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哥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_企业家论文

伟哥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_企业家论文

“伟哥”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伟哥论文,中国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Viagra",自从1998年问世以来就将世界闹得沸沸扬扬,创下了全球药物史的诸多记录。"Viagra"从1998年3月正式上市到2000年4月,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有800万人接受了"Viagra"的治疗,用药2.5亿粒,平均每一秒钟就有4粒售出。但当美国辉瑞公司信心百倍地准备将"Viagra"打入中国市场时,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头疼事:还未进入中国市场,"Viagra"的中文商标“伟哥”已被抢注。

经国内3000多家新闻媒体的炒作,我国不少企业发现“伟哥”有重大的市场“商机”,迅速掀起了抢注“伟哥”商标风潮。30多家企业加入“伟哥”商标注册申请大战,最终由沈阳飞龙集团在1998年12月24日宣布抢注“伟哥”商标成功,并迅速把它嫁接在“开泰胶囊”上投放市场,同时要投入1亿元人民币为其“伟哥开泰胶囊”做广告。

姜伟在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以前,先利用洋人创出名牌抢占了中国市场。一时间,国内的商业舆论一片叫好之声,甚是扬眉吐气,姜伟也似乎成了民族英雄,甚至有媒体称这是姜伟最成功的投机生意,也是本世纪末最大的一桩无形资产生意。辽宁省无形资产评估中心同时认定,“伟哥开泰”已值七亿元人民币。

美国辉瑞公司此时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使用“伟哥”商标,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法律纠纷战之中,必然延误"Viagra"进入中国的时机;如果放弃“伟哥”商标,将面临认知难题,重新推广需要巨额费用。按“正常思维”,辉瑞会向国家商标管理部门申请确认沈阳飞龙集团“伟哥”商标权无效或撤消,或者斥巨资购回“伟哥”商标。但是使中国商人始料不及的是,辉瑞公司对其概念进行重新整合后,主动放弃了价值几十亿元人民币的品牌知名度,选择了既不“威猛”、又难以使人产生联想的“万艾可”名称进入中国市场。更使那些抢注者们没有料到的是辉瑞公司还自“贬”功能,反复强调“万艾可”只对患者而不是所有人有效,必须有医生处方才能服用,治愈率更不是百分之百。这样既将所有的“伟哥”推向了“假冒伪劣”的行列,又使“万艾可”与春药划清界限。

沈阳飞龙1999年2月1日推出“伟哥开泰胶囊”,立即刮起强劲旋风,沉醉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姜伟可能还在玩味“神话”的魅力,忽略了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质量和信誉,遭消费者投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4月14日宣布:“伟哥开泰胶囊”为劣药,禁止销售。“伟哥”事件竟如此激动人心地开始,却如同梦魇一般地结束了。

辉瑞公司的“万艾可”在中国续写辉煌,姜伟却再一次走向失败。与国人所期待的结果相反,我国企业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花30万美元从抢注者手中买回“芭蕾”商标,80年代“火炬”牌打火机因被抢注被迫退出英国市场,90年代“同仁堂”等一批驰名商标在海外被大规模抢注,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被严重遏制之后,睡醒的中国企业终于能够还人以颜色之时却又一次惨败。为什么别人抢注我们的商标就可致我们于死地,而辉瑞公司不但不死反而更进一步,结果是抢注者亡?客观事实又一次使人不愉快地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不成熟。联想到为什么中国企业界流行着“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为什么中国企业就是做不大,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幼稚程度显然令人焦虑。就中国企业家的迅速成熟而言,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3点启示:

