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1995-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1995-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香港回归是本世纪中国历史的里程碑,1997年之后香港主外,上海主内,在中国证券市场各自的角色已经厘定,也就是说1997年之后国债国库券方面的对外发行香港会发挥重要的对外辐射作用,而国内的股票市场无疑会以上海为轴心,到时,深圳的金融地位会重新界定,它的定位将决定这一城市和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这一市场的彷徨与困惑已日渐加重。

那么从1995年至199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又会怎样呢?这是许多基金经理、机构操盘人包括海外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亦是管理决策层不得不详细研究的课题,当然也牵动着千万投资者的心。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一、政治因素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讲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政治环境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证券市场的繁荣与衰退,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搞社会主义一百年不动摇,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开放已经初见成效,市场经济的成份正在逐步替代计划经济,而成为主要的经济手段,只要改革开放继续,股市和债市就不会关闭,只要市场经济坚持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将逐步退化,相信股市债市都将更为市场化规范化,当然也要看到这一过程是较为长期而痛苦的转折,因为它毕竟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同时在意识形态的接受上也有一个过程,在此背景下法人股、国家股迟早会出台,但不会很快,内部募集股份公司也要上市流通,不可能一哄而上,股市与债市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最终会在1997年前后获得解决,包括国债期货市场能否重开,包括商品期货市场扩大与统一到何种规模都会在也应在1997年到来之时有个说法。

《证券法》终将出台,到时对于上市公司的回购收购,对于兼并都应有一系列明文规定,中国股市发展到这一步,如果还不允许这些国际通行的办法使资源重组合理化,那么股份制的改造便会流于形式,最终使它的派生物——证券市场萎缩,据海外一些专家分析,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是纽约股市多年来创新高的重要动力,允许收购和兼并也是香港股市最终成为国际金融性市场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把上海建成远东的金融中心,要把中国推入国际资本大循环这里的文章大可以去做,眼下即便正式条文未出台,国内许多大机构及大企业已跃跃欲试,并已作出资金安排。

二、经济周期

按照中国经济本次调整的幅度与时间计算下一个经济腾飞很可能是在1996年下半年,这个经济发展周期很可能是建国以来较为持久的一个发展期,并将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成为本世纪末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使世人瞩目。一个从境外涌入的投资大潮正在酝酿之中,中国证券市场必须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准备好这种大潮的席卷,无论是市场规模、交易品种、衍生工具、法规法律都必须从这一点去准备和下功夫。

1995年至1997年间也正是证券市场(包括股市和期市债市)三驾马车并肩前行的时期,如果说股市发展较早,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话,那么债市则是得天独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期市却是建筑在各地财政要求大力发展本地金融市场的热情之上,所以三者分别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在一个市场发展的初期利用自己的优势固然没错,但当市场进一步发展之时原先的优势会变成某种桎梏,限制其打开新的局面。就股市而言由于中小投资者较多,缺乏稳定的大额资金充当中坚力量,大幅波动必不可免,当务之急应先考虑让《中外基金管理办法》出台,允许国内外有条件有资格的基金逐步进入股市,改变原先的投资者成份,股市方能步入稳定发展。拿债市来讲,全国应该形成统一而权威的国债市场,并由中央实行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国债现券的吞吐和期货的波动起到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作用,同时通过全国性的国债市场发行一些更长期的国债,甚至在海外开拓市场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筹措大量资金,到时并非靠行政摊派、政策优惠(如贴补率等)而是靠市场手段如金融衍生工具保证国库券的流通性。

至于商品期货市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有许多变化,目前这一市场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事实说明希望很大,问题不少。“分久必合”,中国的股市债市及期市最终会统一在中央集权化的领导下,以某一城市为中心辐射向全国、全世界,全体投资者真正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

三、影响股市、债市及期市的个别因素

在股票市场,以前我们总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市场不成熟,短期行为盛行。其实,市场的过度投机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人钻政策的空子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因经济周期而波动,所以在1992至1993年上市公司几乎全都进入高速扩张期,分红分利可观造成投资者强烈的购买欲,1993年底深沪两地指数纷纷到达最高点,实际上无非是经济快速发展在股市上的折射罢了。从1993年春季开始两地股市一蹶不振,进入长期弱势,也无非是反映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压力,以及为压制通胀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调整与衰退,反映在股市上当然是上市公司创利能力削弱,有的甚至造成负盈利,股价也只有节节下跌了。在宏观调整的今天,虽然物价得到一定的控制并有所回落,但上市公司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反映在最近的中期业绩上,不要指望它们会有上乘的表现,总体趋势还是下滑,只有一些国家政策优惠的基础工业、能源、交通已有起死回生之迹象,所以反映在今年以来的股价中带H股的A股开始盘坚并受到投资者广泛欢迎。

如果说股市会提前反映国民经济这种由衰至盛的过程的话,那么95年开始股市会由弱转强,市场也会由阴转阳,虽然这一个过程充满了反复,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

至于债市由于反映了我国财政方面的缺口和货币政策的松紧,相信会长期趋热,最终交投亦会巨量增长,缓慢地由政策调控向市场调控过渡。

商品期货诞生初期正逢通胀高峰所以多头情绪压倒一切,但眼下情况正在转化,由于6月份以来物价的回落,也由于管理层及政策方面的加紧监控,多头已非占有压倒一切的上风,甚至也会常常被打败。

至此投资者已能对1995年—1997年的证券市场作出自己的推断了

标签:;  ;  ;  ;  ;  

1995-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