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州华文教科书文献为例:读者的选择_文学论文

开发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利福尼亚语文教材《文学:读者的选择》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利福尼亚论文,为例论文,语文论文,读者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美国麦格罗·希尔公司(McGraw-Hill)出版的加利福尼亚语文教材《文学:读者的选择》(Literature:The Reader's Choice)在美国享有盛誉。这套教材共5卷,分5个教程,供6~10年级学生使用,每卷使用一个学年。这套教材主要有前言、总目、课程标准、单元详细目录、正文,书后附录有各种语言手册、阅读手册、写作手册,还有词汇表、语法术语表、致谢等内容。其主体部分按小说、非虚构文体、诗歌、戏剧、史诗、科学幻想等文体编排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按照选文内容分2~3个专题。下面我们主要以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介绍其语文课程和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开发技术,相信对我们的教材编撰、课程改革会有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教材中的语文知识

这册书第一单元是短篇小说单元。它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文体知识聚焦、主动阅读策略,同时配有一篇例文《麦琪的礼物》。第二部分有三个阅读专题,包括18篇小说,在每一个专题里的篇目之间,穿插有不同的栏目。比如“专题1:关于生死的故事”穿插有“写作技能:主要观点和支持性细节”“媒体链接:学校要接入互联网吗?”“跨学科链接:数学”“读思技能:做推论”“比较选择”“词汇技能”“语法链接”“媒体链接:保护婴儿”“写作坊”等,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专题2和专题3与专题1相仿,但各项技能训练内容不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每单元最后还有“单元评估”和“加州英语语言艺术:阅读分析测试题”。

下面重点介绍第一部分“文体知识聚焦”和“主动阅读策略”的内容。

1.文体知识聚焦

这部分主要介绍与该单元相关的文体知识。包括引言、短篇小说的要素和小说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三部分内容。它是以童话《小红帽》为例子进行知识教学的。

大多数故事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

●开始:介绍故事的人物、环境和冲突等。

●发展:复杂的、纠缠的情况或剧烈的矛盾冲突开始发生。

●高潮:故事情感发展的最高点。

●下降:高潮发展的逻辑结果。

●解决:故事的最后结局。

2.主动阅读策略

怎样阅读才能从中获益最大?那就做一个主动阅读者吧!去和文本主动交流对话,你就会融入其中。不要做消极的阅读者!运用下面的阅读策略能帮助你成为主动而有效的读者。

预测:利用你已经知道的故事中的线索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预测策略会帮助你预测事件并对小说中不那么明显的细节保持警惕。

对你自己说……

●我想,题目意味着……

●我想,这个人物将要……

●现在我想,他或她将要……

●我的第一个预测和故事不符。那么,现在我想……

联系:把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与你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

问你自己……

●若在我的生活中这个主要人物会如何做?

●若我处在这个人物的场景下,我会如何做?

●我何时与这个人物有了同感?

●小说唤起了我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这篇小说唤起了其他什么小说中的什么内容?

提问:当你阅读时向自己提问来澄清……

●读过的内容,我懂了吗?

●他或她为什么说那些?

●现在情节如何发展?

●这意味着什么?

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将要发生的故事的画面。注意作者呈现给你的细节, 同时将它们作为你阅读经验的一部分。

问自己……

●这个场景、人物和物体看起来像什么?

●谁在这个场景里?

●联系在另外的场景中人物的情形?

评价:在阅读过程中而不是读完后试着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问自己……

●这一系列事件有意义吗?

●这个人物可信吗?

●作者的风格有何特别的效果?

●我同意这个观点吗?

