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探讨论文_易林

易林

永州市中心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患者例数为80例,其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12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分值差异较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仅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患者,而观察组也仅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数据差异较小,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属于脑组织坏死疾病,主要的发病因素为患者脑组织长期的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动脉严重狭窄,临床中,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完全卒中、进展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因此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对其健康影响较为严重,所以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保证患者健康的关键[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特选择8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式

1.1患者资料

此次研究的患者例数为80例,其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12月,上述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均经过MRI确诊,上述患者均同意此次研究,并签订同意书。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例数为40例,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年龄为(62.77±3.29)岁,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3例,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为45~86岁,平均年龄为(61.58±3.34)岁,经比较,患者资料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聚干预、清除氧自由基治疗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常规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MRI复查,观察其恢复情况,在恢复期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前3d需要每日口服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手术前禁食、水6h,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半小时予以苯巴比妥0.2g肌肉注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尿管,如果患者的血压较高,应先予以降压治疗,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医生需要在患者血管较为狭窄的远端部位放置引流导管和EPD,并将支架置入后,及时将EPD收回,治疗后需要实施2d的ICU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神经系统症状,严格控制血压[2]。

1.3观察范围

观察上述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4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是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同时肢体活动正常;有效是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肢体活动基本正常;无效是指换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3]。

1.5统计学方式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以及(n/%)的形式表达,并采用X2和t进行检验,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逐渐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并且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较为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采取治疗,则会导致死亡,因此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4]。

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治疗效果还是一般,和常规药物治疗相比较,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优势较高,当患者实施该治疗方式后,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理学性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可以有效的减轻其血管狭窄程度,提高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降低卒中风险[5],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对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并根据换的情况以及发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正常来说,支架直径需要比患者的临近血管大15%左右,并且支架的长度需要和病变的长度相似,医生在置入支架时,需要确保支架能准确达到患者狭窄处,还要完全的覆盖病变血管的上端和下端,等到支架完全置入后,还需要实施抗凝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在手术过程中心率和血压下降属于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应在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由于支架释放后,会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应器,因此会出现心动过缓、心输出量降低的、血压下降的情况,因此在手术后需要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在手术中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支架释放[6]。

通过此次研究结果也不难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分值差异较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仅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患者,而观察组也仅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数据差异较小,p>0.05.说明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以快速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同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以有效保证患者健康,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魏巍.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17-18.

[2]黄敬,何玮,张良兵等.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54-56.

[3]曹光宇.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735.

[4]宿娟,吕进,刘云娥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3):332-334

[5]郭奕彤,谭志刚.血管内支架材料特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2):2257-2264.

[6]李董毅.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2013,(40):14-15.

论文作者:易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探讨论文_易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