启示一:企业家必须以全面真实的科学精神丰富自己。

科学精神涵盖了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等广泛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我们的企业家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自觉地,还是下意识地都在弘扬着科学精神。在很多企业,求实无一例外地被列为厂训厂规,而创新精神自从德鲁克将其等同于企业家精神之后,几乎成为当今社会使用最滥的一个字眼,每个企业家都以有所创新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但在中国企业家身上,真正的创新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的张扬明显匮乏。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曾明确指出,企业家应该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的灵敏触觉和经济生活的高度敏感性;具有永不满足的经济冲动等特质。企业家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的不平衡中,凭借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寻找企业发展和获利的动机,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企业家精神即创新精神,企业家一旦停止创新,模仿和创造性破坏的社会经济内在机制将迅速剥夺他的利润,并进一步剥夺他企业家的资格。

我国有数不清的被冠以各种荣誉称号的企业家,但是对照上述企业家理论,会发现在这些企业家的身上,并不缺乏商人所具备的这种对市场潜在赢利机会的敏感、谋略和胆识,缺乏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这在众多企业抢注“伟哥”商标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辉瑞公司作为美国第一大和全球第二大制药企业,已有150年的历史,致力于发现、开发、生产和推广人类和动物所需的创新药品。公司拥有600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1999年销售收入为162亿美元,而同期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达28亿美元,在二十世纪药品发展史上有许多重大发明,“万艾可”也是耗费数亿美元,经多年研制和临床试验的新药,在“万艾克”的背后,有一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首的科学家的支持。国内几家企业不是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上动脑筋,仅在商标注册方面耍点小聪明,就想使自己的产品功效超过或等于美国“伟哥”,就想堵住美国“伟哥”进入中国市场之路,不免过于取巧了。

理性精神表现的是企业家对人事物的科学态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理性。要求企业家要正确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合理调节资源,高效组织生产,平等参与竞争,公正分配利益,从而使人的自然欲望与利益冲动限定在合理的框范之内,保证企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二,政治理性。即要具有政治主体感和自由自觉的法理精神,致力于在企业创造一种在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下的企业生产秩序与个体自由空间。第三,文化理性。面对文化全球化与世俗化这一趋势,企业家应能宽容地对待异质文化与世俗文化,消解当前大众文化感性媚俗、享乐游戏的非理性倾向,积极引导企业职工的世俗情感、欲望、审美情趣向着自由、丰富、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企业家具有理性精神是创新成功的基础,因为理性本身是教给企业家一个依照科学规律去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路径,离开了它,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谈。应该说,把"Viagra"译作“伟哥”,确实是商业创意中的佳作,它既有音的谐和,又有意的暗喻,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亲切和权威感,但是毕竟人们关注的是药的疗效,并不是它的音译或意译名称。在抢注“伟哥”商标时,自己的企业中究竟积累起了多少能够与其相匹配的力量,是企业家们更需要面对并有清醒认识的问题。没有实质性的产品,没有产品质量的保证,仅通过抢注一个商标去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价值,只能是竹篮打水,最终被消费者抛弃的结果是必然的。那些缺乏理性原则,违背客观规律,一心只想走捷径,图省事,热衷于用抢注商标的方式坐享其成,希望借助肤浅的“点子”为自己带来巨额财富,企图通过争标王制造轰动效应,实行广告轰炸树立起企业美誉度的企业,可能会创造出火山爆发式增长的奇迹,却多逃脱不了雪崩式衰退的结局,三株、秦池和爱多等的失败就是例证。

与理性精神密切相联的是批判精神。我们首先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和规则,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要发展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规则,有破有立才能进步。如何破呢?就必须在理性精神中加入批判精神。

美国的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曾说过一段话:“创造权利的人对国家的强大作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利的人作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之时。因为,正是这些质疑权利的人们在帮助我们作出判断:究竟是我们使用权利,还是权利使用我们?”这段话后来被刻在肯尼迪公园南门的门柱上,被哈佛的教授、学生和管理层顶礼膜拜,成为哈佛教育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指明了批判精神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成千上万的哈佛MBA学子就是从批判精神开始而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许多企业家中,存在着一种对科学精神片面的认识,过分崇尚权威,将批判精神排斥在外,无疑会成为企业家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求变,充满活力的障碍。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固步自封,遇到问题就借口中国特色和条条本本,开拓创新不足。这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企业家进步的一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要通过“两破”实现解放思想。一要不断增加知识积累,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以开阔思路,破除定势思维的桎梏;二是破除习惯做法和陈规束缚,善于灵活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想像力,让思维在联想中寻求突破,实现创新。辉瑞公司放弃“伟哥”商标堪称楷模。

