52 岁,轻度8 例,中度 14 例,重度8 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瘫;② 患者均接受针灸疗法,并对治疗无禁忌症;③ 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可与医护人员自由交流;④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1 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⑤ 患者无其他病因或脑血管意外事件所致中枢性面瘫;⑥ 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① 急性期治疗(1~7 d)此阶段以患侧面部浅刺少针为主,选择患者患侧颧髎、阳白、地仓、牵正,浅刺法[2],选择两侧合谷、曲池、太冲、内庭、外关,泻法;选择健侧面部迎香、下关、平补平泻法针刺,初始几天,给予少针浅刺,早期尽量避免对面瘫部位造成强刺激,逐渐增加患者面瘫部位的取穴数量和针刺量,针刺得气后,可对面瘫部位局部温和艾灸,肢体穴位给予TDP照射,留针40 min,针灸完成后,对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宜;② 静止期治疗(8~15 d)此阶段采用患侧面部浅刺多针法进行治疗,即选择患侧阳白、太阳、四白、攒竹、地仓、承泣、颧髎、牵正、迎香等穴位,每次针刺选择8~10 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对患者的眼睛进行覆盖,使用TDP照射面部,留针40 min,针灸完成后,局部闪罐;③ 恢复期治疗(16 d以后)进入恢复期后,三组患者均对患侧面部穴位进行透刺或深刺,选择太阳、下关、颧髎,深刺,阳白透攒竹、阳白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地仓透迎香、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每次选择三组透穴,得气后,使用电针仪,频率2 Hz,断续波,电针治疗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治疗5 min,留针40 min。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治愈:治疗后患者耸鼻、蹙额、鼓腮等动作与健侧相同,口角恢复对症,眼睑完全闭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耸鼻、蹙额、鼓腮等动作与健侧稍有不同,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有效:治疗后患者耸鼻、蹙额、鼓腮等动作存在障碍,口眼歪斜有所好转,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者较治疗前恶化。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 %,B组为93.33 %,C组为76.67,结果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3],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而中医针灸治疗法是周围性面瘫的理想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面瘫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趁虚而入,侵袭患者的少阳、阳明经络,进而阻滞经气,气血不畅,造成气血上不能荣面,面部筋肉失经血所养而造成肌肉纵缓不收[4],最终导致面瘫。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调阳明之气血、疏阳明之经气”为主。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在发病早期,由于局部血管痉挛,造成患者的面部神经出现缺血、缺氧、水肿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面部肌肉的瘫痪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面瘫静止期患者面部可出现病理性的自发电位,且自发电位越多,神经变性越严重,预后效果也越差,因此部分临床工作者提出针对周围性面瘫治疗越早越好。本次研究发现,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提示周围性面瘫发病后4~7 d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面瘫发病3 d后,患者面部的神经管炎性水肿达到峰值[5],面部肌肉的瘫痪程度趋于稳定,面部肌肉处于失神经支配状态,此时给予患者针灸介入治疗,可给予患者面部神经一个良性刺激,有利于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小波.针刺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86-87.
[2]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3]黄明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202.
[4]蔡克玉.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0 例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121-122.
[5]宋奎云.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90-91.
论文作者:宋开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面瘫论文; 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面部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时间论文; 针刺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