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纸杯世界论文_邵益清

走进纸杯世界论文_邵益清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310017)

摘要:小班孩子在幼儿园内初次接触建构游戏,孩子玩什么、怎么玩是老师应当关注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班孩子使用牛奶杯进行建构的过程,发现孩子建构能力的发展有建构技巧的进步和建构中想象情境的丰富两方面,本文将小班孩子建构能力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对材料的探索阶段、简单建构技巧形成阶段、建构技巧和情境创设融合阶段。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游戏行为,给教师如何及时的、针对性的做出指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构游戏;小班;牛奶杯;教师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孩子初次接触建构游戏,开始发展建构能力,通过观察小班孩子的建构过程能发现孩子建构能力的发展是有过程的,我将这个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孩子的建构技巧和建构中的情境创设都有相应的发展。牛奶杯是我们班最主要的建构材料,通过案例解析我们班孩子利用牛奶杯进行建构的阶段性过程是最直观的,所以本文以牛奶杯的建构游戏为例,分析孩子不同阶段的建构游戏行为,并针对孩子每个阶段会遇到的困难提供教师指导的策略。

二、每个阶段中的孩子行为和教师指导

(一)对材料的探索阶段

刚入园的孩子在建构活动中处于对材料的探索阶段,孩子对材料本身充满好奇,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不会去想“我搭了什么”,单纯的摆弄材料就能使孩子得到快乐。

1.案例观察:叠牛奶杯的游戏

在收集了一段时间牛奶杯之后,牛奶杯初次出现在了区域之中。孩子们在接触牛奶杯这个材料时很快开始了探索:

微微捡起地上的牛奶杯一个又一个的套在一起。随着微微套在一起的牛奶杯变多,手里已经拿不开了,她把一长条牛奶杯竖在垫子上继续往上套。在捡一只离自己比较远的牛奶杯的时候,微微扶着长条牛奶杯的手一滑,啪,整条牛奶杯倒下来了,变得七零八落。微微楞了一下,马上哈哈大笑起来,马上跑过去又捡牛奶杯开始叠,叠的比较高的时候主动放手,啪,牛奶杯又倒了,微微又一次大笑起来。很快,越来越多的孩子发现了这个游戏,大家热衷于“叠牛奶杯——推到”的过程,很快教室里满地都是牛奶杯。

微微玩牛奶杯的过程很明显的体现了新入园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没有建构的意识,纯粹对建构的动作感兴趣,在发现牛奶杯可以套叠、堆高后,就不断重复“叠牛奶杯——推到”的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

2.教师指导:集体讨论“牛奶杯能搭什么?”

首先肯定了孩子们能叠起很高的牛奶杯的能力,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叠的很高的牛奶杯一松手就倒下来了,我想让牛奶杯站得稳应该怎么叠?”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办法:“不要叠太多就站的稳了”“我一个一个放牛奶杯不会倒”“拿一个东西撑住就行了”......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在集体面前进行尝试,在激起孩子们建构的兴趣之后再让他们自由的去“玩”。

(二)简单建构技巧形成阶段

在度过探索阶段之后孩子们会自行发展出一些简单的建构技巧,比如堆高、平铺等。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想象,大多是出于孩子认知经验的单个事物,比如城堡、火箭、坦克等。

1.案例观察:“坦克战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搭建之后,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作品:

宸宸先把牛奶杯平铺变成底座,又在底座上用各种方式把牛奶杯叠成了一座小山,他说“我搭好了,这是我的城堡。”明明在旁边搭牛奶杯,听到宸宸的话就说:“我搭的也是城堡。”然后明明把手中剩下的一叠牛奶杯都放在“城堡”上,说“我也搭好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明明看了看自己的作品,皱着眉头说:“这个不是城堡......不是城堡,我搭的是大炮!”他一下子高兴起来:“哇,我搭了一个大炮!”他兴奋地开始进一步搭建,把“大炮”扩大了很多,“炮筒”总是要滑下来,明明还在两边搭了支架。完成以后,明明欣赏了一会自己的作品,大声说:“我做了一辆无敌坦克战车!”旁边的小朋友都被吸引了过来,几个男孩子开始说“我也要搭坦克!”