回顾:读了一两页后停下来思考一下读的内容。概括故事中的事件或者用另外的措辞帮助理解和记忆你所读的内容。

对你自己说……

●到目前为止,……

●换句话说,……

反应:在读的过程中做出反应。对故事的不同部分做出回应。

对自己说……

●我喜欢这个人物,因为……

●我想问问作者,为什么……

●我希望我能看到这个地方,因为……

二、探讨:语文课程知识的形态

从上可知,语文课程和教材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拥有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当然,这不仅仅是那些语言、语法、文章知识,关键是那些知识的形态、类型和呈现方式。我们考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至少有四种类型:

1.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类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可以言说,需要明确呈现并准确理解,有时甚至需要灌输、识记(这是此类知识的特征决定的)。比如上述案例中关于短篇小说的五个要素,即环境、人物、视点、情节、主题的知识等。

2.策略性知识:这类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比如案例中的“主动阅读策略模型”,它包括预测—联系—提问—想象—评价—回顾—反应等步骤。

3.程序性知识:这是一类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比如美国写作教学中的写作过程的知识模型,即:头脑风暴—拟写提纲—进行写作—修改—呈现提交等。

4.实践性知识:指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下面是一则美国的课堂教学案例,它运用的是“批注文本要点策略”:

三、中美语文课程与教学知识状况比较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大家对那几句关于“淡化知识”的话语,已经耳熟能详。如果看一下这套据说在美国教育界备受推崇的教材就会发现,其中的语文知识不但没有淡化,反而系统、完整。“系统”表现为在每一册的后面都附录有语言手册、阅读手册、写作手册等,还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就专章系统介绍本单元相关的文体知识,而且在每一篇课文的前面都有关于阅读的背景材料、作家简介,课文后面也都有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介绍。我国过去的教材如《国文百八课》,知识也是系列化的,“文话”成为教材编辑的主线。我国80年代的教材后面也是附录有文体知识和阅读知识的,可是这些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统统作为“罪魁祸首”而予以封杀。现在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不敢教语文知识,怕犯了“知识灌输”的大忌,触动“繁琐训练”的天条。尤其是阅读和写作知识,除了那几个来自文章学和文艺学的术语,如“开门见山”“铺垫照应”“线索”“结构”“五种表达方式”“八种修辞手法”“环境情节人物”“论点论据论证”等,可以说是一片荒芜,而且这些东西在那种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下,也早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状况大致是:陈述性知识仍是一堆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等陈旧知识的残垣断壁。程序性知识长期滞留在应试训练范畴以及一些优秀语文教师课程实践经验的层面。它们要么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不便推广,要么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成为少数优秀教师的“缄默知识”,没法推广。而策略性知识几乎付之阙如,还没有引起语文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知识大多属于术语概念,顶多算有一些已经陈旧的陈述性知识而已。在习惯应试的教师那里有不少经验性的应付阅读理解考题和考场作文的程序性知识,还有大量的非法的或者地下的应试知识。目前这些语文知识是语文教育界教师知识的主体。可这些知识要么处于教辅材料之中,要么沦为教师们应付考试的独门秘籍,不轻易示人(其实是不敢示人,因为这些知识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有没有呢?这就比较少了。纵使有,比如关于阅读的知识,中国历朝历代就总结了不少,可是目前这些被看做封建落后的东西,没人重视。比如中国传统的批注式阅读法就和国外一些先进科学的阅读策略极其相似。

四、呼唤切实可用的语文课程知识

目前我国语文学科课程知识根基尚未建立,再加上语文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法、评价的混乱迷局没有破解,语文教育正呈现出一种玄虚化、反科学、去知识的倾向。然而,当我们研究国外语文课程知识状况后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母语课程开发上已经逐渐形成比较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因而,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引进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的语文知识,来充实、更新、改造我国目前陈旧的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件迫在眉睫而且切实可行的事。它将对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对教材编写、教法改进、考试评价以及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要把古今中外语文课程有效知识的引进、整理和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实施。一是我国传统的以及过去教材中的有效知识要继承;二是国外课程和教材中的有用知识要引进;三是一线教师手中一些零散的、经验的、缄默的,还没有进入我们自觉自为状态的语文知识要整理;四是文学、语用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演讲、传播学、文艺学、影视鉴赏等相关学科的有用知识要改造。经过这样的继承、引进、整理和改造,我国新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才会完善起来。

标签:;  ;  ;  ;  ;  ;  

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州华文教科书文献为例:读者的选择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