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语言特征——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剖析及答题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考点论文,中考论文,思路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议论文是九年级要求着重掌握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在2010年全国各地80份试卷中,考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有63份,所占比例将近79%。由此可见现代议论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一般呈如下特点:
1.从选材看,命题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选文内容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人生、社会、学习、道德等,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试题重视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兼顾文体阅读能力,根据文体特点设题。
2.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议论文阅读的设题类型、角度、重点也与前几年不大相同:①客观题减少。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简答题等客观题将进一步减少。选择题甚至可能在议论文阅读题中消失。对议论文知识如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等单纯辨识的题目,比例也会降低。②主观题主导。“课标”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对文章内容要点即作者的观点、看法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探究,这类主观性试题将是议论文试题的主导。③开放题增加。“大纲”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下面把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代表性的议论文阅读题进行归类并解析。
一、联系语境,弄清指代对象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科学史的真实与不真实》(原文略)的第12题:第④段中,“凯库勒的发现故事也同样如此”一句中“如此”具体指什么?
这道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可采用如下解题思路:一是在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二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
上面这道题中有明显的提示,要求从第④段中找。第④段是这样的:
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故事只是皮毛和局部的不真实而已,这样的“造假”不会影响本质上的事实和发现。牛顿即使没有被苹果砸中,而是看到苹果掉到地面受到启发,也没有影响到万有引力发现的这一事实。同理,阿基米得即使不是自己洗澡而是看见别人洗澡而发现物体的比重定律,也不影响他的发现的真实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凯库勒的发现故事也同样如此。
这里凯库勒的发现故事出现在最后,显然是对上面两个例子的顺从与总结,因此这里的“如此”指的就是“也不影响他的发现的真实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二、寻找、归纳、提炼中心论点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科学史的真实与不真实》(原文略)的第11题:阅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点的发现、归纳与提炼。归纳和提炼议论文中的论点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分清论题及论点。②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门见山”的写法;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常用“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③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④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题目仅提出论述的问题,在文中另提出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文末归结。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需要注意的是论点语句的特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用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⑤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科学史的真实与不真实》这篇文章先举科学家牛顿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史有时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是“人造”的,然后举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得的事例来进一步论证和分析,最后从中总结出:科学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有一丝的假象和疑点,所以今天还原科学史的真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显然这里的最后一句“今天还原科学史的真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区分论据类型,认识其作用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去远方》(原文略)的第20题:文中作者为什么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论据类型的识别及对其作用的认识。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去远方》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显然是事实,属于事实论证。通过阅读文章,不难看出前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年轻时要敢于闯荡,后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闯荡要付出代价,也会成为难忘的回忆。这两个事例都是为论证“年轻时就要去远方”这个论点来服务的。
另外,近年来流行一种补充论据的新题型,回答这种题目要注意:①要求补充的论据是为证明什么论点的,要求用哪种类型的论据;②补充事例有没有字数限制。例如2010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要求阅读《选准人生的参照物》这篇文章(原文略),回答:细读第③段所举事例,根据画线句子的提示,在该段空格处补写一个事例,使论证更严密、更完整。这一段原文中已经列举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事例,还举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事例,我们所补的事例是来论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以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根本目的,将个人理想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补充论据就要为这个论点服务。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名言警句和一些典型事例,答题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四、把握论证方法,理解论证作用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等待不如创造》(原文略)的第16题: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列举数字也属于这一类。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引用名言警句也属于这一类。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列举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正面论点的正确性。⑤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逸事、笑话趣闻等,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等待不如创造》第②段讲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一种是那些不肯努力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机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是脚踏实地,奋力前进,不肯轻易懈怠的人,他们才能看得见机会。很明显,这里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深刻地阐明等待机会成为一种习惯的危害。