启示二:企业家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企业家成长中,流星现象发人深思。近年来,国家在营造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环境,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家的培训和再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制度建设更加科学,企业家非理性行为却愈来愈多。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一问题。从人的发展角度重新认识企业家,强化企业家人文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完善企业家形象,会使我们拥有一条解决企业家问题的新路径。

现代人文精神包含了理性与至善精神,正义与人道精神,仁爱与崇高以及自由与解放精神,核心是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现代西方文明发展史证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发展,在利益的角逐中,人们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无耻追逐,这样的发展就算是暂时获得了效益,也必将为此而付出代价,并受到严厉的处罚。三菱公司因恶意隐瞒质量事故,欺骗消费者,不得不承担100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公司陷入发展绝境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非常不愿看到的是,在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家们并没有从西方经济畸形发展中得到足够的教训,在追逐企业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没有能够祭起人文精神的大旗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违背契约,不守信用,违背职业道德,坑害欺骗消费者,制假售假,损人利己等行为在企业普遍发生。

姜伟的失败,在企业道德上至少表现出两个缺陷:第一,不尊重他人的创新,巧取豪夺他人的艰辛劳动成果,背离了最基本的游戏规则。第二,对消费者欺诈,向社会投入质次价高的商品,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国内某些行业因高级经理人跳槽引发的公司危机已经变成企业最头疼的事情。2000年11月4日,创维原中国区营销总经理陆强华携原创维100多员干将出走,加盟新组建的东凌电器集团(前身为以生产彩电为主的高路华集团),并通过媒体披露创维内幕,致使创维陷入被动。这也是道德在作怪。明显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指导,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最致命的痼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家必须具有现代人文精神,通过强调企业家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思考,对现实物质世界以及企业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性对待与精神超越,追求人生价值、企业价值实现的理性态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企业家。

启示三:尊重秩序的法治精神是企业家成功的基石。

考察世界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的诞生、成长、壮大,固然有来自经济活动的现实要求,但每一步都与经济法规紧密相连。这种紧密联系,决定了企业家法治精神产生的必然性。在经济生活法律化的今天,古老的道德和迂腐的习惯在发达商品交换的冲击下,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陈迹,从宏观到微观,法律规范成为企业的惟一出发点,现代企业的每一经济行为无不依据法律而产生,企业的所有关系都需借助法律来调整和约束,那些企业荣辱成败于一身的企业家们,只有以法律为航标,在法律规范下管理和指挥企业活动,用法律规范塑造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制度,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同时,由于法律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必须遵循的准则,给所有人创造了共同的社会条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给能者的创造性提供秩序的条件的前提,使这种创造性放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符合法律的一般要求显然是企业家创新成功的前提。姜伟抢注成功在于对法律的正确利用,被淘汰出局显然缘于对法律的漠视。既低估中国的企业家,又藐视中国的法律,导致了辉瑞公司初始进军中国市场的受挫,好在它很快醒悟,利用法律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对“伟哥”商标的一抢一弃,辉瑞公司和姜伟均可说是成也法律、败也法律。所以,那些立志要有所作为的企业家们,应该也必须把以在日常企业管理活动中渗透强烈的法治意识,习惯于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自由创造,并能够在本企业创造一种秩序感的主动意识为核心的法治精神,视为自己最重要的素质和才能,以法治精神塑造成功的事业。

标签:;  ;  ;  ;  ;  ;  ;  

伟哥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_企业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