明明搭“无敌坦克战车”的过程是小班孩子进行建构游戏时行动思维的体现。最初是模仿别人进行建构,宸宸搭“城堡”,明明就搭“城堡”。而“城堡”到“大炮”到“坦克”的过程很明显体现出孩子是边搭边想,搭完了再根据外形来确定“我搭的是什么”。给“炮筒”搭支架不让他滚下来则是孩子建构能力初步成熟的表现,孩子能尝试自己解决建构中出现的问题,整个过程看似杂乱却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2.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别人搭了什么?”

在孩子们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去观察别人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肯定、鼓励孩子的创作并且拍摄一些有创意的孩子的作品照片贴在建构区。孩子们很喜欢这些照片,如果有自己的作品更是会指着照片向朋友介绍。我又将一些大班孩子用牛奶杯建构的大型作品给孩子们看,很快就有孩子学着去搭。

(三)建构技巧与情境创设融合阶段

通过模仿孩子们开始使用更加高难度的建构技巧,比如中空垒高、围拢等方法,同时游戏中的情境变得更加完善,也出现了初步的合作。很多孩子会在搭之前明确自己要搭什么,并且招呼同伴“我们一起来搭房子吧!”。

1.案例观察:恐龙的家

甜甜拿着几个恐龙走向微微和玥玥:“我们给恐龙搭个家吧!”“好呀!”几个女孩子熟练的把牛奶杯倒置,先摆出一个半圆形,然后用中空垒高的方法堆叠起来。宸宸走过来想要加入:“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女孩们同意了,宸宸也拿起牛奶杯开始叠高。叠了一会儿,甜甜开始拆宸宸搭好的地方,一边拆一边说“这里是门”。几个孩子自顾自的建造者自己想要的“恐龙之家”,一个孩子刚放好的恐龙不一会儿就被另一个孩子换了地方。“家”叠的差不多了,微微拿走了最小的一只恐龙,说“恐龙宝宝先去那里上学了哦,等下再回来!”旁边别的孩子搭的建筑被微微当成了“学校”,很快更多的孩子去找恐龙来住进自己的建筑。

孩子们搭“恐龙之家”体现了他们已经有比较强的建构能力,恐龙之家出现了恐龙的房间、门、窗户等细节,有时候搭着搭着孩子们还会玩起“恐龙妈妈买菜去了”“恐龙宝宝上学”等游戏,那就产生了菜场、学校等建筑需要,建构的情境变得丰富、有趣。不过游戏中可以发现孩子们还没有什么合作的意识,虽然是在一起搭,但不太有交流和讨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少顾及别人怎么想。同时,随着孩子游戏需求的增长,单纯的搭牛奶杯已经不能满足游戏了。

2.教师指导:增加材料“你需要什么?”

在我发现孩子会主动拿恐龙、小汽车等材料加入到牛奶杯的搭建游戏之后,我在建构区投放了更多的材料,除了小汽车、恐龙之外还有纸盒、牛奶罐、小垫子、拼插积木等。孩子很快接受了新材料并且加入到搭建中去。

同时,我尝试加入到孩子的情境中去,启发孩子围绕自己的建构作品进行扩展:“恐龙去幼儿园,幼儿园应该有什么呢?我们的幼儿园有什么?”“这个教室上面是空的,下雨了可怎么办呢?”

三、总结与思考

要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建构游戏的快乐,离不开教师细致观察和适宜指导。每个阶段孩子的建构水平不同,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能使小班孩子的建构水平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顺利过渡。孩子在游戏初期还在熟悉材料、探索玩法,此时教师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不随意制止孩子的游戏。在简单建构技巧形成阶段,很多孩子的作品是偶然形成的,教师通过照片的形式记录孩子的创作,在孩子下一次游戏时能很快想起之前的建构经验。

参考文献

[1]周丽,《重视过程指导 培养建构能力》,教育艺术,2008,第6期

[2]赵哲悦,《走进孩子内心的建构世界 ———教师在小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有效响应与指导》,教师教育,2017,第10期.

论文作者:邵益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走进纸杯世界论文_邵益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