五、赏析议论语言,理解表达效果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去远方》(原文略)的第27题:第6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习惯成自然》(原文略)的第20题: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这两道题考查的都是对议论文语言特点及表达作用的认识和分析。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前一题画线的句子是这样的:“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从而可分析出: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时敢于拼搏、勇于闯荡的精神。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后一题可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不能去掉。“似乎”意思是“好像”,“知”比“不知”表面上好些,但实质上如果仅仅是“知”,而并没有把“知”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去养成一种习惯,那么“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强调了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六、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010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小议读书》(原文略)的第17题第1小题: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这道题考查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安排的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①纵贯式结构方式。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②并列式结构方式。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③递进式结构方式。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④对比式结构方式。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此外还要对议论语言的逻辑性有所认识。
《小议读书》一文的②③④段中,作者是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种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通过分析这三段,我们不难发现这三段之间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因此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
七、开放性、拓展性试题
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敬重“里子”》的第11题:某班晓光同学最近一味追求名牌,把很多精力花在对自己的“包装”上,认为这样才够“酷”。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要求:称谓明确,观点正确,语言得体,50字左右)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怎么跌的有尊严》(原文略)的第10题: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道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拓展性试题是近几年中考阅读试卷中出现较多的一类试题。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这种题其实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难度系数较高。
解答开放性试题,一要做到答案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字数要求不多,一般150字左右,因此我们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也让答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所得的意义。二要注意探究不要脱离文本,要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作出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前一题要求“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即要突出敬重“里子”,不要过分在乎那虚荣的面子。可以这样回答:“晓光,一个人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自己的‘包装’上,不是太好。因为光靠面子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有了博识的学问和对社会的贡献,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对应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追星两面观
王乾荣
前几天,一位台湾娱乐明星因躲避“粉丝”围追而遭车祸,引起人们对“追星”现象的又一轮反思。追星的离奇故事,以及追星造成的事故,可谓层出不穷。甘肃一女青年因追星致父母倾家荡产;湖南一女孩为使自己像一位明星,疯狂减肥得了厌食症,最后饿死;还有的人为一睹明星风采而入住一晚2500多元的酒店,等等,不胜枚举。
出了这样的事,很多时候,论者都一味谴责追星族,讥讽他们“浅薄”,说他们“贱”,很少从根本上探寻原因并给予劝诫。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追星族”,人们应给予一定的理解。追星者一般都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成长期,世界观还不成熟。他们有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却一时难以实现,于是把理想寄托在已经成名的明星身上。他们痴迷地追捧明星偶像,争取与偶像面对面交流,就觉得拉近了与偶像的距离。虽然这仅仅是一种虚幻,但他们却能从中得到心理慰藉和莫大的满足。
造成青少年狂热追星的外部原因,我认为首推奉行“娱乐至上”信条的媒体。为吸引眼球和发行量,它们一味“造星”,甚至把明星捧成“神”。明星星途的灿烂、一夜成名的传奇、超凡的风采,明星的一言一行、婚恋生育……都是这类媒体永远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花边新闻和话题。那些长期孜孜不倦、艰难跋涉、对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先进人物,比如优秀科学家、革新家等等,虽然堪称最亮的巨星,但是此星非彼星,却往往未被媒体给予足够关注和推介。在这个娱乐化时代,媒体制造和渲染的明星,有的昨天还默默无闻,今天一下子光芒四射了,金钱和荣誉俱来。成功,原来满可以走捷径一蹴而就,这样的“成功”,不能不令很多青少年无限向往。他们以能窥视偶像的一切而激动不已,乃至对偶像的怪癖、缺陷也如数家珍,不无歆羡。
其实不止媒体青睐娱乐明星,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浮躁氛围里,不少官员、老师和家长,也成了明星无条件的追捧者。有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以出了明星老乡和校友为巨大荣耀,用明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千方百计把明星请回来走红地毯,接受乡亲和师生的欢呼膜拜,像过盛大节日一般,孩子们能不艳羡吗?很多家长,完全丢弃鲁迅所谓“长者须是指导者”的责任,他们甚至将自己无力实现的“理想”加到孩子身上,致使孩子在难以承受中走向迷途。
至于一些娱乐明星自身,则少了些自爱自重。他们善于自我炒作,一会儿故意向媒体透露点儿私生活,一会儿又谴责媒体“侵犯隐私”,有的摆阔耍大牌以显“气派”,有的演出时甚至挑逗观众……总之,把自己“炒”得沸沸扬扬、风光无限,让人家匍匐在他的脚下才好。不管为了“人气”,还是为了票房,这都并非正道。这热闹和喧嚣,只是一时的,而做一个德艺双馨、让人们从心里钦佩的艺术家,才是明星们的正经追求。
当然我不是说,追星者闹出那么多荒唐事,自己就没有责任。须知,不管你多么痴心追星,星们也帮不上你什么忙,更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不管别人的成功和荣誉多么令人垂涎,不管人家活得多么精彩,自己没有高远的信仰,不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终将一事无成。
1.联系语境,说说下面两句中“粉丝”的含义各是什么。
(1)粉丝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等矿物质。
(2)前几天,一位台湾娱乐明星因躲避“粉丝”围追而遭车祸。
2.当前因追星而出现的离奇故事,以及追星造成的事故有哪些?出了这样的事,大多数人又是如何看的?
3.读了上文之后,请你归纳说说造成青少年狂热追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别有哪些。
4.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五段的画线句子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追星,也都有自己的偶像。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我们应如何追星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